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故宫古建专家为你“拆解”太和殿的前世今生

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故宫古建专家为你“拆解”太和殿的前世今生
2021年01月18日 21:17 新浪网 作者 扬子晚报

  资深的故宫粉丝都知道,太和殿作为故宫中体量、等级都无出其右的建筑,除了宏伟的造型、华美的装饰赋予它极高的审美价值之外,从整体的柱架、屋顶,再到局部的榫卯、斗拱,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中国古建筑的高超技巧与智慧。近日,由世纪文景出版的新书《太和殿》就是通过500幅彩图,让读者从视觉上清晰直观地认识太和殿的建筑功能、建筑技艺、建筑技术、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

  本书作者周乾博士是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古建专家,曾任职故宫博物院建筑部,参加太和殿大修工作。2004年至2007年太和殿大修时负责太和殿结构设计分析,每日在太和殿工作。2007年至今一直开展太和殿研究。在《太和殿》这本书中,周乾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读者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了解太和殿设计和建造的巧妙之处。

  太和殿见证了明朝的灭亡,也曾被袁世凯破坏了建筑风格

  毋庸置疑,太和殿是紫禁城里最重要的建筑,当然,它也经历了太多次的沧桑巨变,不仅见证了明朝的灭亡,也见证了溥仪的登基。1644年春,李自成率百万大军,由西安北上,攻打北京城。李自成在紫禁城武英殿登基。不久,吴三桂率领的大军抵达北京郊外。李自成败退出城。离开紫禁城时,根据牛金星建议,效仿西楚霸王火烧阿房宫放了一把大火,包括太和殿在内,紫禁城70%的建筑被烧毁。我们今天看到的紫禁城古建筑,大部分都是清代复建的。1908年12月2日,溥仪登基仪式也在太和殿举行,清末进士金梁所写的《光宣小纪》记载,坐在太和殿宝座上的溥仪当时吓得哇哇大哭。

  据书中介绍,太和殿还曾被袁世凯破坏建筑风格,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帝逊位后,溥仪搬到了乾清门以北的后宫区域,而包括故宫三大殿在内的前朝则由民国政府占用。后来,袁世凯想当皇帝,恢复帝制。在登基前,准备了宝座、龙袍、玉玺等皇帝专用物品,并对三大殿的建筑风格进行了更改,如把三大殿黄瓦改为红瓦,把太和殿改为承运殿、把中和殿改为体元殿,把保和殿改为建极殿,对大殿内的柱子加赤金,并饰以盘龙云彩等。他还下令把前朝所有宫殿匾额上的满文去掉,改为汉文。

  周乾表示,太和殿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历来是万人瞩目的大事。他介绍说,2006年至2008年,故宫博物院对太和殿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大修。这是太和殿在1697年建成后的首次大规模修缮。太和殿大修的主要内容包括:屋顶揭取瓦面,更换糟朽的椽子和望板,再重新铺瓦;支顶局部下沉的梁架,并紧固松动的铁箍;检修斗拱,填配补齐局部缺失的斗拱构件;修补松动的墙体,并对局部脱落的墙皮重新抹灰;对与墙体相交的柱子进行检查,采用传统方法替换柱根糟朽的位置;对松动、挪位的台基石进行修补、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外檐重新作油饰彩画等。今天我们看到的太和殿,为2008年大修后的样子。

  太和殿营建的主要材料为楠木,最大直径可达2米

  太和殿最早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殿。不过,太和殿先后经历了五次火灾,目前大家看到的太和殿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所建。受制于历史原因,其营建主要材料为木材。《太和殿》里就介绍了建设太和殿所用木材的详情:明初建时所用木材是楠木。尽管楠木的强度与其他木材相近,但是它有独特香味、不怕虫蚀、不怕糟朽、不易变形,是营造宫殿建筑的绝佳材料。太和殿所用楠木尺寸硕大,最大直径可达2米。

  据周乾介绍,营建紫禁城所用楠木主要来自四川、云南、湖南、湖北、贵州、浙江、山西等地的深山老林中。“由于派采楠木数量多、直径大,多半位于深山老林之中,因此砍伐之后,首先要解决牵拉出山的问题。然而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多变,天时阴晴、水枯水荣不易把握,加上产木之所有些在瘴疠毒雾之乡,都增加了采运的难度。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说法,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

  而木材运到北京后,主要放在北京城内东西两个大木储存场“神木厂”和“大木仓”存放。“神木厂”之所以叫这个名字,也有来头。周乾提到,据《明史·成祖本纪》记载,永乐四年(1406),被派往四川寻找木材的礼部尚书宋礼向永乐帝朱棣禀报,说某天晚上看到了很多大木料自峡谷漂到了长江。朱棣认为这是神的旨意,因此把开采这些大木的山称为神木山,并派遣官员进山祭祀。这些大木运到北京后,存放它们的地方被称为“神木厂”。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于明万历年间来华,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描述了紫禁城宫殿建筑修缮所需木材的运输方式:神父们在运河边看到把梁木捆在一起的巨大木排和满载木材的船,由数以千计的人拉着沿岸跋涉。有些一天只能走五六英里。像这样的木排来自遥远的四川省,两三年才能运到首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