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河北省第九批援藏干部家属袁晓东:最美丽的样子是坚守

河北省第九批援藏干部家属袁晓东:最美丽的样子是坚守
2020年12月02日 16:59 新浪网 作者 时讯博览

  教育是一首歌,歌曲的名字叫致青春,在憧憬美好的心灵里,有一个教师的梦;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创造,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有一面坚守的旗。她就是河北省第九批援藏干部田雪林家属即满城区实验小学袁晓东老师,一位满怀教育情怀、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坚守了34年的忠诚的教育工作者。袁晓东扎根一线教学,踏实、负责、勤勉。时光荏苒,曾经的满头青丝已悄然生出缕缕白发,可是对教育事业的守望没变,对学校、对孩子们的热爱没改,她的青春岁月在三尺讲台,她的成长在三尺讲台,她的爱与责任在三尺讲台。“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说的就是袁晓东这样的老师,选定了事业就默默耕耘,深深扎根,无私付出,无怨无悔。

  坚守教育工作岗位,初心不改

  用行动和坚持赢得梦想,坚持才是最恒久的力量。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曾经说过:“我达到目标的惟一的力量就是坚持精神。”坚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

  袁晓东的爱人曾经是一名军人,结婚二十几年一直在部队,这么多年以来,袁晓东既要担负起家庭的重担,照顾女儿和双方的老人,又要坚守工作岗位,圆满完成每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可是,袁晓东从来没有因为个人原因耽误过一节课,她总是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家长对我们寄予了无限期待,我要努力不辜负这份期待。”于是,迎着一缕晨光匆匆奔向学校,沐浴一抹残阳匆匆而归,成了袁晓东的常态。她习惯下午孩子们放学以后在办公室总结当天的工作,批阅孩子们的作业,完成新授课的准备工作,对工作精益求精,不肯有丝毫懈怠。多年来,袁晓东教学的科目、带的班,孩子们成绩优秀,班级凝聚力强大,这跟袁晓东的付出息息相关。她很乐观,从来没在办公室抱怨过孩子生病时的疲惫劳累,也没倾诉过爱人不在家自己一个人撑起这片天的苦楚,反而是坚强、乐观、爱笑的样子,好像钢铁巨人似的,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可是,言谈交往之间了解到,袁晓东很少在晚上12:00之前上床休息,回家后伺候老人孩子,收拾家务,打扫卫生,有时候把阶段性检测的试卷拿回家批阅,她的一天,是紧张充实得像打仗一样。

  袁晓东把人生的坐标定在了为教育献身的轨迹上,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事业看得神圣无比。为了做好教师这项神圣的工作,她始终坚持不断地学习,坚持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教育教学刊物,经常向年轻教师学习怎样制作课件、怎样熟练操作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努力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她深知没有坚实、厚重的业务功底,没有复合的知识结构,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无法胜任教师这一职业。她在教学中力争做到有清晰透彻的思路,耐心寻味的启发,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雕细琢的示范课。历年来,她所担任的学科在全区组织的统考中总是名列前茅,屡次获得学校领导的“重任压肩”。而她,总是全力以赴。袁晓东这些年“教育战绩”功勋卓著,荣获过满城区“学科优胜奖”“优秀教育工作者”“骨干教师”“政府嘉奖”等荣誉。近几年,袁晓东依然在教育一线深耕细作,却常常把荣誉拱手让给年轻教师,她说:“给年轻的老师吧,他们更需要肯定和鼓励,我得不得荣誉都是这样干,偷不了懒,偷懒,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作为岁数较大的老师,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进行网络授课她一窍不通,根本不会操作授课软件、在镜头面前更是不知所措,为此,她也着急上火。因疫情原因在家上大学的女儿见状,开始手把手教她如何操作教学软件、如何上“钉钉”,如何对着镜头讲话,怎样和学生交流,如何判作业和网上回复。由于年龄偏大,对好多知识接受慢,有时候也要接受女儿的“白眼”和不屑,但她没有气馁,每天都坚持在家学习,慢慢地,不用女儿再帮忙了,现在对着镜头,自信而流利地讲课,还学会了和学生互动。对于学生每天的作业都要认真看,梳理出网络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下一堂课上重点辅导。由于网络教学的特殊性,对于没有上课的学生,她总是第一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现状,确保虽然学生不到学校,但课程不能漏,时间不能缩短,成绩不能下降。对于部分有特殊原因不参加网络教学的学生,她冒着疫情感染的风险,约家长带着口罩远距离交谈了解,共同做好工作,确保一个学生都不离队。

