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棒!少年》|已经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出路又能在哪里?

《棒!少年》|已经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出路又能在哪里?
2021年01月25日 12:11 新浪网 作者 林小暖bella

  

  一直听说,兴趣班也有鄙视链

  就拿体育项目来说,在一些人眼里,像跆拳道、游泳、足球那些,似乎只配待在最低端来娱乐大众。而眼睛盯着国外精英教育的中产们,更钟情于棒球、橄榄球、冰球、马术这些小众项目。

  在他们眼中,这些项目代表的是更多的金钱、高阶层的朋友圈、优质的资源和孩子申请国外学校的筹码

  但最近,有一部纪录片,仿佛给这条鄙视链一记“温柔的耳光”,不免让人在心底洒下了充满讽刺的冷笑。

  这部纪录片就是《棒!少年》。

  

  原来,在别人眼中,棒球可能仅仅是锦上添花;

  但在有一群人心里,棒球是救命之物,是为了活下去而找的出口。

  01

  为了活下去,打棒球!

  在纪录片《棒!少年》中,有一群不到十岁的孩子,他们都有着旁人眼睛非常糟糕的原生家庭,无依无靠,楚楚可怜。

  是棒球,让他们抓住了救命稻草,让他们得以有勇气,与扼住脖颈的命运之手较量一番。

  

  这些孩子,有的是孤儿,有的爸妈吸毒贩毒被抓坐牢,有的家人患有重度精神病。

  直到当他们被北京的“强棒天使”棒球队选中的那一刻,他们的命运才开始有了转机。

  这是一支由前“国手”孙岭峰组建的棒球队,专收7-9岁贫困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来自祖国最贫困的地区,宁夏西海固、四川大凉山…

  在队里,孙岭峰请来了他的师傅,前国家少年棒球队主教练张锦新教孩子们打球,这帮孩子们都喊张教练为“师爷”。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部为了理想而拼搏的热血夺冠纪录片,那就错了。

  棒球只是这部片子的外壳,实际上它最精彩的部分都在球场之外,它更想要展现的是孩子们如何拼尽全力地为活着杀出一条血路。

  对于这群孩子来讲,棒球训练场上,有他们渴望的崭新未来,有教练孙岭峰给他们造的梦:

  

“打得好的孩子可以成为棒球明星,进入国家队甚至出国打比赛;可以得到国内12所大学的特招;打得不好的孩子也可以在基地做教练。”

  

  但这条路,显然是艰难的。

  对于孩子们来讲,他们在学习打棒球之前,要首先学习如何与他们自身的黑洞自洽。

  在而那些棒球队的运营者们也并不容易。在教好孩子打球之外,他们还要与短缺的资金、随时会被拆掉的场地斗争。

  

  02

  马虎,十字路口走丢的孩子

  在这群打棒球的孩子里,有两个小孩特别引人关注。他们一个叫马虎,一个叫小双。

  两个人拥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格,马虎像脱缰的野马,小双拥有着超越年龄的懂事。

  

  马虎几乎是队里最让教练们头疼的小孩了。并不是因为他的球技,而是因为他不懂得规矩,也不会与人相处。

  几位教练基本上把一半的精力用来“规训”这匹“野马”。马虎不管不顾、横冲直闯,看队里哪个孩子不爽就要干仗,大喊着“我打人没怕过,你再敢这样,一个人一个指头放这里,全都砍下!”

  

  明明是想要与小伙伴们亲近,可马虎一抬手就和对方扭打在一起;明明晚上胆小得不敢一个人睡,却不断地招惹、挑衅来陪他的队友们,直到把所有的孩子都气跑,留下自己一个人在宿舍。

  马虎成为这样的孩子,也不能全怪他。

  当年,他爸把妈妈打到离家出走,人间消失。之后爸爸外出打工,马虎便由奶奶靠着和别人借钱、要衣服拉扯长大。马虎在家乡的小伙伴们,都喜欢用暴力决胜负,用挑衅先发制人,但在棒球队他这套却行不通。

  

  棒球讲求的是团队精神,是服从而非彰显个人,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其实作为一个棒球队员,身上还是需要带点狼性的。但难就难在怎么把马虎在集体生活中的锐气挫一挫,再把剩下的用在赛场上。

