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粉丝22万高价购得龚俊戏服,但专家说霸气红色温客行不配?

粉丝22万高价购得龚俊戏服,但专家说霸气红色温客行不配?
2021年04月15日 12:54 新浪网 作者 扬子晚报

  《山河令》男主角的一套剧服拍出22万后引发网络热议。有专家就称,这套服装并不是汉服,只是带有汉元素的服装。真正的汉服定型于商周,传承于秦,历代汉服不仅颜色各异,还有很多讲究,和服、韩服也都模仿了中国汉服的设计。对此,南京服饰史专家黄强表示,温客行这件戏服虽拍得高价,但仍有不甚讲究之处。

  拍出22万的龚俊服饰无关历朝汉服

  4月10日,在优酷《山河令》服装道具拍卖中,主角温客行的一套红色戏服,被粉丝以22.46万元拍下,收入将以“山河令全体粉丝”名义捐献给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非遗保护”公益项目,支持手工艺传承,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河令》播出之后迅速走红,吸引大批粉丝疯狂追剧。剧中服装、道具也成为热门话题,优酷影视资产管理运营平台联动闲鱼举办的三天拍卖活动中,围观超过百万人次,参与竞拍粉丝上千人,总共拍出13件拍品,包括主配角服装、酒葫芦等道具,金额超过95万,创造同类拍卖历史纪录。

  接受媒体有关汉服的主题采访时,河南科技大学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服装博物馆馆长赵波认为,拍出22万这件红色戏服的款式、制式,跟历朝历代的汉服都没有任何关系,它只能说是有着汉元素的服装。“比如说它的交领右衽、宽袖大袍,还有连袖十字剪裁法,其面料也不是传统染色。中国传统汉服的纹样,讲究‘图必有意,文必吉祥’,而这件服装的图案看不出具体的形状跟寓意。”

  专家也表示,近年来,电视剧中的服饰引发更多关注和溯源。因为服装是穿在人身上的历史,所以它跟人的性格、追求,以及社会现象,有着很多直接关系。比如《大秦赋》用黑色,到了宋朝,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你看《大宋宫词》,用红色和紫色就比较多;明代也是红色,朱元璋很喜欢红袍,颜色在历史上确实有很多讲究。《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男士穿红,女士穿绿。而到了隋唐宋元明清,黄袍就出现了,成为皇帝用的尊贵颜色。

  温客行穿红色不靠谱?

  违反服饰品色制服

  对此,扬子晚报记者/紫牛新闻记者也请教了南京服饰史专家黄强。他认为,《山河令》中的服饰款式,完全是影视剧创造的,糅合多种服饰款式构建而来。由张哲瀚、龚俊主演的这部古装剧改编自Priest所著小说《天涯客》,讲述了浪迹江湖的鬼谷谷主温客行和离开庙堂逍遥自在的周子舒,因为江湖事牵扯在一起,相识相知的故事。但在黄强看来,“虽然是武侠题材,架空故事,但是古代的法规,礼仪制度还是要遵守,中国故事无法超脱于中国传统社会背景。”

  龚俊的红色戏服成为关注焦点,据说这件衣服是全手工制作,制作周期长达一个月。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温客行这套红色长袍,是他作为谷主身份的象征。在顾湘和曹蔚宁大婚惨死后,温客行一袭红衣复仇,大杀四方时,也是身着这套红衣。

  那么像龚俊饰演的温客行这样亦正亦邪的江湖人士,穿红色到底靠不靠谱呢?对此,黄强表示,红色服饰,肯定不是民间人士可以穿的,也不是低品级官员可以穿的。剧中拍卖的这件红色服饰,说它是戏服更为准确。所谓汉服,即现代仿制的有汉文化元素的服饰,多少也要有点仿制的朝代痕迹。剧组不是按照古代服饰复原,这个也不能强求,但如果追求完美的话,大前提还是不要违反服饰品色制服。

  那么在中国古代,

  红色应该由谁来穿呢?

