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沟通的艺术》⑥ | 真正高情商的人,都是这样聊天的

《沟通的艺术》⑥ | 真正高情商的人,都是这样聊天的
2020年11月23日 21:01 新浪网 作者 十点读书会l

  领读|四夕 · 主播 | 简宁

  点击打卡,将有机会获得包邮纸质书一本哦!

  回顾:

  昨天,我们了解到了语言和非语言在沟通中的影响。

  语言能给人来带身份认同和联盟,让沟通变得更容易;但是语言也会给沟通带来障碍,主要是因为一些模棱两可的词汇很容易带来误解,而且我们经常将看法和推断当成事实说出来;

  为了减少沟通障碍,我们要学会使用“我”“你”和“我们”的语言。

  此外,我们还知道了非语言的类型包括身体动作、不涉及字词的声音、触碰以及外表和穿衣打扮;

  在沟通中,语言和非语言是紧密连接的,非语言对语言有重复、强调、补充等作用。

  而当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更愿意相信非语言的信息,因此在提高沟通技巧时,我们也要重视非语言的训练。

  在沟通中,除了“说”,“听”也是非常重要的,你真的懂得“倾听”吗?。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听到不等于倾听

  很多人以为想要成为沟通高手就是要懂得如何“说”,其实并不完全正确,除了懂得“说”,我们还需要懂得如何“听”。

  研究表明,沟通中有55%的时间是在倾听,而阅读、说话、书写只占了剩下的45%。

  由此可见,倾听至少与“说”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也许你又会说,听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为什么还要重点强调呢?

  其实,“听”和“倾听”是两个概念,听到并不等于倾听。

  “听”是指你的耳朵接受到声波并传送到大脑的自动过程。

  而“倾听”是指大脑将这些信息赋予意义,以达到认知、理解的过程。大脑并不会自动处理听到的信息,需要我们有意识的进行处理。

  第一个要素是听到。

  这是一个生理因素,不管你是否想听到,声音都会自动跑进你的耳朵,我们需要在嘈杂的环境中捕捉我们想要的信息。

  第二个要素是专注,这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想要对每一个听到的信息都保持专注,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通常我们专注的焦点会被我们的需求、兴趣所影响,比如你想要了解一个人,你就会格外地专注地听他说话。

  第三个要素是理解。

  听到并关注你需要的信息,不一定就代表你理解了这些信息,甚至还有可能误解。

  第四个要素是回应,给予说者反馈。

  除了一些言语上的反馈,我们还可以使用“非语言”的反馈,比如保持眼神交流,做出适当的面部表情——这点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肯定的眼神和鼓励的微笑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由此可见,倾听不是被动的活动,而是既接受信息,又发送信息。

  第五个要素是记忆。

  如果没能记住重要信息的内容,也就意味着倾听是失败的。

  当现代人的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了,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到无数信息,能被我们的记忆保存下来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训练手段来提高你自己的记忆力,从而成为一位优秀的倾听者。

  倾听的障碍

  了解完倾听的意义和过程,我们再来继续看看是什么阻止了我们的倾听。

  先来看看一些典型的无效倾听。

  第一种是虚伪的倾听。

  也就是表面看起来很认真在听,还会给予微笑、点头等回应,但实际上心思早就跑到九霄云外了。

  第二种是自恋的倾听。

  这类人总是接过别人的话,把主题转移到自己身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喜欢打断别人的说话。

  第三种是选择性倾听。

  也就是只听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忽略其他的部分,这在一对一沟通中是非常不合适的。

  第四种是防卫性倾听,也就是认为别人说话是在攻击自己。

  比如,青春期的孩子会认为父母过问他们的行动,就是要窥探他们的隐私,因此会采取防卫的姿态,很容易引起冲突。

  此外还有埋伏性倾听,就是仔细听对方的所有话,但目的是为了搜集信息和漏洞,用来攻击对方;

  还有鲁钝的倾听,只注意对方的话语,漏掉对方的情绪,这是一种缺乏同理心的表现。

  那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无效倾听呢?

  主要有以下四个的原因:

  第一,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每天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有时候我们明知道某些信息是重要的,但也没办法专注于它们。

  超负荷的信息对我们的专注力有着非常大的挑战。

  第二,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着我们倾听的效率。

  比如,当听到一个熟悉的话题,你会觉得你已经知道了,就不会专注地去倾听;

  比如,你觉得某个人太肤浅,就不屑听他说话;还比如,你正在担心自己的私事,也不会集中注意力去听别人说话。

  第三,我们常常认为说话比倾听更有用。

  很多人觉得自己的意见更有建设性,就没必要浪费时间听别人的意见,然后直接打断别人,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沟通,对沟通是无益的。

  第四,倾听其实是一件费神费力的事情,我们都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

  研究表明,倾听所消耗的心力并不亚于一次身体锻炼,而我们认为倾听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在学习生涯中几乎没有关于倾听的教育和训练。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打破倾听的障碍,做到有效倾听呢?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过,“我们生来有两个耳朵,却只有一个嘴巴,就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少说。”

  因此,当我们处在倾听者的角色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少说话,不要过早地下论断;

  其次,需要集中注意力。

  比如,找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进行沟通,沟通的过程中关掉手机等等;

  最后,我们还要学会抓重点。

  也许有些人说话喜欢泛泛而谈,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并提取对方信息的中心思想。

  回应的技巧

  那么,如何能让对方知道我们在倾听呢?

  答案就是回应,这也是倾听过程的五要素之一。

  我们的回应可以让对方知道他说的话有没有被理解;而如果我们总是无法抓住对方说话的重点,也可以利用一些回应技巧来引导对方。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各种回应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第一种学会顺水推舟。

  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非语言传递信息,比如点头、微笑、身体微微向前倾,来表示对对方的说话感兴趣。

  还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问句,比如“然后呢”、“你是怎么想的”来鼓励对方说更多的话,以便帮助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说话者。

  第二种是学会释义,就是用自己的话解释对方的话。

  毕竟每个人的知觉是不一样的,为了避免理解不一致,我们可以把接收到的信息,用自己的理解和措辞再说一遍给对方听,如果不一致,对方可以马上澄清。

  释义的时候,可以这样来开头:“你看看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第三种是用支持和关心的话语表示自己立场与对方一致。

  有时候对方向我们倾诉不仅是表达自己的看法,还想听听我们的想法。

  举个例子,在对方失落和沮丧的时候,我们可以表现出同理心,比如“我完全可以理解你的感受”;

  也可以表示同意,比如“你说得对”;还可以表示提供支持,比如“如果你需要帮助,我永远在这里”。

  当我们正确理解对方的意图以后,可以给出一些实际性的回应,比如帮助对方分析问题、给予忠告。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我们的分析不一定是正确的。

  因此不要用绝对肯定的口吻,最好用试探的语气说出来,比如“也许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

  此外,如果我们想要给对方一些建议时,我们要更加谨慎地对待,需要考虑周全。

  比如弄清楚对方真的需要你的忠告吗?你的解决方案是专家级别的吗?能够切实帮对方解决问题吗?

  真正的沟通高手会根据不同的情境、性别等因素使用不同的回应技巧,这些都需要多多练习才能够做到。

  今日共读《沟通的艺术》▼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听”与“倾听”的区别,以及倾听过程的五个要素,分别是听到、专注、理解、回应和记忆;

  接着还介绍了无效倾听的类型、原因以及如何做到有效倾听;

  最后还探讨了一些回应的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以及给出合适的建议。

  接下来,我们会进入“看人之间”的部分,重点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