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出演毛主席,王仁君跑步减重之余重读《毛泽东早期文稿》等大量史料

二度出演毛主席,王仁君跑步减重之余重读《毛泽东早期文稿》等大量史料
2021年04月19日 18:57 新浪网 作者 扬子晚报

  将于7月1日上映的电影《1921》,由黄建新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今天正式官宣片中毛泽东的饰演者王仁君。这也是继电影《古田军号》成功塑造毛泽东之后,王仁君再度挑战伟人的角色。

  记者了解到,在拍摄《古田军号》时,王仁君就把几乎所有毛主席的史料都翻遍了。最早当《1921》剧组给王仁君发去厚厚的书单时,王仁君便表示,其中有70%的书自己都已经研读了好几遍。但黄导对王仁君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希望他再复读这些史料时重点细看从1893年到1922年之间毛泽东的故事和思想,不要往后看。他也希望王仁君能够抛开演绎伟人的思想包袱,真正进入主席二十七八岁时一个青年人的状态。

  进组前两个月,王仁君从外在、内在两个层面入手,除减重塑型、练习韶山口音外,反复重读了《毛泽东早期文稿》等大量珍贵史料,花了很多时间揣摩感受青年时代毛主席的精神世界,力图“形神兼备”塑造出一个心怀理想但仍在探索救国之路的的热血青年。而在此次曝光的海报,正是展现了王仁君饰演的毛泽东初到上海时的一个片段瞬间。当时毛泽东在上海洗衣房打工,试验“工读互助”, 这是一段鲜少人知的历史,也是大银幕上首次出现主席这一时期的形象。海报上的他背着从客户家中取来的一大包衣服,乘上电车赶回打工的洗衣房。虽然衣着朴素,一如普通“打工人”,但阳光洒满全身,神情自信,眼神明亮,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青年主席的朝气蓬勃和激情洋溢尽显其中。

  在2019年上映的电影《古田军号》中,王仁君饰演了刚刚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突围的36岁的毛委员。观众普遍认为,他演出了毛泽东“有热血、有冲劲、有信仰、有坚守”的一面,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虽然有成功出演的经验,但对于王仁君来说,在《1921》中饰演28岁的毛泽东,如何演出不同年龄时期的差异,展现一个更不为观众熟知的毛泽东,是他的一大挑战。

  不过,《1921》给了王仁君发挥的空间。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不仅有对革命的热情和改变中国的壮志,他同样是个普通青年人。正如导演黄建新所说,伟人的名字在今天虽是如雷贯耳、光芒万丈,“但当时他们的状态其实和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一样”,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1920年,毛泽东从北京来到上海,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租住在哈同路(今安义路)试验工读生活,“每人每月才3元零用钱,常吃蚕豆煮米饭和青菜豆腐汤”,但他还会省下钱去买进步杂志,不断研读马克思主义思想,探索中国该往何处去的道路。

  另一方面,王仁君在表演中抓住细节,呈现出了观众很少见过的青年毛泽东真性情、生活化的一面。为了能够呈现出主席从小重视体能教育的运动精神,从进组两个月前到整个拍摄期间,王仁君每天像主席一样坚持晨跑、夜跑,经常跑到汗水湿透衣服才休息。在电影里,导演需要展现毛泽东在上海各种地段跑步的姿态来构建一组蒙太奇镜头,王仁君几个月苦练跑步的工夫并没有白花,既更接近了青年毛泽东当时的状态,又让跑姿变得非常专业好看,黄导每次看到监视器里王仁君跑步的镜头,都赞不绝口,称赞王仁君把主席年轻时的精神气儿通过这意气风发的跑步姿态就展现出来了。这些细节的刻画,从侧面丰富了青年毛泽东的形象,让遥不可及的伟人瞬时变得更加亲近、立体。

  记者还了解到,此次出演,除了对角色内在精神世界的钻研揣摩,王仁君在外形、口音上也提前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开拍前为了更贴近毛泽东年轻时的形象,王仁君特地减重,最终达到了五官和形体上与青年毛泽东的贴近,经常引得全组人感慨“太像了”。而口音方面,在做到张口就是正宗的湖南乡音外,王仁君为了片中仅有一句的俄语台词,特意去学习、苦练带有韶山口音的俄语,只为了能让观众从细节处自然地感知到:这就是那个从湖南韶山出来的“小伙子”。

  电影《1921》正是集结了这样一群精益求精的主创团队,才能打造出一部满怀诚意与匠心的作品,力争成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之作,向党的100周年生日送出中国电影人的诚挚贺礼。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