  从中国古代服饰从颜色来看,还是很讲究的。从隋唐开始,朱、绯、紫色的服色是高官的官服服色,绿色、青色是低品级官员的服色,白居易有“江州司马青衫湿”。所以,一般人是不能穿红色的。从隋唐开始,到明清,期间服色虽有所变化,但大致是这样的。服色是按规定穿着的,不是随意的。偶尔有借用服色,称为借色。

  隋唐时期,把颜色施之于官服上,并按色区别等级,形成官服品色制度。元人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提到:“用紫、青、绿为命服,昉于隋炀帝而制遂定于唐。”《资治通鉴》曰:“大业六年(610)十二月,上以百官别驾皆服袴褶,于军旅间不便,是岁始诏‘从驾涉远者,文武官皆戎衣。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胥使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也认为:“衣服之制,别之以色,则起于隋。”以服色标识官员品级高低,由唐代开始。

  明代一品官员补服

  黄强表示,服饰制度明确了官员品级与服色、配饰的关系,但是特殊情况也有特别对待,即执行特殊任务时,官员的品级不够,经过批准,可以穿高一级官员的服饰(色)。比如三品以下官员穿三品的紫色袍,五品以下穿五品的绯色袍,俗称借服或借色。但只是借用,临时穿着,等到任务完成之后,如果官员的品级没有提升,仍然穿回原有品级的官服。

  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只有两种情况,文臣可以借服。第一种是入幕使,作为外交使臣出使,低品级官员可以穿三品的绯袍,五品的紫袍。提高他们的地位,乃是提升国家的形象。第二种是都督或刺史中官职较低者,即低职高就,可以借穿绯袍。

  《唐会要》卷三一十记载:“旧制,凡授都督刺史,皆未及五品者并听著绯佩鱼,离任则停之。”低品级的官,做了五品的都督刺史,其品级尚未得到提升,可能还是六品、七品,但是其职务又是都督刺史,于是允许他们穿五品官的绯袍。离任后服饰“打回原形”,不能穿绯袍,除非这位官员升迁了,达到了五品。

  黄强说,“只能在特殊情况下借用绯色(红色),事情办完就不能再借用。服饰要打回原形。” 白居易有《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诗,末尾有两句:“假著绯袍君莫笑,恩深始得向忠州。”做了忠州刺史,虽然按照品级还不能穿绯袍,但是因为是刺史官职,得到皇上的隆恩,享受了赐绯的待遇,可以向亲友炫耀一下了。将借绯官员的心态表现的很贴切。

  宋代也是存在特殊情况,才允许借色。比如官员出使,代表政府出访,由于外交需要,低品秩官员穿高品秩官员的服色,本该穿绿袍出使,但穿红袍。宋代服色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借紫及借绯。就是依官论,只能着其本等的服色,但如出外当节镇或奉使的官员,可借着紫色公服。又如知防御、团练、刺史,原为衣绯者可借紫,衣绿者可以借绯;宋太宗时,有京朝官衣绯或衣绿者满二十年,可以赐服色。大抵以秩卑而职官者称“借”,亦有出于特殊而“借”的,不过在正式名衔上应写明是“赐”或“借”。

  品官制度来源于上古的颜色崇拜,颜色崇尚的最大的作用是“表贵贱,辨等别”, 就是为了区别等级,官员之间的等级,官员与百姓的等级。比如唐贞观年间,三品官穿紫袍,四品官用绯袍,五品官服浅绯袍,六品官着深绿袍,七品官衣浅绿袍,八品官穿深青袍,九品官只有浅青袍。总结而言,服色制度大体上黄色为最高统治者专用,非特许不可擅用,朱紫之色为尊,因此有“满朝朱紫贵,不是养蚕人”之说;青色为低级官员所用,所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色、黑色为平民、小吏所用,因而百姓称为“白衣”,小吏称为“皂吏”等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人物标签

  黄强,字不息。江苏南京人。服饰史学家、金学家、文艺评论家。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审稿专家,中国金瓶梅研究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出版《黄沙百战穿金甲》《金瓶梅风物志》《趣民国》《消失的南京旧景》等专著近二十部。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汉服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