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他学习“尧舜”,差点亡国灭种

他学习“尧舜”,差点亡国灭种
2021年01月24日 13:10 新浪网 作者 乔志峰

  他学习“尧舜”,差点亡国灭种

  乔志峰

  禅让,是指最高统治者还活着的时候,就把自己的首领位子让给别人。有人认为,“禅让”制度的实质是以传贤让能的形式选举首领,是一种原始民主制度。

  

  据说,尧帝去世前,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舜,推舜为帝;后来,舜又将位子让给禹。“禅让”传为美谈,受万世景仰。春秋战国时期,出了一位国君,他仰慕尧舜的高风亮节,想向尧舜学习,也试图通过禅让的方式来流芳千古,结果闹得国内大乱,差一点就被亡国灭种。他就是燕王姬哙。

  大骗子苏秦死了之后,他的弟弟苏代、苏厉羡慕哥哥名利双收,也有样学样,游说于各国,摇唇鼓舌,招摇撞骗。当时的燕国国相叫子之,妄图夺取燕国大权,就跟苏代通亲结为亲家,打算利用苏代的三寸不烂之舌忽悠燕王。

  一次,苏代出使齐国,回来后燕王姬哙召见他,询问到:“依先生看,齐王能够称霸诸侯吗?”苏代斩钉截铁回答:“不能!”姬哙追问:“何以知之?”苏代答道:“他不信任臣子。”很显然,苏代是借此机会给姬哙灌迷魂汤,为亲家子之篡权创造条件。

  姬哙果然上当,为了显示自己才是真正的明君圣主,就主动把国家大权交给子之来掌管。子之还不满足,就指使一个叫鹿毛寿的人,也来游说燕王:“大王啊,人们之所以到现在还赞颂尧是贤明的君主,就是因为他大公无私,能够主动让出天下。现在,身为燕王的您,如果可以主动把国家让给子之,就能取得与尧舜同样的好名声,成为万世师表。”燕王为了沽名钓誉,还真的听信忽悠,直接把国家交托给了子之。子之从此大权在握,成了实际上的燕国国君。

  燕王姬哙贪慕虚名,是个老糊涂虫,可太子年轻气盛啊,眼看着自家的江山被他人谋夺,肯定不乐意。好在此时太子尚且掌管人事任命权,负责管理和任免官员,就以此来反击,一点点将关键岗位都换上自己的亲信。

  子之看不是事儿,感到越来越被动,就故伎重演,又安排人去对燕王说:“上古的时候,禹表面上推荐益为接班人,实际上又任命儿子启的属下来做益的官吏,将益架空,暗暗扶持启的势力。禹老了,也到了该选择继任者的时候,禹就说启不能胜任治理天下的重任,大张旗鼓把君位传给了益。可是,益尽管取得了帝位,却是个空架子,没什么实力,而启在父亲的帮助下苦心经营多年,才是真正的实权者。禹让位后,启纠集自己的党羽对益发动攻击,很快便夺取了帝位。因此,天下人都说禹明着是传位给益,而实际上是安排儿子启去自己夺位。现在燕王您虽然承诺把国家交给子之,但官员都是太子任命的,都是太子的亲信之人。这不跟禹一样,名义上将国家交给子之,而实权还握在太子手里嘛!”燕王听了很惭愧,觉得自己让得太不彻底了,下令所有官员立即将官印上缴,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中高级官职都交给子之任命。从此以后,子之正式面南称王,国家大事完全由子之来决断,姬哙年纪大了,不再听政理事,反而成了臣子。

  姬哙沉浸在虚幻的“圣贤”美名中飘飘然,太子则痛彻心扉,无一日不想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而子之,就是个野心家、阴谋家,就是个大骗子,玩阴谋诡计有一套,真的让他治理国家,完全一窍不通。他为王三年,国君瘾倒是过足了,可国家也被他搞乱套了,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太子姬平趁机联合将军市被,合力攻打子之。

