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胡鑫宇自缢身亡,是时候正视4000万青少年的心理困扰了!

胡鑫宇自缢身亡,是时候正视4000万青少年的心理困扰了!
2023年02月03日 15:58 新浪网 作者 青音

  2022年10月14日,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致远中学高一学生胡鑫宇失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官方也组织了有关部门和各方力量,持续开展调查搜寻工作;

  2023年1月28日,发现其尸体,经过调查访问、现场勘查、尸体检验、物证检验鉴定等工作,认定胡鑫宇系自缢死亡,尸体发现地系原始第一现场。

  自从失踪后,围绕着胡鑫宇的各种讨论、揣测乃至阴谋论,就层出不穷。

  在这些讨论中,我发现,胡鑫宇本人的心理状态,往往是被刻意忽视的。

  在亲属和老师的眼中,胡鑫宇懂事乖巧,事发前也没有明显异常,不可能会突然躲起来上吊自杀。

  即使在之前的警方通报中已经透露了他自主离家出走的可能,但其父母亲人依然倾向于认定孩子就是在学校里被害了,而不是自己离开了学校,离开了他们。

  而当他上吊的尸体被发现后,很多网友仍认为这是凶手刻意伪造的。

  但是在警方的通报中,我们会看到:

  根据案发后心理专家进行访谈分析,发现胡鑫宇失踪前有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困难等问题,内心内疚自责、痛苦,有无助、无意义感,进食异常,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

  甚至,根据调查,胡某宇在自杀前录制了两段音频,清晰地表达了自杀意愿。

  追溯其失踪前的行迹,我们也看到在他本人的书本、笔记本中,写过失眠、失落、想回家等内容;

  他还曾向老师、同学表示:自己学习压力大,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睡眠问题,想回家等;甚至也向父母表达过,在去年9月底,就与母亲三次通话,哭诉不想读书,想回家。

  这些种种迹象,都表明胡鑫宇受到长期的情绪困扰,承受着巨大压力,甚至有抑郁倾向,但这些都被忽视了。

  其实,在中国,长期受到不良情绪困扰,出现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并不在少数。

  根据南京脑科医院在柳叶刀上发表的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群体中,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率高达27.4%:

  按2022年统计,中国人口中大概有15699万人为青少年 ,27%就是4238万人。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当触目惊心的数据。

  而这4238万人当中,又有多少如胡鑫宇这样的,明明长期受到精神压力折磨和情绪困扰,却一直被视而不见,求助无门?

  胡鑫宇的案件,随着警方的最后通报,算是暂时有了了结,但这背后透露出来的信息,却值得我们整个社会好好反思:

  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多青少年饱受情绪折磨?而我们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好这些青少年?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日趋恶化。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仅2021年-2022年,全世界就增加了9000万的焦虑障碍、7000万的抑郁障碍。

  根据《国民心理健康报告》,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筛出率高达24.6%。

  国家卫健委做的研究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时点患病率达到17.5%。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可以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潜在的问题,而更像是一头房间里的大象,早已不容忽视。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头大象呢?

  结合胡鑫宇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到其中的两个主因。

  第一个主因,就是严重内卷的学业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全社会全面高压的时代,成年人要在工作中内卷,而青少年也需要在学业上内卷: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开始在学业上给孩子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有的家长甚至让初中的孩子把高中的内容提前学了,高中的孩子把大学的内容提前学了。

  通过胡鑫宇生前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直饱受课业压力的折磨,甚至出现睡眠问题——是的,我们的课业的内卷,已经卷到孩子们连睡眠都不能保障。

  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当中,出现严重身心健康问题的概率,必然是极大的。

  尤其是,当家长、学校、学校老师对孩子不断地增加作业,层层加压,整个教育体系的驱动力又是考试再考试,每天都考试。

  这就相当于让这些孩子每天都处在被评价的焦虑中,于是我们就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了所谓的“空心病”:

  感到人生迷茫,觉得人生没有什么快乐可言,每天都是让他们紧张、焦虑、痛苦的事情,甚至感到生命毫无价值,激发出强烈的自我否定,甚至于自我伤害,乃至于自杀自残。

  第二个主因,就是家庭矛盾,尤其是亲子之间的矛盾。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69%的学生患者在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

  大儒心理的徐凯文老师,在2022年的亚洲教育论坛中曾经描述过中国现在的一种典型的亲子相处模式:

