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乒坛经典之战!蔡振华为国争光、险胜17岁瓦尔德内尔:看过吗?

乒坛经典之战!蔡振华为国争光、险胜17岁瓦尔德内尔:看过吗?
2021年01月04日 15:25 新浪网 作者 全言yyy

  在国乒历史上,有一场非常特别的比赛。

  就当时而言,那场球并没有改变时局的走向,赛前人们觉得该赢的一方依旧赢了、该输的一方仍然输了,没有爆出冷门,也没有诞生黑马。

  但站在事后的角度再回看,那次对决却又显得意义重大:

  因为它不但是中、外两位伟大乒坛传奇之间仅有的一次世界大赛交锋,而且更是一个即将到来的全新时代的完美缩影。

  只不过两位参与者的职业生涯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一人逐渐告别赛场,一人则慢慢走向巅峰。

  而那场比赛,就是发生在1983年世乒赛上的巅峰对决:17岁瓦尔德内尔挑战中国世界冠军、核心主力——蔡振华

  当时蔡振华虽然在总比分上2-0取胜、为中国队挡住了欧洲年轻新星的冲击,但双方却轰出了30-28的比分,据说创造了当年的一个纪录,打得实在太激烈了!

  那么这场已载入乒乓史册的罕见恶战,你看过吗?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吧!

  1983年,第三十七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东京举办。当是时也,曾经乒坛的两大霸主——匈牙利、日本队都已走下巅峰,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

  东道主日本队很有意思,他们在70年代末才力压国乒、连续夺得男单世界冠军,但紧接着在80年代便一步步走向衰败,到90年代的时候就完全不行了,后来直到福原爱、水谷隼出道才有所好转,不过此时距离他俩出生尚且还有5年时间。

  至于匈牙利那边的话更是一群老将带头,连瓦尔德内尔的偶像克兰帕尔都已经30岁了,约尼尔、盖尔盖伊等人也是半斤八两:这回他们是真是有些打不动了。

  至于中国队这边的话则是众星云集、人才济济,郭跃华宝刀不老,蔡振华、谢赛克正值当打之年,范长茂、江嘉良也在茁壮成长,随便拉出一个来都够老外喝一壶的了。

  那么放眼望去,谁还能与国乒一战呢?

  没错,那就是第二次崛起的北欧劲旅——瑞典队

  之所以说是第二次,是因为瑞典人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时候也曾威风过,世乒赛男团、男单、男双金牌都拿过,但随后没多久也出现了衰败,不然后来威震天下的瓦尔德内尔就不会跑到中国来取经了。

  经过一系列的竞争与调整,瑞典男乒的新一代团队也已逐渐成型:

  新科欧锦赛单打冠军阿佩依伦成为核心主力,世乒赛单打冠军老将S·本格森继续“传帮带”,后来成为主教练的U·卡尔松接着打酱油,年轻新星林德(也就是和老瓦一起去中国学艺的那位)第二次参赛,瓦尔德内尔则是首次获得机会。

  没错,1983年世乒赛正是老瓦职业生涯的第一场世界大赛,结果却在新手村遇到了王者段位的高手。

  而那个人,正是蔡振华

  1961年出生的蔡振华是中国乒乓球历史上无法回避的人物,但大家往往更了解他退役后执教的事迹,却忽略了其作为运动员的经历。

  其实在赛场上征战的蔡振华,真的很牛!

  作为一名运动员,蔡振华曾经夺得过世乒赛的男团、男双、混双金牌,是80年代初国家队的核心主力,多次在重要比赛的重要场次击败强敌、为国争光。

  但说起男单领域,那却是蔡振华职业生涯永远的遗憾。

  1981年,蔡振华首次参加世乒赛,结果单打止步亚军,输给郭跃华;1983年,蔡振华再战世乒赛,结果单打又无缘冠军,而且还是输给郭跃华;再后面,他距离金牌就更远了。

  有关这两次败北,中国乒坛一直是有流传某些说法的。但不管真相如何,可以肯定的客观事实就是:

  蔡振华始终没能实现世乒赛的“全满贯”,让人感到惋惜不已。

  不过中国队内的较量下风,不代表就不能收拾老外了。尤其对当年的外协会选手来说,蔡振华是一个非常、极其、相当难缠的对手。

  为什么?

  因为在今天看来,蔡振华的打法有些不讲武德

  在乒乓球界有一个名词,叫“倒板”,意思是比赛过程中突然将球拍转个圈,正手的一面改成反手、反手的一面改成正手。

  这种办法一般适用于两面胶皮性能差异很大的情况下,比如一面是反胶,另一面是颗粒正胶、生胶、长胶——如果两面一样,那就没有倒板的必要,因为倒板的意义就在于:

  利用不同性能胶皮来制造不一样的击球效果,令对手猝不及防。

  而蔡振华的反手比颗粒胶还要少见,他所使用的,是一种叫做“防弧”的胶皮,听名字就知道是专为克制弧圈球而诞生的,这种胶皮能有效卸掉弧圈球的速度、力量、旋转,让回球的弧线和落点显得非常诡异。

  但防弧胶皮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自己进攻没什么威力,所以只能出奇制胜使用,而且若是配合倒板的话就能事半功倍:

  对手才接防弧胶打过来的球,一会儿突然变成了反胶打过来的,质量明显会上升许多;或者刚适应反胶的进攻节奏,突然变成防弧、球不往前走了,你说郁闷不郁闷?

