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刘邦已经舒服得不要不要的了,司马光竟然还认为远远不够

刘邦已经舒服得不要不要的了,司马光竟然还认为远远不够
2021年01月16日 11:40 新浪网 作者 乔志峰

  刘邦已经舒服得不要不要的了,司马光竟然还认为远远不够

  乔志峰

  秦王朝等级森严,体现在礼仪上更是非常繁琐和复杂。嬴政统一天下后,收集六国的各种礼仪,刻意选择其中尊崇君主、卑抑臣下的规则保留下来,将其作为加强中央集权和专制统治的措施之一。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一开始不耐烦搞这些劳什子,全部废除秦朝的繁琐礼仪,力求礼仪规则简单易行。这当然与其个性和出身有关,他吊儿郎当惯了,从来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对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有一种本能的抵制和厌恶。

  

  但很快,他发现了新的问题。他对属下没有苛刻的礼仪要求,臣子们乐得放浪形骸、一身轻松,特别是那帮大老粗将领,在宴席上自吹自擂、大喊大叫,喝醉了还要耍酒疯,拔出剑来对着大殿的柱子乱砍一起,搞得没有一点体统。

  随着当皇帝的时间渐长,刘邦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变化,觉得自己不再是当年那个小地痞和“泗水亭长”了,而是堂堂大汉天子,开始对手下没一点规矩产生了反感和不满。人一阔脸就变,会从单纯追求物质享受,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心理满足,更何况是一步登天当了皇帝,有想法也很正常。只是他也没啥文化,一时半会儿也不知道该怎么整治。

  这时,有个叫叔孙通的家伙猜到了刘邦的心思,跳了出来。叔孙通,薛县人,号称“精通儒术”,以高士、“圣人”自居,拿儒教那一套四处坑蒙拐骗。一开始,叔孙通担任秦的待诏博士,后来被秦二世封为博士。诸雄并起,大秦帝国岌岌可危,叔孙通看出秦朝支撑不了多长时间了,就匆匆逃回薛城,投奔了正盘踞在此地的项梁。项梁战死后,叔孙通追随楚怀王。楚怀王迁往长沙,叔孙通留下服侍项羽。汉高祖二年,刘邦率军攻克彭城,叔孙通见风使舵,转投汉军。叔孙通本来是穿着儒生的服装去见刘邦,做出一副酸溜溜儒家高人的嘴脸,刘邦看了着实厌烦。叔孙通多鬼啊,发现不对劲之后,立马就改换服装,穿上短衣服,变成一副楚人的打扮。刘邦看了很高兴,就愿意跟他亲近了。

  叔孙通这货就如同墙头草一般,谁势力大就倒想谁,不停地换主子。“三姓家奴”吕布见了他,也只有五体投地的份儿。当然,这也是他能力和本事的体现,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把当时有点势力的人物全部忽悠了一遍,也为自己换来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富贵和权势。

  话说叔孙通来见刘邦,趁机进言道:“我知道陛下不喜欢儒家的那些玩意儿,也不喜欢酸腐的儒生。确实,那班酸腐的儒生,指望他们一道打天下,肯定是不行的。但坐天下、巩固统治的时候,就离不开他们啦。如果陛下允许,我愿意挺身而出,去鲁地征召一批儒生,来同我的弟子一起制定臣子朝见君主的礼仪规则。”刘邦早想立一套规矩了,但还是有顾虑:“不会搞得很复杂吧?我可不想受折腾。”叔孙通循循善诱:“五帝的乐制各有不同,三王的礼制也都不一样。礼制这东西,也要与时俱进,要根据时代、社会环境、人情等方面的变化而做出对应的调整。我的想法是,只稍微沿用一些古代礼制,参考秦朝的仪法,掺杂在一起就行了。”刘邦答应了,说:“你就试着弄一弄吧。记住,一定要简单易行,容易理解。太复杂的我可玩不来。”

  叔孙通当然满口答应,去鲁地征召儒生,一共搜罗了三十余人,兴高采烈要跟着他去谋富贵。只有有两个儒生不肯应召,说道:“你先后侍奉过的,有差不多十个君主了吧。你每次都是凭借阿谀逢迎来取悦君主、套取尊贵。现在天下刚刚结束战乱,死亡的人还没有入土为安,伤残的人还在承受痛苦,你就又想着要制礼作乐了。礼乐的产生,是必须积累德政上百年之后才能制作兴起的。我们不忍心去做你所要做的事情。你要去就自己去吧,不要玷污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这些儒生真是浅陋迂腐啊,根本不懂得审时度势!”随即带着他征召的三十多人西行入关,又邀请刘邦身边有点文化的近臣,再安插进自己的弟子,共一百多人,就开始制礼作乐了。那两个儒生,还是有几分骨气的,当面打脸,揭了叔孙通的老底。可对于叔孙通这种利欲熏心、毫无底线的老儒棍老流氓而言,哪里还会要脸,一个“笑着说”,便写尽其丑态。

