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谁将是银行理财打破“刚兑”的直接受害者?

谁将是银行理财打破“刚兑”的直接受害者?
2017年12月07日 08:02 小刀马作者:小刀马

  

谁将是银行理财打破“刚兑”的直接受害者?

  众所周知,金融制度的改革带来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强,为了预防系统性风险,银监部门的监管也越来越多元。据悉,监管部门要求以后资产管理业务不能承诺保本保收益,银行理财当然也不能例外。我们比较关注的是,如果这项制度被“强制”要求执行之后,对谁的打击最大?或者说谁会是银行理财打破“刚兑”的直接“受害者”?

  相信很多人都会说,老年人,或者更大范围说一下就是中老年人。因为现在银行理财的主力军基本就是这部分用户。其实,如果更加细致地分析一下,这些人为代表的理财军团还可以更大范围地辐射一下,那就是对于更多的相对小康甚至“中产”家庭而言,或将都是受害者。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观察有几方面的理由:其一是老年人肯定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很多老年人的离退休金基本是不舍得花,不舍得过度消费,更多的是为了养老而准备的,如果说以前仅仅是存在银行,但因为“通货膨胀”等原因,单纯地存款,或许也意味着是资产在缩水,在贬值。因为更多的人会“被劝”进行投资理财。其中一方面有银行理财经理的业绩“压力”,当然也有提成,因此他们会率先“游说”自己的客户,当然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一度时间一些老年人在银行买到保险理财产品,而放弃了储蓄,最终爆出一些问题,其实也是因为被“忽悠”了。另一方面是存款利息确实太低,难以让人满意,因此只是会一点计算的人都会退而求其次地选择理财产品,再加上银行理财经理的推波助澜,很容易顺水推舟最终选择购买了理财产品。

  其二是小康家庭或者是新时代的“中产”家庭也会受到损失。这是因为很多小康或者是“中产”家庭的持家者(“掌舵者”)一般都是女性。女性最大的弱点就是一方面是怕麻烦,尤其是计算能力偏弱是她们固有的特点,因此也难以算计何种产品更具备优势,往往也很容易被理财经理说服,进而选择理财产品。另一方面是女性固有的谨小慎微,尤其中年及其以上的女性人群更是担心风险的波及,因此她们更愿意相信国有的银行机构的“背书”,因此选择理财产品也就顺理成章了。一旦银行理财产品的“刚兑”被打破,那么很容易带来损失。事实上,之前已经有媒体披露过一些银行的信托等产品出现问题,最终资金难以追回,一些人甚至开始在银行门口拉横幅进行“维权”。

  相对而言,对于年轻人来说,银行理财产品本身就不是他们关注和在意的对象,因此影响相对就小了许多。他们更关注一些高风险的产品,比如P2P、众筹、股票、基金、信托,即使对风险比较在意的年轻人也会选择余额宝、财付通等货币基金模式进行自己的财产规划和投资。这是一种理念的不同。

  此外,更主要的是,如果银行理财产品的“刚兑”不再承诺的时候,人们还会买银行理财产品吗?这或许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对于大多数人会掂量掂量,毕竟谁也无法保证理财产品最终走向,一旦真正亏损之后,自己的本金拿不回来是让人们难以接受的。不过,我们预计,即使监管部门明确要求银行不准承诺保本,但是相信银行还会出一些折中策略进行“调剂”,毕竟中国老百姓对本金的在意,对风险的防范意识等方面需要一定的市场培育期,现在直接一刀切断,很多人估计难以承受,反而会直接退出理财市场,而银行没有理财产品的支撑,对于自身业绩的提升也有很大的掣肘作用。因此“内部保本”之类的承诺估计还会存在,或者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借此来消除用户的担忧。此外,或许保险之类的理财产品也会异军突起,因为这部分理财产品的“保本承诺”还是比较多的。

  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理财市场累计发行理财产品11.92万只,累计募集资金83.44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如此受欢迎,很多投资者看中的就是“稳赚不赔”,即使一些理财产品收益率不能达到预期,银行也会自己垫钱补足。如今“刚兑”承诺取消之后,理财的风险也会陡然而生,这对用户的要求变得更高,风险承受能力也需要同步增加。不排除一部分用户会选择货币基金等模式进行变相理财,此外就是一些保险产品“理财”模式或许也会成为选择。即使继续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用户也不再是以前看见那个收益高就直奔那个了,而是需要用户仔细地遴选,进而选择真正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这样或许才能更大范围地规避风险,并且保证自己的资产不缩水,达到投资收益相对稳步增长的需求。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