  

  面对这样一个顽劣、不服管教的小孩,教练们也不是没想过要放弃他。

  但教练一方面看重马虎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也是真心心疼这个没人管的野孩子。

  因为,野孩子身上也有柔软的一面。

  

  马虎再野性,也不过是一个会在满街灯火的夜晚扯着脖子唱起“妈妈呀妈妈呀,我想你”的小小少年;

  

  他再鲁莽,也不过是一个没人愿意陪自己睡觉,就只好倔强地用根绳子把自己绑在上铺的床上,一个人抱着玩偶默默流泪的孩子。

  

  他永远是那个在十字路口走丢的孩子,等着有人向他张开双臂,牵起他的手,带他回家。

  教练们一定也明白,马虎身上的那些硬痂不过是他用来掩盖自己内心伤痕的一种自我保护。

  所以,他们才会把他送回宁夏又再次带回北京;所以他们才会一遍又一遍地鼓励马虎,“你明明有这么好的身体条件,不要放弃呀!”

  

  03

  小双,身上背了一座山的孩子

  来自河北农村的小双,在队里是个安静的孩子。他总是喜欢站在一边,沉默地旁观。他的身上,远没有这个年龄的孩子该有的活泼劲。

  小伙伴们在球场上撒欢嬉闹,他就在场边静静地看着;马虎挨了教练的批评会骂会反抗,他挨了批评只是仰起脸带着祈求地默默流泪。

  

  似乎在他心里,承受了某些无法承受的重量。就像教练说的那样,小双的背上“背了一座山”。他每次打不好球,都是因为身上的包袱太重。

  但即便是如此温和的孩子,也会和人打架,而且是和天不怕地不怕的马虎。冲突的起因,是马虎说小双的爸爸“挂在那里”。

  身世,是小双不能被触碰的“逆鳞”。

  小双一生下来,父亲就得病死了。后来,妈妈也走了,留下了他和哥哥。大伯想把小双卖掉,但买家嫌弃他又瘦又小,就买走了哥哥。被逼无奈的大伯想要把小双用土埋了,但终究还是下不了狠心,把小双养大。

  

  被偏爱的永远有恃无恐。看看身边的八九岁小孩,有爹疼有娘爱,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和父母对抗才可以多玩一会,偷懒不学习;但小双的内心,永远都有着对被抛弃的恐惧。

  所以,他比任何人都渴望打好棒球。因为,他怕自己被棒球队丢掉。

  

  纪录片最明亮的一段,是棒球队的孩子们到美国参加比赛。暖洋洋的光线打在孩子们身上,他们睁大眼睛看着新鲜的街景、陌生的行人,尽管他们最后输掉了比赛,但却仍然让人热血沸腾。

  

  要知道,这群在人生谷底的孩子们,是多么不容易才获得了一次开眼看世界的机会。

  但小双,依然是阳光下的一抹悲情。

  

  作为投手的小双,背负着全队人的希望,更背负着自己人生翻盘的希望。

  即便他手臂很疼,缠着绷带也要坚持打完全场。

  

  每投一球,小双都带着他全部的决心和意志,所以输掉比赛之后,小双跪在地上,哭到崩溃。

  

  那是我在纪录片里,第一次听到小双放声痛哭。

  

  一直和他关系不好的马虎,走过去一边替他擦眼泪,一边安慰他:“别哭了,后面还多得是比赛,我们以后多得是机会。”可小双却哭着说:“机会只有一次,能有这么一次比赛多难得啊!”

  

  那一瞬间,我也跟着小双落了泪。

  小孩子都只知道活在当下,可小双却早早懂得了成年世界的残酷法则。

  要不是世事艰难,小双又怎会如此早熟。

  那场比赛之后,小双一直情绪低落。有一天,他从棒球基地偷偷跑回了河北老家。教练几次去找他想把他带回北京,都失败而归。

  后来我才理解了,为什么小双会在美国的赛场上问马虎:“我们输了,对得起那些关心我们的人吗?”在小双的心里,他是觉得,输掉了比赛,最对不起的是那些把他抚养长大的大伯、二伯。

  

  他想成为他们的骄傲,而不是负担。再加上二伯又身患癌症,心思敏感的小双又怎么能容忍自己把二伯一个人扔在老家,自己到北京打球?

