众所周知,春秋时代的政治代表人物就是“春秋五霸”。虽然有关“春秋五霸”的说法存在多种争议,但齐桓公、晋文公这两位霸主是完全没有争议的。而与齐桓公相比,晋文公的一生更具传奇色彩。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之子,但不是嫡长子。由于晋献公晚年发生的“骊姬之乱”,重耳与弟弟夷吾被迫逃出晋国流亡。重耳逃到了翟国,而夷吾逃到了梁国。晋献公死后,夷吾回国继位,即晋惠公。
晋惠公因为施政不善而遭到国内的强烈反对,很多人都希望重耳回国即位。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晋惠公便派人去暗杀重耳。无奈之下,重耳只能率领自己的部下逃出翟国,在列国之间流亡。
重耳在流亡的过程中历经坎坷,很多诸侯都瞧不起甚至侮辱他。但也有几位诸侯对重耳非常好,其中之一就是重耳日后争霸的最大对手——楚成王。那么楚成王为什么不在重耳流亡到楚国时杀了他呢?
首先,在流亡列国的过程中,重耳赢得了很高的名望,可以说是贤名满天下。楚成王当时刚刚全面进入中原,需要利用重耳的贤名来收揽人心。如果杀了重耳,楚成王会受到中原诸侯的敌视。
其次,晋惠公是重耳的弟弟,当时身体也没什么大问题,又有正式册立的太子。因此楚成王虽然有预感,但并不完全觉得重耳能成为晋国的国君。既然重耳可能不会成为国君,自然也没有杀他的必要了。
最后,楚成王对重耳确实有一种“英雄相惜”之情,觉得上天恐怕也要让重耳在未来成就一番大业。楚成王认为既然是上天要让重耳成就大业,不如自己现在就跟重耳搞好关系,算是做个先期投资。
综上所述,楚成王没有杀死流亡到楚国的重耳,而是用最高的规格优待并帮助重耳去了秦国。几年之后,重耳率军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不知道那个时候,楚成王是否有一丝后悔呢?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表情
登录|注册
|退出
分享到微博
发布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