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身体最贵的“容器”,超80%的人都不正

身体最贵的“容器”,超80%的人都不正
2024年04月18日 19:18 新浪网 作者 头条新闻

  壹读

  你身体里最容易“不正”的地方,是什么? 答案是,骨盆。

  骨盆,可能是世界上最贵的容器。因为骨盆内部有多个脏器,肠道、生殖器官、泌尿器官等都有赖于骨盆的保护,且骨盆上接脊柱,是脊柱的“基座”,下连下肢,是下肢活动的“基础”,一旦骨盆出问题,即使是微小的偏移,也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热搜“骨盆可能是世界上最贵的容器”下,不少网友纷纷开始自查,然后发现:自己的骨盆好像不正。有网友表示才发现自己有骨盆旋转,有网友则被“确认”骨盆后倾,更多网友则中招了骨盆前倾…… 为什么骨盆这么容易不正?骨盆出问题又有多麻烦? 这还得从骨盆是如何长成现在这样说起。

  骨盆的“进化之路”

  在直立行走以前,骨盆的形态与现在的碗状截然不同,而是一个片状结构(如下图右上角)。

  

  骨盆的进化(按列从左到右:黑猩猩/地猿/人类)| 图源:Evolution of the human hip

  它以几乎平行于地面的姿态存在,后面连接着尾椎,主要起着保护动物背部的作用。 但随着人类向直立行走进化,骨盆从原来的位于身体后部变成了位于承上启下的中间位置,成为人整个身体力传导的枢纽。形状上也进化成更宽、更短、更弯曲的碗状,从而更好地承受上身的重力并为行走和奔跑提供稳定性。

  

  图源:Form und Funktion des Bewegungsapparates

  也就是说,原先的骨盆只是所有骨骼中平平无奇的一块,虽然也要配合后肢的运动,但总体上没有太大的活动需求。但在直立状态下,无论我们是想要转身、弯腰还是行走、奔跑,都需要骨盆的配合。 毫不夸张地说,骨盆是人体运动的关键。 为了适应和满足人类的各种运动需求,人类的骨盆结构也相当复杂。

  细究骨盆的结构可以发现,骨盆并不是一整块环形的骨头,是由髋骨、骶骨、尾骨等多块骨头共同组成。但是连接这几块骨头之间的关节却是微动关节,可以运动的幅度只有1~3毫米。但骨盆还通过髋关节连接着股骨。髋关节不是微动关节,而是一个多轴球窝关节,有三个运动面的运动自由,要比微动关节灵活得多。骨盆也是通过两侧的髋关节来实现倾斜、旋转,从而使人完成弯腰、行走等动作的。 所以,一旦髋关节总是外旋,甚至受伤脱位,靠其支撑的骨盆就会倾斜或旋转,整体的位置就容易“不正”。

  

  骨盆结构|图源:图虫创意

  而根据调查,骨盆不正的人群比例相当大。 英国曼彻斯特索尔福德大学体育运动和物理治疗局的研究表明:男性中只有9%的人骨盆是正的,6%的人骨盆后倾,85%的人骨盆前倾;而女性中有18%的人骨盆是正的,7%的人骨盆后倾,75%的人骨盆前倾。也就是说,只有不到20%的人,骨盆是完全正的。 当然,骨头自己是不会动的,拉动骨盆运动的是肌肉。换言之,骨盆位置不正的终极原因,是肌肉拉错了地方。

  

  图源:视觉中国

  目前以骨盆为起止点的肌肉共有80多条,比如腹外斜肌、股方肌、髂腰肌等。它们通过收缩和伸展拉动着骨盆倾斜和旋转。 但这也不能怪肌肉,要怪还得怪我们总是错误地使用它们。 以骨盆前倾为例,能导致它的原因简直不要太多。骨盆前倾是由于背部的竖直肌收缩紧张,前侧的腹直肌拉长无力,才使得骨盆向前倾斜,腰椎曲度增大。肉眼所能看到的表现常常是小腹前凸、臀部后翘等。

  

图源:图虫创意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习惯,都可能导致骨盆前倾。比如,很多人都习惯跷二郎腿或者重心偏向一侧站立。每当这时,二郎腿抬腿的一侧和站立时重心偏向的一侧的肌肉就会收紧,拉动这一侧的骨盆抬高。长期下来,另一侧的肌肉就会持续处在放松和被拉长的状态,肌肉力量变得薄弱,无法拉动骨盆,骨盆也会因此处于歪斜状态。 还有过于昂首挺胸的站姿。很多人从小就被教育要抬头挺胸,但过度昂首挺胸,反而可能导致人们骨盆前倾。 正确的昂首挺胸是脊椎保持直立,肩胛骨中间的肌肉收紧使肩膀展开。但如果用力过猛,像《猫和老鼠》里的汤姆猫一样,将整个上半身都用力往前挺,就会使得背阔肌、竖直肌也收缩发力,拉动腰椎变弯曲、骨盆向前倾斜。

  

  图源:《猫和老鼠》截图

  甚至于,就算注重锻炼的人,也可能因锻炼不当而让骨盆“不正”。 以很多健身人钟爱的臀部训练为例,正常练臀练的是臀大肌,通过激发肌肉干细胞的生长、增加蛋白质的合成而增大肌肉。但如果错误地使用腰背部发力,收紧的可能就是竖直肌、多裂肌等肌肉,它们会拉动着骨盆向前倾斜。由于骨盆后部连接着尾椎,若骨盆前倾,尾椎也会因重心前移而翘起,导致臀部的弧度变大,产生所谓的“翘臀”的视觉效果。 所以,看似漂亮的“翘臀”,其实可能是骨盆前倾了!