  而且光是倒板就已经挺可怕的了,蔡振华那时候还有一个非常便利的环境,那就是:

  当时的规则允许运动员的两面胶皮采用同一颜色!

  这就更伤脑筋了,你想想,场上两位运动员之间的距离至少有一张乒乓球台的长度、也就是2米74以上,而打球的节奏又那样的快,这时如果对手的球拍是两面不同性能的胶皮、而且颜色还一样,那比赛过程中该如何知道他是用的哪一面击球呢?

  那就只能凭感觉了。

  今天看来,蔡振华的赢球确实不那么地道,但还是那句话,“法无禁止即可为”——当年的规则就是允许这么弄,而且不光是蔡振华,欧洲的许多运动员也这么玩,甚至可能更早一些,所以没必要责怪老蔡什么。

  只不过,他的对手们确实要郁闷了:比如即将出场的小瓦。

  1983年世乒赛男团比赛,匈牙利队虽然力战杀入前四名,但半决赛被国乒狂轰了一个5-0的比分,完全没有了曾经力压中国队夺冠的威风。

  至于日本队的话,女团难得恢复状态、闯入了决赛,随后她们的主教练号称要以“玉碎”的精神来挑战国乒,结果0-3惨败被中国队横扫,确实是碎了一地(囧);至于日本男团的话只拿了个第5名,连奖牌都没获得。

  瑞典方面在男团半决赛的表现虽然5-0大获全胜,但毕竟是赢的水平不上不下的英格兰队。真正到决赛遇见中国队后,他们的实力就露馅了。

  第一盘单打,瓦尔德内尔遇见了当时国乒的希望之星、只比自己大1岁的江嘉良,结果二人激战到了决胜局,小瓦1-2被逆转。

  这是那个年代中、欧乒坛最顶级年轻选手之间的较量,原本值得大书特书,但人们大多记住了小瓦后面的那场球——没错,也就是与蔡振华之战。

  第二盘瑞典核心主力阿佩依伦出场、不负众望2-1拿下了国乒天才谢赛克,双方总比分打平。

  第三盘蔡振华出场,2-0横扫林德

  第四盘江嘉良再次上阵,也是2-0将阿佩依伦打掉——当时江嘉良才刚满19岁不久,却已经能单挑瑞典队的所有主力,这也意味着国乒男队的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了。

  终于,第五盘单打,瓦尔德内尔与蔡振华之战拉开了帷幕。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瓦尔德内尔与蔡振华在首局比赛就打得难解难分,比分不断交替上升,19平、20平、21平……28平!

  据说,这场球创造了当年21分制度下的最高分数纪录,是真是假我们现在已难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

  他俩打得确实激烈!

  瓦尔德内尔的表现让在场的所有国乒运动员、教练员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前面看他和江嘉良打的时候就有过1-0领先的情况,现在面对中国队的核心主力、而且是以足智多谋而著称的蔡振华,这位还未满18岁的年轻运动员居然能表现得如此强势,真是了不得!

  要知道,这可是瓦尔德内尔第一次参加世乒赛啊!

  但姜还是老的辣,凭借过硬的技战术实力、以及倒板等出奇制胜的办法,蔡振华最终还是以30-28拿下了第一局,随后又21-16再下一城,总比分2-0击败瓦尔德内尔,有惊无险地在总比分上横扫了这位年轻选手。

  不过,当时的蔡振华其实也才21岁而已。只是他未必会知道,自己的运动员生涯,即将在不久后便走向终结。

  而对面的瓦尔德内尔,却将与中国队的六代人对抗,直到二十多年后!

  此是后话,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回到1983年世乒赛的男团决赛场,蔡振华击败瓦尔德内尔后,双方还打了第六盘比赛,这次国乒的谢赛克没有掉链子,2-1战胜了曾经击败过自己的林德,帮助中国队总比分5-1锁定了胜利,夺得了最后的冠军奖杯。

  不过有关这场决赛的争论,却并没有停止。

  比赛过程中,蔡振华的两面同色倒板办法再次引起了许多欧洲人的反感,他们不顾自家也有不少运动员这么比赛的客观事实,纷纷对此表示了批评与谴责。

  而早在两年前的第三十六届世乒赛上,输球的匈牙利队主教练别尔切克就曾愤愤不平地说道:

  “是蔡振华的球拍,而不是蔡振华本人赢了克兰帕尔!”

  如今第三十七届世乒赛,蔡振华与小瓦的比赛结果也更让欧洲乒坛感到不满,于是没多久,国际乒联便正式出台了一项决议:

  乒乓球拍的两面必须是两种明显不同的颜色。

  此言一出,蔡振华的命运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一开始就有这个规定,他自然就不存在什么适应与不适应一说;可是辛辛苦苦训练了十几年后再让他改掉自己的优势,这打击就不是一点点了。

  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蔡振华的球拍两面一开始就是不同颜色,他又能否取得那样的好成绩呢?

  还是那句话:历史无法假设。

  由于国际乒联的新决议将在1984年1月施行,所以在这之前,蔡振华还有一次凭借老办法实现单打世界冠军梦想的机会,那就是1983年底的男子世界杯——那么他是否能如愿以偿呢?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