  叔孙通他们用绳子拦出一块空地,作为演练礼仪的场所,插上茅草来显示尊卑和位次,在野外反复对礼仪进行演习和修改。经过一个多月的折腾,叔孙通来回报刘邦:“礼仪已经基本定型了,可以试试看了。”刘邦于是就让他们先演练一遍,看完演练后还算满意:“这些程序和形式我做得来。”接着就命令群臣们开始遵照进行练习。

  到了冬天,长乐宫建成了,群臣们的礼仪也演练差不多了,于是刘邦决定大张旗鼓举行盛大典礼,接受诸侯、群臣的朝贺。到了那一天,天还没亮,仪式就开始举行了,谒者(官名)主持典礼,按事先排好的次序,将所有人员引导进入大殿门,排列在东、西两边,侍卫官员分别在大殿下台阶两旁或廷中肃立,都手持兵器,打出旗帜,刀剑雪亮、彩旗招展,一派肃杀。一切就绪,皇帝下令开始,乘坐辇车出房,众官员举旗传呼警戒。相关人员引导诸侯王以下、六百石级别以上的官员,按照次序朝贺皇帝,所有的人都为仪式的恢弘气场震慑,没有不战战兢兢、肃然起敬的。等到典礼仪式完成,又安排了正式的酒宴。侍臣官员凡在殿上陪坐的,都俯伏低头,按地位的高低依次起身给皇上敬酒恭祝健康。连敬九次之后,谒者宣告“宴席结束”。现场安排有御史负责监督礼仪的执行情况,发现不遵照仪式规则或不符合要求的人,当即就撵出去。因此,从朝贺典礼到举行宴席,从仪式开始直到结束,没有出现敢大声喧哗、不合礼仪的人,场面那是显得相当的隆重正规。刘邦第一次享受这般高高在上的朝拜,不由得发出感慨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也就是说,他当皇帝也有一段时间了,直到今天才知道身为皇帝的尊贵,真特么的太舒服了!

  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地位决定心态啊。没当皇帝前,刘邦最讨厌虚伪的儒家学说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可当了皇帝之后,日益自我膨胀,需要有某些仪式和规矩,将自己捧上云端,成为高高在上的圣主明君。直到这时候,他才发现,还是儒家那一套玩意儿好使,不是一般的爽。这也就是为什么儒家学说能够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的缘故啊。叔孙通小试牛刀,就极大满足了刘邦的虚荣心,让他感到说不出的舒服,如果儒家大法全部施展开来,那还得了,不得让帝王舒服死啊。

  只要是涉及到“礼制”的事情,司马光肯定少不了大放厥词,来一大篇“臣光曰”。这本就是儒家神化皇权、维护统治阶级崇高地位的杀手锏,也是儒棍们最拿手的强项。听听司马光这回说了些什么吧——

  臣司马光曰:礼仪的作用太大啦!把它用到个人身上,动与静就有了规范,所有的行为就会完备无缺;把它用到家事上,内与外就有了分别,彼此关系就和谐了;把它用到乡里,就建立了长幼有序的伦理,风俗教化就会美好起来;把它用到封国,则君臣之间尊卑有序,政治统治就建立起来了;把它用到天下,诸侯归顺服从,纪律和纲常就能纳入正规。岂止是把它用在宴会仪式之上、门户庭院之间维持秩序不致于混乱啊!就高祖刘邦来说,他可以聆听陆贾关于以文治巩固政权的进言,看到叔孙通所制定的尊崇君主的礼仪而发出慨叹,算得上是相当的明智通达啦。但他终究不能与夏、商、周三代圣明君王相提并论,问题就出在他不肯学习啊。在那个时候,如果能得到大儒来辅佐他,与大儒一道用礼制来治理天下,他的功勋业绩又何止只有这些呢!可惜啊,叔孙通的器度太小了!他只不过是窃取礼制中如糠般细小无用的东西,借此依附时世、迎合风俗、谋求帝王宠幸罢了,这就使先代君王所建立的礼制得不到发扬光大,以至于落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岂不令人感到痛心啊!

  这个老儒棍,先是吹嘘了一番封建礼教的重大意义,给儒家做了个广告;然后,表达了对刘邦和叔孙通的强烈不满,竟然认为他们的闹剧玩得还不够大,对儒家那一套形式主义和等级制度体会得还不够深刻,只知皮毛、不能发扬光大。唉,刘邦已经舒服得不要不要啦,司马光竟然认为他们做得还远远不够,真不知道他还想怎么样。幸亏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腐儒,都是将儒家当夜壶利用的,否则谁知道会把臣民和国家折腾成啥样哩。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刘邦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