  齐王看燕国大乱,知道有机可乘,就派人对燕太子姬平说:“我听说,您将要整饬君臣大义、申明父子名位,我的国家愿意支持您的号召,做坚强后盾。”这其实是为向燕国派兵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但燕太子此时想的只是夺回王位,于是纠集死党,派将军市被向子之进攻,却没有得手。市被也是个两面三刀之人,如同鹰犬一般,谁给的好处多就帮谁,反而倒戈,转回头来攻打太子。燕国动乱了几个月,死亡达几万人,人心惶惶。这时,齐王趁机命章子为大将,率领军队打着帮助燕太子的旗号征伐燕国。燕国正处内乱,士兵毫无战意,根本不予抵抗,甚至连城门都大开着无人值守。齐国长驱直入,捕获子之,把他剁成肉酱,燕王姬哙也同时被杀。自此燕国就被齐军占领,跟亡国也差不多了。直到后来几经周转,周赧王元年(前314),赵国送燕公子姬职回到燕国称王(燕昭王),方才得以复国。

  燕王姬哙学习“尧舜”,差点导致亡国灭种,美名没捞着,反倒落下千古笑柄。贪图虚名,小则伤及自身,大则损害国家和老百姓的利益,统治者不可不察。

  实际上,所谓“禅让”,说到底只是一种远古传说,有还是没有,谁都无法肯定。我们可以根据《史记》的记载捋一下——黄帝退位的时候,把位子传给了孙子颛顼;颛顼退位的时候,把位子传给了侄子帝喾;帝喾退位的时候,把位子传给了儿子挚,帝挚有点窝囊,于是弟弟放勋取而代之,这就是帝尧。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实行的,一直都是世袭制。到了尧,咋就突然变成了“禅让”制?是不是太突兀,也太奇怪了呢?

  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人对“禅让”的质疑——

  最早记有“禅让”其事的是被儒家列为十三经之一的《尚书》。其中《尧典》说的是“尧舜禅让”,《大禹谟》则有“舜禹禅让”的记载。除《尚书》之外,提到“尧舜禅让”的还有《论语》和《孟子》等。但对《论语》中关于尧让帝位于舜的一段文字,多数学者认为并非孔子所说,而是后人把散简附在书后所致。

  对于“禅让”之说,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提出了怀疑。最早提出疑问的是荀子:“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荀子·正论》)。战国末的韩非,不但不承认有“禅让”这回事,反而说舜和禹,之所以能继承帝位,是“臣弑君”的结果,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这并非韩非一个人的惊人之笔,唐代的刘知几在他所著的《史通》中引《汲冢琐语》说:“舜放尧于平阳”,又说舜是给禹赶到苍梧而死的。稍后的《史记正义》作者司马贞,引《竹书纪年》说:“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竹书纪年》等书成于战国,西晋初出自汲冢,后即散乱不传,今本系宋以后人伪托,已非刘知几、司马贞所见本,其所记未必会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同时,还有人认为《尧典》成于战国,《大禹谟》系晋人伪作。真是这样的话,那《尚书》中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载从根本上就靠不住了。

  顾颉刚先生《古史辨》云:“禅让之说乃是战国学者受了时势的刺激,在想象中构成的乌托邦。”并认为是“墨家为了宣传主义而造出来的”。唐人刘知几《史通疑古》、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以及近人蒙文通、童书业等,都持明确的怀疑态度。(以上三段来自相关资料,为保持原貌原意,本人未加更改)

  燕王姬哙把子虚乌有的臆造之事,当成了真实的,甚至还要身体力行去实践,以期名扬千古,岂不谬哉。当然,历史上玩“禅让”的,也并非只有姬哙一人,时不时都会出现一些与之有关闹剧。

  比如,商朝推翻了夏朝,商汤召集三千诸侯开大会,商汤在会上“三让王位”;明朝开国的时候,朱元璋也曾“三让王位”。明眼人一望可知,这些帝王都是表演艺术家,他们是将“禅让”当成了政治作秀的工具罢了,跟袁世凯玩“劝进”把戏如出一辙。

  还有一些例子:公元8年,西汉皇太子刘婴禅让给摄皇帝王莽;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公元265年,魏元帝曹奂禅让给晋武帝司马炎……很显然,这些都是刀架在脖子上的游戏,都是“被自愿”,都是傀儡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

  政治就是政治,有的只是血雨腥风,哪来那么多温情脉脉和大公无私,争权夺利才是主旋律。顶多有时候,在某些“雄才大略”的奸雄手里,会多一些花样,给政治斗争披上或正义或高大上的虚假外衣而已。与那些耍阴谋诡计的帝王和政客比起来,燕王姬哙尽管很蠢,也贪慕虚名,却是真心要行“尧舜之道”,这份憨直倒也难能可贵。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燕国太子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