  如果问孩子你觉得什么是幸福,孩子会说我希望的幸福是我和父母彼此能够平等尊重地对待。

  孩子说完这话父母也急了,问我们怎么不平等、不尊重了,我们明明什么事情都让你决定。

  孩子接下来的反驳则让父母哑口无言:

  是,你们凡事都会征求我的意见,但如果我不按照你们的意见去做,你们就会努力说服我,直到我按照你们的意见去做为止,

  所以我放弃了,我只要猜测你们想要什么答案,直接给你们就好,我的人生不是我的人生,是你们的人生,所以我可以随时不要。

  在胡鑫宇案中,我们从其父母亲友口中最常听见的评价是:这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也是因为看到孩子的懂事,所以胡的父母始终无法接受孩子是自主离家出走并自缢的。

  这也是中国现在很多家长的主流观念:教育孩子就该让他们变得这么懂事乖巧;又或者说,他们希望孩子能从小就这么懂事乖巧。

  但问题在于,这种“懂事”的背后也可能藏着很大的心理隐患,比如胡鑫宇之所以懂事,很有可能是因为他知道父母并不理解自己,无法真正回应自己的诉求,就像徐凯文描述中的孩子的心态一样:

  如果我不按照你们的意见去做,你们就会努力说服我,直到我按照你们的意见去做为止,所以我放弃了,我只要猜测你们想要什么答案,直接给你们就好,我的人生不是我的人生,是你们的人生。

  在懂事的背后,其实是拒绝表露内心感受,不愿倾诉,也想不反抗,因为他们知道那样会被更严厉地责骂,或者会让父母深深地失望,所以习惯性地将苦水往肚子里吞。

  表面看起来,乖巧听话懂事,甚至还很阳光,但内心其实是压抑而痛苦的。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进行保护乃至改善呢?

  不难看出,所谓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背后其实是这个社会环境出了问题,而无论是过分内卷的学业,还是沟通不畅的家庭模式,都很难在一朝一夕间改善。

  但喜猫觉得,有一件事是现在可以做的,那就是:先正视起来,不要再对早已泛滥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视而不见。

  做过家庭咨询,或者是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小伙伴,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因为家庭原因前来的来访者,经常会痛苦地表达,说自己的家人对自己已经非常明显的心理问题视而不见,认为就是他们“想多了”,或者“太脆弱”;

  甚至认为他们其实没问题,只是被一些网上的言论“蛊惑”了,才觉得自己有问题。

  这就导致这些遭遇心理困扰的人很难跟家人沟通,更不要说获得来自家人的支持,甚至反过来还可能受到家人的打压。

  就像胡鑫宇,他也表达过自己的情绪困扰,也向父母师长倾诉过求助过。

  但事情出来之后,父母亲人却始终坚持说他不可能是离家出走,坚持他一定是在学校“受害”,坚信他那么懂事乖巧听话不可能有心理困扰。

  这种对明显的心理问题视而不见,尤其是拒绝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的心态,是许多中国家长的共性。

  一方面,是出于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觉得承认孩子心理出问题,就等于自己养了个“神经病”,是一件耻辱的事情;

  另一方面,则是在逃避自身的问题,不愿面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现问题的可能,所以宁愿一口咬定,要么是孩子自己想太多,要么就是因为外因而“受害”。

  而恰恰就是这种拒绝正视的态度,让胡鑫宇的求助石沉大海,甚至把他推向更加绝望的心境。

  当然,这不仅仅是胡的父母的问题,在这次事件中,我们也看到,拒绝承认胡本人的心理问题,不断归因于各种阴谋论,臆测胡为“被害”的,不仅有胡的父母,还有无数的网友。

  这是我们整个社会广泛存在的对心理问题的忽视与病耻化的问题。

  心理行业的从业者都知道,被看见,往往是治愈的开始。往往是感到自己被理解被共情,人们才有信心去战胜心理问题,去解决心理困扰。

  如果胡鑫宇当时能够在事发之前,就得到更多的理解,假如他身边的父母师长可以直面这些常见但是不太容易被接受的真相,或许事情的结局,就会变得不一样了。

  另一方面来说,也只有正视起来,我们才能去发现这些青少年心理困扰背后的社会成因,才能想到如何去改变,去纠正,去解决。

  在日益严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面前,如果我们还是采取这种漠视的态度,拒绝直面问题,一味地归咎于个体的脆弱/想太多,或者是归因于各种阴谋论,那只会造成更多的胡鑫宇。

  ✎

  作者,喜猫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心榜(ID:psytop),200万心理工作者的从业指南。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抑郁症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