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粗俗、暴力、涉黄——根除网络直播毒瘤刻不容缓

粗俗、暴力、涉黄——根除网络直播毒瘤刻不容缓
2021年04月15日 13:05 新浪网 作者 产经参考

  我国的网络直播发展至今已经超过一个时代。如今,随着主持人、明星、企业甚至地方政府的不断加入,直播带货如火如荼,给整个直播行业带来新生机。然而,揭开直播行业的华丽外表,我们会发现粗俗、暴力甚至涉黄的直播内容依然如毒瘤般顽固存在。

  

  随着对网络直播监管力度的持续加大,直播中的违法违规现象有所减少,但粗俗暴力、侵犯隐私、打色情“擦边球”、传播低俗信息等乱象仍然屡禁不止。前不久,某直播平台的一位网红在直播期间大骂网友,其语言不堪入耳。视频流出后再次引起社会轩然大波。不仅如此,记者还通过调查发现,有些直播内容恶俗、带有低级趣味、甚至充斥负面教育意义,而这样的直播观众数量少则也有上万人,其中还不乏未成年人。试问,这样的直播内容能给社会带来什么好的影响?

  据了解,国家网信办曾会同相关部门对多家主要网络直播平台的内容和生态进行全面巡查,其中一些网络直播平台因为存在传播低俗内容等问题被约谈。然而,包括被约谈平台在内的一些直播网站,低俗涉黄问题依然存在。

  为了加强对互联网直播服务的管理,我国早在2016年就颁布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其中第3条就规定,互联网直播服务应坚持正确导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维护良好网络生态,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成长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尽管有相关部门及相关规定的约束,但网络直播粗俗、暴力、涉黄的现象依旧存在,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已经达到5.6亿,占网民总数的62%。在如此庞大的流量吸引下,一些平台利欲熏心,甘愿铤而走险,触碰国家法律红线。一些违法违规的网红,即使受到平台“封号”处理,也能很快“改头换面”在其他平台继续上线捞钱。从监管角度来说,在“流量至上”“吸金至上”的影响下,平台监管疏漏、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为一些素质不高、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数据显示,我国已有数亿网络直播用户,其中还包括未成年人。粗俗、暴力甚至涉黄直播内容如果不加制止将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危害。

  首先,粗俗、暴力、涉黄等直播内容将误导普通网民、特别是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轻则染上不良行为,重则形成错误的导向。第二,粗俗、暴力、涉黄等直播内容将干扰和侵蚀正常的网络秩序和社会秩序,挫伤人们靠知识、技术、能力、学习、创业、劳动的成才致富梦。此外,粗俗、暴力、涉黄等直播内容会触及和侵犯正义及道德的底线,违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诚信和良知。记者看到,在某个直播过程中主播进行语言暴力时,在线观众不仅不去制止,反而起哄、刷礼物,以示支持。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明显相悖的。

  如今是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做主播。网络直播平台的入驻门槛较低,所以主播素质鱼龙混杂,这就要求网络直播平台不能“利”字当头,要把社会效益,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意识放在第一位,必须落实好主体责任,通过技术等手段对直播内容加强监管,对粗俗、暴力、涉黄等直播内容及涉事主播采取“零容忍”。另外,广大网民也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粗俗、暴力、涉黄直播内容,对直播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勇于揭发和举报。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需求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随着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的文化建设也将提升至更高层面,肩负更多的使命,而健康积极的互联网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一部分,也将承担相应的使命。因此,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我们必须严格对互联网直播的内容进行把关及监管,根除直播毒瘤,早日建立起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直播网络文化,维护良好的直播网络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直播网络空间。

  (作者:胡正)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