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争议之战后双方首发声!魏锐终于承认被击倒,刘威称自己有优势

争议之战后双方首发声!魏锐终于承认被击倒,刘威称自己有优势
2021年04月02日 16:06 新浪网 作者 瑜说还休

  

  在“武林风”组织的“魏锐亚洲挑战赛”之首战上,作为擂主的魏锐,没想到首回合时,就被刘威击倒读秒。

  前三局二人被判战平,加时赛时,魏锐基本处于防守状态,而刘威则主动进攻更为明显之下,最后仍被判输掉了比赛——这也令此战的争议极大,不同声音遍布网络。

  特别是在赛后第一时间,魏锐称“自己只是重心不稳栽倒”,更是引发了一些搏击迷的不满,认为魏锐这是不愿承认事实,有点“赢”不起了!

  对此,4月2日,魏锐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而刘威此后也在接受采访时,分别发声,谈了各自对这场比赛的感受与看法。

  

  刘威在接受采访中称:“比赛有争议,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平常的事,我也很感谢在网上替我发声、支持我的粉丝朋友们,在这里非常感谢大家”。

  “既然打这次比赛,我就想赢下,我也准备了很多技战术,觉得自己发挥得不错,所以我还是有优势的!”

  “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地方,需要自己不断地加强提升”。

  “看过魏锐比赛的朋友们也知道,他这个漏洞,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我通过训练,做了成千上万次的演练,等到机会来的时候,我一点都不意外有这个击倒!”

  “魏锐的低扫腿、高扫腿,他的这些技术都非常冷,我都做了战术的安排,他在用这些技巧击中我的时候,我都会有一些特定的反击动作,魏锐也对我做了一些明显不一样的(应对),他的这个‘卡夫扫’,以前都没有用过”。

  

  “我要求自己:第一局一定要拿下,因为,魏锐之前第一局基本上都会拿下,我第一局一定要有很明显的优势,然后第二局放一放,第三局取得胜利——这也是我的一个战术安排”。

  “然后,出现击倒的时候,我也想去尽快地终结比赛,但是,自己还是没有把握住机会,有点小遗憾”。

  “我练拳击练了三年,参加了十几场的拳击比赛,对拳法的训练,一直钻研得非常多,这次与魏锐的比赛,拳法也是我很重要的一个战术安排”。

  “对这场比赛的结果,我不是很满意!可毕竟,比赛已经结束了,我也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也有很多网友朋友给我提出很好的建议,我也会好好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至于二番战,要看赛事和我团队的安排。我还会向上、向下追求——向上,通过参与优秀的赛事与对手训练比赛,不断提升自己;向下,把我17年的训练、比赛经验传授给我的学生,这些都是我之后努力的方向。首先还是要先完善自己,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

  同一日,魏锐也终于首度正式回应关于这场比赛的争议,并纠正了自己此前“重心不稳才倒下”的说法,他终于承认:是被刘威“击倒读秒”了:

  “我从接到比赛通知就开始重视这场比赛,包括赛前也表示,刘威是实力大于名气的一位选手,我们两个的比赛一定会很精彩!”

  “果然在首局,刘威就给了我一个击倒,他的拳法抓机会的能力非常强——但王者从来不只会打顺风局,在开局不顺的同时,我凭着强大的求胜欲望以及技战术调整能力,逆风翻盘”。

  

  “大家可能会对比赛结果产生分歧,这我能理解,毕竟比赛很激烈也很接近,但赛事组会给大家一个真实的数据分析!希望等刘威伤愈复出之后,能够有机会二番战!”

  ……

  其一,从二人的发声中,不难发现,刘威还是认为自己比赛中“有优势;对结果感觉遗憾”——说明刘威还是倾向于自己获胜了。

  而魏锐虽然承认了不是因“重心不稳倒下”,而是被对手击倒读秒,但魏锐的言辞中,显然也仍认为是自己赢下了比赛。

  其二,两人虽然对比赛的看法和结果的认同上,是有所不同,但二人的发声,都还是很有君子风度。

  刘威表现出了对魏锐的应有尊重与肯定;而魏锐也改变了过去的错误说法,终于回归事实,相信此举也能赢回搏击迷的尊重,以及刘威的尊重了。

  

  其三,魏锐与刘威都谈到了愿意“二番战”——这样的话,搏击迷们又能有机会看到二位高手的竞技表演了。

  其实,输赢并不是最重要的——何况这还是在中国选手之间的较量,所以,通过比赛,各自看到优、缺点,并能惺惺相惜、互相促进,这正是比赛的真正目的。

  而通过“内战”的磨练,最重要的,还应是能走出去,让中国力量站上世界搏击擂台,将中国武者的精神展现出来,才是真正令人欣喜的最好结果!【原创评论:瑜说还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