  坚守对学生的热爱,情怀常在

  对于教育来说,爱就是火焰。缺少爱的教育,有再多的知识,也只像星光一样璀璨却遥远,无法像火焰一样温暖人。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母爱,却浓于母爱。因为老师对学生细心的爱,是一种理性的爱,她能唤醒学生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扬帆前进。袁晓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练就了一双敏锐的眼睛、养成了一颗细微的心,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存在的异样,并能及时纠正、教育、培养,使之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行。在袁晓东所在的班级里,始终洋溢着一股暖流,似一团和风细雨,感染着整个班级,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曾经,班里有个女孩叫雨涵,她学习很好,可就是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是班里有名的“胆小生”。为了帮助她练习胆量,袁晓东课上经常提问她一些很容易的问题,并且课下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渐渐地,数学课上作演示题,她也能够大胆地走上台来,后来雨涵同学的学习成绩更是突飞猛进,还当上了课代表。看着孩子们的成长,袁晓东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坚守对家庭的承诺与责任,敬老爱亲

  爱与责任,总是要以行动为基石。行动既在表达爱,行动也在增加爱。爱的行动,是一种力的双向作用。我们把满腔的爱,用到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所以我们才欣慰地看见,我们的生活日复一日地更加美好,我们的梦想日复一日地更加坚固。

  袁晓东爱人从军24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执行军事演习、国庆阅兵等大项任务,任务重、保密程度高,24年从未休过假。夫妻俩曾认真算过一笔账,从结婚到现在,总共呆在一起的时间不足1000天,甚至在她剖腹产生孩子的关键时刻,丈夫还在内蒙古训练场进行实兵实弹演习。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她一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克服和战胜了生活、工作中常人难以想象的无数困难。

  记不清哪次了,夜里,孩子突发高烧,她不愿打扰别的老师休息,深夜两点多钟,和妹夫一起将孩子送到医院,输完液后,已是黎明时分,她把孩子托付给亲戚,就又回到学校,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又投入到一天紧张的工作。袁晓东的婆婆年过七旬,腰椎间盘突出,2018年秋天到省医院做手术,袁晓东奔波在医院和学校之间,从没跟学校领导提要求请假,而是请了护工,白天坚持上课,上完课就去医院,晚上有时候就在医院守护。在她悉心的照顾下,婆婆康复得很快,她却瘦了一圈。

  2016年,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化工大学;2020年,75岁的婆婆身板硬朗,还能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2019年,已经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儿子的爱人奔赴西藏阿里地区开始援藏工作。而她,依然坚守在家。

  坚守爱情的忠贞,人格独立

  真正的爱情,绝不是依赖、妥协、顺从,而是在各自的领域里活出最好的自己。袁晓东的丈夫在部队当兵服役24年间,两个人两地分隔,寒暑假千里奔赴成了生活的常态。其实,袁晓东有好几次随军调动的机会,可她放不下带了一半的孩子们,放不下家里的四位老人,于是,坚守了几十年鸿雁传书、牛郎织女的生活。在袁晓东家中,有满满两抽屉的荣誉证书,还有6枚金光闪闪的军功章,丈夫始终对他说:这都是你的功劳。2015年,她丈夫终于转业了,到河北省财政厅工作。虽然仍是分居两地,但毕竟距离近了些。

  2019年7月,袁晓东的丈夫又提出申请要到西藏最高最艰苦的阿里地区去援藏,那里被称为“人类生命禁区”,氧气和气压不足内地一半。作为妻子和教师,她既理解丈夫的追求,也担心恶劣的环境对在部队有伤病的丈夫身体有影响,但没有阻拦,只说了一句话:“你去援藏,我不拦你,但你一定要健康地回来。”直到现在,丈夫也没有让她看过体检报告。按照援藏政策,她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一个月探亲假,但为了教好自己的课程,特别是网络课,她从没有向组织上提出申请,而是把自己的时间全部都用在授课和辅导上,丈夫向她发出邀请时,她说:“你爱你的理想和工作,我也更爱我的工作和学生。”这不禁让人想起舒婷的诗《致橡树》里的话:“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或许,最理想的爱情,并不是依赖、依靠,而是各自独立,就像大家夸赞袁晓东爱人优秀的时候,袁晓东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他很好,我也不差!”是人格独立,事业有成,让她有这份自信;是生命充实,内心坚定,让她有这份自如;是爱,让她的生命丰盈而美好,让人羡慕。

  教师,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个志业;教师,这是一份职责,更是一种使命。时光缓缓前行,守望的是她雕塑般的身影。袁晓东作为一名教师,用自己的坚持和守望,诠释了教师职业的光荣;作为一位母亲,她用满怀的无私与关爱,滋养了一群生命;作为一个女儿,她用辛勤和忙碌,反哺了四位老人;作为一名军人的妻子,她用自己的任劳任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寂寂无名,亦无赫赫之功,但是,有温度、有柔情、有刚毅,有熠熠发光的感动。坚守,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来源:燕赵时讯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