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吴兆骞等文人被发配到宁古塔,虽然生活艰苦,可是创造了三个第一

吴兆骞等文人被发配到宁古塔,虽然生活艰苦,可是创造了三个第一
2021年05月15日 08:54 新浪网 作者 历史大解秘

  清代名士吴兆骞曾被发配到宁古塔,此地虽然生活艰苦异常,可被流放的才子们却创造了“三个第一”的奇迹。至于“三个第一”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吴兆骞是清代时期著名的大诗人,生活于明末清初,祖籍吴江松陵镇。年少时的吴兆骞素有才名,曾一度与彭师度、陈维崧并称“江左三凤凰”。如果以此来看,吴兆骞的未来必然一片光明,然而可惜的是,在公元1657年的一次乡试中,由于南闱科场案的株连,他被仇家诬陷,致使自己被下狱,最终被发配至宁古塔。

  吴兆骞是江南人士,从未领略过苦寒之地的寒冷,在宁古塔生活的日子,一直是吴兆骞人生中挥之不去的噩梦。吴兆骞初至宁古塔时十分狼狈,由于赶路匆忙,他身上未带分文,在粮食有限的处境中,吴兆骞只能偷偷搜集一些稗子,以坚冰化成水煮沸充饥。

  幸运的是,同被发配而来的方拱乾等人对其施以援手,如此才不至于令他冻饿而死。直至四年后,情况才有所好转,因为吴兆骞的妻子葛采真及妹妹吴文柔从苏州老家千里迢迢赶到宁古塔,并携带三名侍女与大量钱财,最终才让一家人的生活安顿下来。不久之后,吴兆骞的夫人诞下一子,取名“吴苏还”,昭示着吴兆骞想同牧羊的苏武一样,最终能够重回故里。

  吴兆骞饱读诗书,自然有满腹经纶,因而也成为了宁古塔地区著名的文士。在当时教育水平并不普及的情况下,宁古塔流放之人多数都是目不识丁的“大老粗”,几位文人雅士的出现,也让凄怆苦寒之地有了一丝丝江南温婉的气息。作为镇守宁古塔的将军,满人巴海十分重视吴兆骞等人,此人虽是一位持刀弄剑的武夫,却对文化人极为敬重仰慕。在宁古塔生活期间,巴海聘请吴兆骞作为私塾师父,教授自己的两个儿子,二人私交甚笃。朝廷耳目众多,见吴兆骞与巴海如此要好,便将此事奏报朝廷,朝廷当即颁布旨意警告巴海要“划清界限”不可与吴兆骞等人来往过密。可巴海对此却置若罔闻,仍然对吴兆骞毕恭毕敬,全然不顾圣旨的“权威”,毕竟此处“山高皇帝远”,没人能奈何自己。

  然而吴兆骞毕竟是犯人,虽然巴海对其照顾有加,但却也不能做到事无巨细。一次,巴海生病卧床,临时掌事的副都统便肆意欺负吴兆骞,居然命令他与夫人前往吉林乌拉。吴兆骞本就是戴罪之身,无奈之下只好答应,却不想此行差点要了自己的命。此时的黑龙江已经天寒地冻,积雪深达四五尺,吴兆骞夫妻只能蜷缩在一辆破牛车上,能够用于御寒之物只有一条破棉被,行至半路,吴兆骞便已经被冻得失去知觉。恰逢此时,车后有巴海追兵赶到,将吴兆骞救回宁古塔,如此才免去他被冻饿而死的结局。死里逃生的吴兆骞曾在自传中感叹说,“倘再行两日,到乌稽林,雪深八九尺,人马必皆冻死。将军真再生之恩也”。

  作为文人的吴兆骞,自然多愁善感,也能以诗歌的方式直抒胸臆,久而久之,他便与几位拥有相同命运的好友共同成立一个诗社,平日里填词写诗,而诗社成员中就有一位名士,此人正是方拱乾。方拱乾在被流放期间,曾专门著作了一本名为《何陋居集》的作品,其内收藏诗歌近千首,全部写于流放途中及流放地宁古塔,它是真正意义上的黑龙江第一部诗集。吴兆骞其诗歌作品豪迈雄浑,歌颂了当时守卫边疆的锐士,也描写了自己身处苦寒之地的凄凉,因而他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清代唯一一位边塞诗人,也是中国最后一位边塞诗人,真正创下了边塞文人的“三个第一”纪录。

  吴兆骞与方拱乾的命运是悲惨的,但他们却并未因此自暴自弃,反而直面生活的凄苦,在苦难中寻找仅存的乐趣,让充满阴郁气息的宁古塔有了一丝丝文化的活力。正如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所言:,“南国佳人多塞北, 中原名士半辽阳”,他们以文人的方式创造了“触底反弹”的奇迹,也以文人的方式诠释了“处在逆境而不自弃”的宝贵。

  参考资料:《宁古塔往事》 赵立松著 黑龙江出版社出版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