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从陶琳“不妥协”到李想“微博问”,资本压垮人性?

从陶琳“不妥协”到李想“微博问”,资本压垮人性?
2021年05月04日 15:22 新浪网 作者 车瞳

  电动车企业高管们在公众环境言论频繁引发舆情的背后,是股价估值压力导致的价值观扭曲吗?

  又一家电动车企业因管理者的言论深陷舆论漩涡。

  继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的“不妥协”言论引发轩然大波后,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的一则微博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李想在微博提出问题:如果员工在本职工作以外的错误,从法律层面和道德伦理层面,企业是否有责任对被侮辱的当事人承担公开道歉的责任。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是小题大做,但恰恰就是这个提问引发了一系列争论。

  因为因员工犯的错误不仅很低级,而且和理想汽车发展密切相关。

  企业价值观“扭曲”之辩

  按照李想的评述,B企业工程师因对A媒体女性记者采用不恰当侮辱性言论,企业内部讨论后决定将其被开除,现在A媒体和女性记者要求B企业公开道歉。

  虽然这条微博已被删除,但事件却迅速在业内发酵。

  微博描述的B企业被爆出,正是李想创建的电动车企业理想汽车。之后该事件中记者和工程师的微信对话截图显示,面对记者正常提问,工程师在回复中采用了含有“性骚扰”的讽刺语言。

  与特斯拉“不妥协”相似,李想的“微博问”引发的舆论争执,同样出现了两种价值观的对立。

  支持李想的观点是,女记者就是在刺探商业机密,男工程师保密无可厚非,要求企业道歉公开道歉是携女权主义和媒体属性施加压力。

  反对者则认为,李想的微博提问可谓昏招百出,首先,女记者属于正常工作是不该将此事件提前公开化,形成对当事人变相施压的局面;其次,在类似性骚扰的侮辱问题,讨论处理“思考”;第三,企业为了逃避责任解雇工程师,是否符合劳动法。

  这种矛盾甚至上升到电动车企业的价值观和内部文化层面。

  反对者认为,新兴电动车企业打着科技颠覆的旗号,通过刻意强调创新科技运用,把品牌打造成突破传统车企垄断的改变者形象,吸引大批IT和互联业人士追捧,从而淡化其因管理体系弱、缺乏制造经验、机械技术不成熟导致的安全问题、质量问题。

  李想事件和陶琳事件则是这种价值观在管理层面的延伸,共性是企业领导者在公众环境以不恰当的方式引发对立情绪向当事人施压,转移公众关注点。

  理想汽车问题还进一步反映出企业文化的内伤——难以想象究竟是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压力,能让一位男性对刚刚接触的异性产生如此大的敌意并恶语相向。

  事实真是如此简单吗?

  价值焦虑“举止失措”?

  排除情绪干扰按逻辑推理,能担任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女士必然是具备相当素养的职场人士。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当初创办中国最大汽车垂直媒体汽车之家时期,更被视为先锋人士代表之一。

  正常情况下,这两位企业管理者出现这种低级失误的概率几乎可忽略不计。

  但2021年恰恰是电动车企业最不寻常的年份。

  一方面,特斯拉在资本市场创新高,市值高达6000亿美元以上,带动造车新势力估值整体上涨。

  另一方面,随着保有量的提升,电动车用户投诉量直线上涨,电池自燃、自动驾驶故障、刹车失灵等困扰用户口碑。

  与此同时,觉醒的传统车企开始迎头猛追,发力拼抢电动车本就不多的市场份额。

  市场竞争加剧、用户粉丝的期盼、产品研发和成本的平衡,更关键的是,资本市场的压力,成为压在新创车企头顶的枷锁和大山。

  和传统车企相比,缺乏自身造血能力的新创电动车企业,更为依赖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

  按照资本对科技公司的定义,只有具备垄断优势的独角兽企业才能支持高估值能力。

  尽管看上去是电动车龙头企业,但特斯拉的热销很大程度上在于小众用户群体对其创新能力的包容,在产品质量稳定性、安全性和传统车企仍有较大差距。

  随着产品的快速迭代,特斯拉技术优势越来越小,劣势则更为凸显。

  理想汽车压力更甚,虽然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共交付理想车型12579辆,同比实现增长,但较去年四季度的14464台出现下滑。

  截至北京时间4月30日,理想汽车股价为19.55美元,较去年11月高点的47.70美元下跌50%以上,在美股中国造车新势力三驾马车“蔚小理”中排名垫底。

  根据资本高抛低吸的特性,2020年估值达到是市值高峰的电动车企业股价在2021年面临巨大压力,美国股市的做空机制更如撒旦之鞭,让每家依赖资本估值的企业惴惴不安。

  这种压力无论对于企业管理者还是员工,都是极大的考验。

  事实上,目前舆论中相当一部分支持或同情工程师的观点,认为其第二段回复表明了原因。严格来说并非简单的男权主义或不尊重女性,而是源于对IT工作者难堪重负压力和艰辛的同理心表达,从而对女性媒体人产生抵触乃至敌对情绪。

  而舆论对立的背后,被解雇工程师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压力?李想在微博提问是为了变相施压女性媒体当事人妥协,还是希望降低因解雇带来的工程师内部压力?或是压力之下,个人情绪的表达宣泄?

  但无论是何种原因,作为企业的创始人和掌舵者,在公众场合发表类似言论所释放的信号,对其自身管理能力和企业价值观均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压力和情绪不是借口,权益和责任相伴相生,作为企业发展最大的受益者,承受常人不能承受之重,是掌舵者有别于常人的基础能力。

  对资本市场投资者说一句,该引起关注和深思的是:缺乏技术积累、人才体系、产业链基础,仅靠资本风口推动、高薪挖人买技术的新创车企们,真实价值和资本估值真的匹配吗?

  别天天总用资本鞭子抽人,到最后把自己给抽了。

  最初看到李想微博门消息时,笔者第一反应是愤慨。

  但经过多方交流和探讨后,特别是了解到互联网公司的环境后,换位到被解雇工程师立场,发现更深层次的矛盾焦点远超想象。

  记者是要采访的,脉脉是拓展人脉的,工程师要保密的。

  站在媒体立场,如网上图片信息属实,那么记者的采访交流没有任何问题,应该不是恶意向工程师套话和暗访,了解媒体深度调研的人都知道,记者真想套机密绝不会采用这么直接而缺乏技巧的方式。

  而且客观而言,通常5月就要上市的新车,在汽车行业真没多大秘密,对资深记者来说大概变化都能猜出来。

  可站在科技公司角度,却完全是两个概念,尤其是工程师,真不能随便说,泄密不止会被开除,还有可能涉及法律风险。

  同时,根据男性立场的调研结果,对工程师有几点建议。

  遇到不想说的话题直接拒绝,即使再苦再累再有憋屈,也不是恶语伤人的理由和借口。

  别认为那些在网上吐槽女记者的人真是为你出头,一部分是水军,一部分是情绪宣泄,能真心同情的不会超过10%。

  即使真心同情的10%,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公开支持的能有多少,最好别期待,能不踩就是好心人。

  别愤世嫉俗觉得公司不保你,这事保不了,也不该保。

  别怨女记者,换位思考,比如一位男性参加联谊会,看见一位女性提出交换微信,结果被女性把一杯水泼在脸上,理由是刚见面就被要微信会让人感觉她不正经。

  如果你觉得这名女性有问题。那么在大部分公众眼中,你的行为就是上述女性的样子。

  认错,承受代价,别自暴自弃,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广交朋友,是走出现阶段困境和以后正确且有益的解决方案。

  江湖打拼都不易,前路且行且珍惜。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李想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