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远去的硝烟——瓦桥关建关之谜

远去的硝烟——瓦桥关建关之谜
2018年05月15日 22:10 韩俞作者:韩俞

  远去的硝烟——瓦桥关建关之谜

  远去的硝烟——瓦桥关建关之谜

  雄安新区的“雄”字取自于新区三县之一的雄县。雄县的“雄”字则来源于后周世宗柴荣攻取瓦桥关后所设置的雄州。

  提起瓦桥关,如今已没有踪影,只散见于各类古代书籍和民间传说,犹以杨六郎镇守三关抗辽最为著名。那么,瓦桥关是谁于何时所建?修建瓦桥关的目的是为了防御谁?瓦桥关为什么会建在县城之南而且与县城相隔着一条瓦济河呢?这些问题是不能回避的问题,然而,也是很难考证的问题。笔者抛砖引玉,希望能得到更多更有力的考证,还原历史真象,解开历史之谜。

  远去的硝烟——瓦桥关建关之谜

  一般记述都是瓦桥关建于唐代或唐末五代时期,具体时间并没有记载。在有据可查的典籍中,有关瓦桥关最早年代的记录可以是清初顾祖禹编撰的《读史方舆纪要》中“唐大历九年,魏博帅田承嗣叛,发诸道兵讨之,卢龙留后朱滔军于瓦桥。成德帅李宝臣叛附承嗣,袭败滔。”大历三年(公元668年)六月,时任幽州兵马使的朱希彩与经略副使朱泚及泚弟朱滔共杀幽州、卢龙节度使李怀仙,朱希彩自称幽州留后,十一月,唐代宗封朱希彩为幽州节度使。大历四年(公元669年),朱希彩表奏析置涿州,领范阳、归义、固安三县,归义县(今雄县)由属幽州改属涿州。大历七年,朱希彩被军士所杀,朱泚被立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大历九年(公元774年),朱泚入朝,其弟朱滔领幽州留后。被封为魏博节度使的田承嗣,反叛朝廷,朱滔率军进驻瓦桥。此时,瓦桥已能驻军,说明应该已建成关隘。

  古代地方势力不能私自筑城建关,筑城建关要通过王朝的同意,否则会被怀疑是谋反之举。安史之乱前归义县的战略地位并不突出,此地处在安禄山控制的幽州界内,安禄山反叛一直是秘密进行中,所以既没有建关的必要,也没有建关的理由。安史之乱结束后,诸多军阀各霸一方,而且时降时叛,互相争伐。

  居于河北各地的节度使广收安、史余党,各拥强兵数万,治兵完城,不纳贡赋。但唐王朝的军事和经济薄弱,统治力量大为削减,地方藩镇势力可以随意筑城建关。因此,瓦桥关最有可能是建于公元763年—774年的十几年间。而修建者当为时任幽州节度使的李怀仙、朱希彩或朱泚。

  现在的瓦桥关旧址位于大清河(旧称瓦济河)以南的一铺西村、一铺东村和一铺南村,也称南关。瓦桥关名称的得来,应该与旧址北侧的瓦济河上建有瓦桥有关。此地历史上既曾属南部的河间、鄚州,又曾属北部的幽州,从所属变化中,可见此地为连接南北的重要分界处。同时,此地又处于史称"河朔三镇"之一的幽州节度使李怀仙所控制地区的南部,距离成德节度使李宝臣、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所控制地区的边界均不足百里。此地的军事价值在藩镇割据中日益显现。在此处建关,更有利于拥兵自重,扩大实力。所以瓦桥关以北虽有瓦济河,但瓦济河浅而窄,起不到防御性关河的作用。正如北宋政治家沈括所说“瓦桥关素无关河为阻。仁宗时,六宅使何承矩守瓦桥,始议因陂泽之地,临水为塞。”

  远去的硝烟——瓦桥关建关之谜

  瓦桥关修建后,在随后的唐末、五代、宋辽等朝代的300多年中,一直充当着重要的军事角色。

  远去的硝烟——瓦桥关建关之谜

  本文由雄安文苑创作团队推出,首发于微信公众平台:雄安新区热点,作者:明月之光。雄安新区热点是雄安最具创作活力的自媒体之一,雄安文苑的宗旨是记录雄安发展历程,抒写雄安建设风采,由多位雄安本土作家组成。欢迎您的关注,期待您的加入。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