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王能干:让万亩荷塘成为村民的金饭碗

王能干:让万亩荷塘成为村民的金饭碗
2020年09月30日 16:33 新浪网 作者 环球网

  原标题:王能干:让万亩荷塘成为村民的金饭碗 来源:环球网

核心提示核心提示

  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镇农科村,是上世纪70年代的移民村。在王能干出任村支书前,由于盲目投资,农科村负债1800余万元。20多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农科村党总支书记王能干带领村民一心一意脱贫致富,把一个两港三汊的滩涂地、四省八县的移民村,建成了花香四溢的生态村和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全国人大代表王能干(中)帮助村民发展养殖。摄影/戴忠益全国人大代表王能干(中)帮助村民发展养殖。摄影/戴忠益

  一双塑料拖鞋,裤腿高挽,满脸黝黑,嘴唇干裂泛白,双眼布满血丝,7月15日,见到全国人大代表王能干时,他正在湖北省大冶市保安湖湖口堤坝上巡查。

  “今年汛情严重,保安湖水位高出村子4米多,一旦溃堤,村子就完了。”王能干语气中不无担忧。

  大堤是沿湖村民的“命根子”,大冶市政府组织巡逻队,每隔2小时巡查一次。王能干每天夜间巡逻,打着手电,淌着泥水,弯腰弓背,沿堤检查蚁窝鼠洞有无管涌迹象。1500米的堤岸,巡查一趟需要1个多小时。

  “农科村3000亩良田,全村两千多人几十年辛苦建成的家园,就在这条堤后,拼命也要守住大堤!”从7月5日开始,王能干一天24小时吃住在堤上,不敢有一丝松懈。

  担任保安镇农科村党总支书记二十多年,王能干把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上。

  “农科村依靠全村人的勤劳、智慧,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全村428户2020人只有12户13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且都于2016年脱贫。”谈到脱贫攻坚,王能干自豪地告诉记者。

全国人大代表王能干(右)与群众一道检查加固大堤渗漏点。摄影/戴忠益全国人大代表王能干(右)与群众一道检查加固大堤渗漏点。摄影/戴忠益

01

  “让万亩荷塘成为村民的金饭碗”

  农科村地处保安湖畔,至今还流传着在上个世纪50年代,8个青年“一乘木犁一乘耙,一乘水车一头牛”,让荒滩变良田的故事。各地移民闻讯而来,1973年正式建村。

  老一辈人艰苦奋斗,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农科村以推广农业技术、发展社办企业而闻名。之后,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社办企业因盲目扩张上项目、管理不善而倒闭,一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最终被淘汰,村里欠下1800万元的巨额债务。负债累累,人心浮动,农科村发展陷入困境。

  1998年,王能干接任书记一职。20多年来,王能干带着村民发展绿色农业、兴办企业,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王能干从农科村过去的兴衰变迁中意识到,振兴农科村出路还在发展现代农业。“现在每家每户哪块地种什么我都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实施项目。”王能干自信地说。

  农科村原来种水稻等粮食作物,市场饱和,价格起不来,每亩地的收益一般只有一千多元。经过实地调研,勘测试验,王能干决定在土肥水丰的土地上改种莲子。

  “刚开始的那几年,收益并不高。到了2000年,市场需求旺盛,莲子价格上涨,村民们的收入就上去了。如今,莲子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的必种品种,成为农科村的品牌。”王能干介绍,现在仅靠种植莲子每亩地一年的收益就有3000多元,同时,衍生而来的藕带、鲜莲蓬、小龙虾等种养殖还能获得每亩2000多元的收入,万亩荷塘已成为村民的金饭碗。

  2015年,农科村先后建起40亩反季节大棚蔬菜基地、500亩水产养殖基地和3000亩生态旅游基地“荷田公园”。从当年开始,年年举办荷花节、采莲节,每年吸引游客达20余万人,带动了农家乐的兴旺发展和青莲苞、荷叶茶等系列农副产品的热卖,为村民走上“自主脱贫”道路创造了良好条件。2019年,农科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余元。

  村民金胜利外出打工10多年,曾经在广东省东莞市的一家制衣厂担任部门主管。2008年返乡创业,承包下50亩水田发展稻虾混养项目,仅此一项收入近10万元。同时,他在8米宽的田埂上种上当地特产“狗血桃”,每年年产桃子万余斤,收入再增几万元。桃树下,还养了300多只土鸡,1.2元/个的土鸡蛋供不应求。“2019年我家的纯收入超过15万元,不比在外打工差,还能就近照顾老人孩子。”金胜利高兴地介绍。

  今年汛期,金胜利放下手中的农活,主动跟着王能干一起巡守大堤。他说:“为了这个村子,为了大家,王书记60多岁的人都上了大堤,我们年轻人这个时候在家,哪还能待得住?王书记做人做事亮堂,跟着他干,我们愿意。”

全国人大代表王能干(右)与群众一道排除大堤管涌积水。摄影/戴忠益全国人大代表王能干(右)与群众一道排除大堤管涌积水。摄影/戴忠益

02

  “把村民当亲人一样看待”

  1967年出生的农科村2组村民尤诗词勤劳、朴实,农闲时外出务工,农忙时回乡务农,一家三口原本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不料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初,他的右腿突然剧烈疼痛。医院的一纸诊断书犹如晴天霹雳,打破了一家人平静幸福的生活。