  骨盆太灵活的代价

  前面我们提到,骨盆前倾是最常见的骨盆姿态问题,实际上,骨盆的灵活性意味着,它不只可以前倾,而是可以360度地出问题:能倾斜、能旋转、还能位移。当然,这是指超过了正常限度的情况。 骨盆的倾斜可以分为前倾、后倾和侧倾。 骨盆后倾与前述分析过的骨盆前倾相对,人体骨盆向后旋转,脊柱也向后突出,所以骨盆后倾的人肉眼看起来有点驼背。 骨盆侧倾则是骨盆向左或右一侧倾斜,即两侧最高点的连线不能与地面平行。侧倾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长短腿、高低肩等不平衡体态。

  

图源:图虫创意

  

由于骨盆保护着盆腔内的器官,骨盆倾斜便会对这些器官产生不良影响。如挤压到子宫、卵巢等生殖器官或膀胱、尿道等泌尿系统,使其产生扭曲,从而引起痛经、便秘等症状。此外,由于盆腔内有许多血管,骨盆严重的歪斜还可能影响血液的流通。 骨盆旋转就更令人头痛,因为它往往伴生着骨盆倾斜和胸廓的反向旋转。 而骨盆旋转发生的原因也很“日常”:很可能是你不会走路。

  人走路时,前腿所在的一侧骨盆向前旋,胸椎则会向反方向旋转,如此便可维持整个身体的平衡。正常情况下,随着人左一步右一步地向前迈腿,肌肉拉动左右两侧的骨盆交替前旋,幅度应该是类似的。但若用力不均衡,某一侧的肌肉总是发力更多,时间一长就可能发生骨盆旋转。 骨盆旋转时,后腿往往更多参与承重,因此可能引起膝关节扭转、拇趾外翻等问题。若进一步沿着躯干向上延伸,还可能导致胸廓的反向旋转,出现肋骨外翻等不良体态。

  

  骨盆的前移则不同于以上几种,并非是角度的倾斜,而是整体的位移,是骨盆相对于中立位置向前位移。倚靠着墙的懒人站姿,常常是骨盆前移的罪魁祸首。 在倚墙站立时,人们往往将背部贴在墙上,胯部往前挺。骨盆的前移会使下半身的重心前移,此时为了不倒向前侧,胸椎就会向后弯曲来获取平衡。但此时,身体的重心又会相对过度往后,所以头部又向前突来代偿。所以,骨盆前移的人就出现了脖子前倾、驼背、挺肚子这样一个反“S”型的体态。

  

图源:图虫创意

  

可见,骨盆要想出问题,简直不要太容易。

  骨盆出问题有多难办

  骨盆出问题的一个复杂点在于,它可能“连累”多个器官和组织。 除了可能影响骨盆盆腔内的器官,骨盆还连接着脊柱,脊柱又会影响五脏六腑的神经,骨盆不正带动脊柱侧弯,就可能会引起脏腑功能的障碍。有时人觉得胃胀、胸闷气短,但却查不出器官本身的问题,很可能就是因为脏器受到骨盆位置的牵制,没办法良好地发挥功能了。 再者,骨盆不正与肌肉的不当收紧相伴相生。

  如果肌肉长期收紧,容易引起局部的炎症,从而使血液流通受阻,新陈代谢减慢。 而且,骨盆自身的恢复也是极为不易的。 前面我们提到,骨盆位置的不正主要是被肌肉错误牵拉导致的,但那些“坏习惯”,却也实在不太容易改掉。

  比如跷二郎腿,这个姿势虽然会导致肌肉不平衡,却也能真的让人更省力、舒服。 跷二郎腿主要由臀大肌等大型肌肉发力,对于人体来说,这比使用小肌肉发力更轻松。再加上这种坐姿可以增加臀部与座椅的接触面积,从而帮助自己调整重心,使坐姿更加稳定舒适,还能帮助缓解足底和下肢肌肉的紧张。所以,想要放弃这个舒服的姿势需要长时间坚持,对于已经形成习惯的我们确实不那么容易。 那么,直接进行医疗干预会不会更简单直接呢? 事实上,就算是求助于医生,解决骨盆问题也没那么容易。 检查骨盆问题的主要方法是拍摄X光片,可以观察骨盆的位置和形态。一般来说,若只是轻度的骨盆不正,医生会建议采用推拿、瑜伽运动等方式进行康复训练。但这种方法见效缓慢,长期积累起来也是一笔不菲的费用。而且如果治疗过程中用力不得当,还可能引起进一步的损伤。

  

图源:图虫创意

  

有时,骨盆的歪斜或旋转程度严重,甚至引发一系列的病理性反应,如骨盆旋转伴生了胸廓的反向旋转,腹壁和肋骨的运动就会被限制,从而导致呼吸模式异常;骨盆的倾斜会影响内脏稳定,阻碍血液和体液的正常流通,这些严重的情况,就需要通过手术进行骨盆的矫正治疗。

  骨盆矫形手术是通过截骨、矫形、固定的方式来改善骨盆的形态结构。手术费用大概在5000~10000元,术后最少需要恢复1个月的时间。所以,手术干预其实也会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和时间成本。 骨盆作为我们身体中承上启下的一块区域,作用和地位实在不容小觑。将其称为“最贵的容器”,并非因为它真的价值最贵(毕竟身体哪个部位的健康都很重要),而是因为修复它常常代价不小,也是为了强调它的重要性。 所以,为了既能捂紧我们的钱包,又能拥有健康美丽的体态,请对自己的骨盆好一点,改掉那些不良习惯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