  直到片尾,小双也没有回到队里。

  镜头就定格在他站在老家的那棵老树下,冲着远处的二伯招手,“你不能丢下我不管啊!”小双的话被山头的风吹散,就像他刚刚得到又丢失的安全感,在风中摇摇欲坠。

  

  他终于咧开嘴笑了,但那笑那么苦涩,那么惴惴不安,只是在掩饰心里的忐忑和矛盾,看了让人心疼。

  04

  “成长中的孩子,都是一条奔腾的瀑布”

  就像这部戛然而止的纪录片一样,没有人能给这些孩子们的未来一个答案。

  即便他们抓住了棒球这根稻草,但能抓多久,抓住之后有什么样的变化,都还是未知。

  对于有的人来讲,人生可能有一万条路;但对于这样的穷孩子来说,人生可能根本就没得选择。

  而棒球基地,就是在给一群没有退路的孩子,寻找可以选择的路。

  人,不怕命苦,怕就怕认命。基地创始人孙岭峰想通过棒球,给孩子们与命运叫板的能量。

  这也是他在面对数额庞大的采暖费,在面对基地不断迁徙,在面对给孩子们找接收学校时不得不放下身段去求人时,依然在咬牙坚持的信念。

  

  因为孙岭峰比谁都明白:“球队的孩子们已经见到了另一个世界,如果带出来又送回去,伤害是巨大的。他们没见过就不会有任何诉求。”

  

  这让我想起了《寂静的孩子》那本书的作者袁凌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

  综艺《变形计》有一期邀请了一位矿工的小侄女和富家男孩互换生活。但一周以后两个人回到原本的生活,内心都非常受挫,久久没办法恢复。

  给两个人的精神和内心带来巨大冲击的,除了有物质上所带来的巨大落差,还有山沟里的闭塞贫乏和外界的纷繁丰富所造成的心理上的沟壑。

  

  所以,孙岭峰和基地上的孩子们一样,都同样没有退路。也正是如此,孙岭峰和他的运营团队,他们每一个人的孤注一掷感动了我,让我不由得对他们报以深深的敬意。

  他们给孩子们送去了棒球,而孩子们的收获却远比打球多得多。在纪录片的后半段,马虎肉眼可见的成长了。他开始学着克制,学着用正确的方式与小伙伴相处,学着在团队中配合他人,也学着把自己的优势用在正确的地方。

  片尾的马虎,捧着薯条汉堡安慰着小双,唱着“我怕我没有机会,跟你说一声再见”,身上的“匪气”早已不见了,脸部线条都变得柔和了许多。

  

  而小双,也在纪录片上映前三周回到了北京的棒球基地。我愿意相信,在球场上的历练,一定会帮他慢慢解开心结,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更愿意把《棒!少年》当作一个在讲孩子,而非讲体育运动的纪录片来看。

  你会发现,其实不论是马虎还是小双,亦或是来自其他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他们的苦闷,他们的恐惧,没有什么区别。

  有关孩子的困境,很多时候是相通的。孩子们要的不多,他们渴求的无非是一个安定温暖的家

  通常一部体育片的热血都来自于赛场上的拼搏,但这部纪录片的励志之处,其实是在于这群孩子们的精神状态。尽管曾经生活在苦难中,但他们依然活得充满希望,没有向命运低头。

  

  棒球之于他们,不在于赢得了多少比分,是否为国争光,更在于能让他们“抬头挺胸地面对生活”。

  这才是最大的价值,也是整部纪录片的意义。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是一条奔腾的瀑布。需要打破壁垒,克服距离,走近倾听他们。”

  这样的记录,就是在“传达生命喧腾的生息,和无处不在的湿润。”

  就像一位网友的评论中写道:一瞬的同情也是力量,一刻的惋惜也能带来点拨。

  感谢有这样的影像,替孩子们发声;感谢有这样一群人,给孩子们一道微光。

  请记得,只要不认输,就有希望。

  -END-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