  “医生说是腿骨头坏死,要截肢。”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尤诗词说,一想到今后将终身与拐杖为伴,不能劳动,成为家里的拖累时,忍不住大哭了一场,十分沮丧。

  “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哪怕失去一条腿,是男人就要站起来!”得知尤诗词患病后,王能干第一时间到他家中慰问,鼓励他树立信心战胜病魔。

  手术后,在王能干的多方奔走争取下,政府免费为尤诗词安装了假肢,并在他家专门安装了康复训练器械。王能干每个月雷打不动至少去尤诗词家里走访看望两次,帮助他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为他加油鼓劲。慢慢地,尤诗词终于能够拄着拐杖操持家务,妻子外出务工挣钱,家里的生活逐步走上正轨。

  女儿成家立业,外孙女活泼可爱,新生活的曙光初现。然而,命运总喜欢捉弄人,2016年,尤诗词另一条腿的骨头也坏死了,需要截肢。“双腿截肢,我就成了个废人,活着没意思了!”接连遭受打击的尤诗词流露出轻生念头。

  “那段时间老尤心情特别差,在家里发脾气,还骂人、摔东西。”尤诗词的妻子乐三红说,当时真怕他做傻事。

  “有党和政府,不要怕,要坚强活下去!”王能干一边关心鼓励,一边帮他解决切实困难。尤诗词一家被纳入低保范围,村里免费为他家做了屋顶防漏和墙体维修。

  祸不单行,苦难再次降临这个家庭。2018年,在服装厂务工的妻子乐三红检查出肺癌,手术后丧失劳动能力,每月医保报销后还需要几百元的药费。怎么让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扛过难关?

  王能干对尤诗词家里的事比自家的还上心。他一方面用足现有政策,积极与人社中心对接,协调安排公益性岗位,让他能获得固定工资收入;另一方面为他家争取到5万元无息贷款,帮助尤诗词与他弟弟合开一家电信宽带安装店,增加家庭收入。2019年,尤诗词全家人均年收入达到12680元,最艰难的时刻度过了!

  “他把我们当亲人一样看待,没有王书记的帮助和鼓励,我早就倒下了,不会像今天这样重新站起来。”十几年如一日的关心和帮扶,让尤诗词发自内心地感激村里的“当家人”王能干。

  “脱贫致富路上不落一人,我是党员,还是人大代表,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王能干神情坚定地说出这句话。

全国人大代表王能干(中)到村卫生站了解建设情况。摄影/戴忠益全国人大代表王能干(中)到村卫生站了解建设情况。摄影/戴忠益

03

  “他的关心像一束光照亮了我”

  以心换心,用情感人,让鳏寡孤独者不孤独。王能干不只是能干,在他身上还有一种质朴的为民情怀。

  父亲外出打工多年未归且无法联系,母亲改嫁后患重病,13岁的李海不是孤儿却无依无靠。虽然李海不是王能干的包保帮扶对象,却是他一直挂心的人。

  “这个孩子聪明、内向、自尊心强,要多关心、开导他。”在走访日记上,王能干郑重地写上这句话。每年寒暑假,王能干都要与李海聊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解决问题,并鼓励他自强不息努力学习。

  2015年,李海被录取进入大冶市职业技术学校读书时,学费成为拦路虎。按照相关政策,李海可以申报“雨露计划”享受学费全免的优惠政策。但是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李海异常敏感,担心享受政策后被同学歧视,不愿申报想辍学。

  “王伯伯给我做思想工作,告诉我认真读书改变命运才是真正的自尊。”王能干苦口婆心多次做工作后,李海申报了“雨露计划”。“每当我迷茫、动摇时,总会想起王伯伯对我的关心和期待,他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让我看到了前进的路。”李海刻苦学习,并于2019年考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修理专业,人生进入了崭新篇章。

  “当干部就要为老百姓办事,现在贫困户吃穿不是问题,缺的是关爱和亲情。低保户、孤寡老人更需要温暖,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王能干说。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已经解决,现在的问题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为了这个“好”,王能干有事没事总上门拉拉家常,问问情况,让每个困难群众都有获得感、幸福感。

  今年6月底,王能干来到80岁的独居老人黄金枝家,一进门就关切地询问道:“黄大姐,身子骨还好吧?家里有什么困难没有?”

  “身体还好,就是夏天到了蚊子多,想要装几个纱窗。”

  王能干马上联系店家,之后给黄金枝打电话嘱咐道:“明天就能装上,不要出远门。”

  黄金枝的房子屋顶常年漏雨,卧室、厨房也没有窗户。2017年,村里免费为她家维修了屋顶、装上了结实明亮的铝合金窗户,还将后院铺上水泥,规划了种菜、养鸡场地。

  “党的政策是真好,王书记对我也是真好!隔段时间就来看我,他自己老娘90多岁,到我这里比到他老娘家里还多。”王能干对老人的关心像阳光一样,温暖着老人的心,也让老人心怀感激。平日里有王能干和村干部关照,老人将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麻烦别人,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

  今年端午节,王能干代表村委会给村里的贫困户送去了鸭蛋、大米、绿豆糕等慰问品,黄金枝老人主动把一些慰问品分给左邻右舍,老人发自内心地感慨:“王书记对我好,我也要对别人好。”

  策划:王萍、于浩、李小健

  记者:王萍、胡东梅

  来源:全国人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