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晚潮|八旬老翁话宣平

晚潮|八旬老翁话宣平
2022年10月28日 12:18 新浪网 作者 钱江晚报

  □陈力为

  经常在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江南物语”专栏读到沈志权先生书写宣平山川历史人文的文章,作为宣平一老翁,颇有感触,禁不住想凑个热闹,也来说说宣平的历史风物。

  宣平,这曾为县级行政区域的地名,在如今的中国行政区域版图上已不复存在,只是在中国地图之东南的瓯江支流中,有一条标名为宣平溪的信息里会透出一缕微弱的亮光。

  宣平境域内,西部仙霞岭余脉与东部括苍山余脉襟连于北部樊岭山岗,两山之间的丘陵盆地溪壑纵横,汇成的一条宣平溪自北而南流入瓯江。这一方后来建立了宣平县的土地,是与伟大的华夏古文明长期依存并熠熠生辉的。

俯瞰宣阳大地。

  常说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是从黄河流域的先祖神农氏炎帝和轩辕氏黄帝为开端的,与此同时,长江流域的先民也已发端。史载中原领袖黄帝与江南81个部落统帅蚩尤帝发生冲突,后引发大战,蚩尤战败,南方先民被贬称为“南蛮”。唐尧虞舜时,施行德治,四海升平。夏禹时划分九州,江南的浙闽之地归属扬州,亦作无为之治。直至战国时,吴越之地分封为越国,主为自治。秦时设郡县制,浙西南之地,名为闽中郡,但瓯江流域,仍由东瓯王所治。

  到汉末三国东吴时,孙权对百越先民屡加征讨,越民逐步退往山区。今晥南的徽州和浙西南的衢婺处台温等地,是百越的山越部落困守之处。

  与此同时,北方之中原汉民,大量向南方迁移发展。当时入浙的移民路线主要分两条,东路是黄河中游和江淮等地的汉民,经杭嘉湖平原涌向浙中南各地,西路是豫鄂赣等地的汉民,经信州,衢州并翻越仙霞岭至松阳、丽水,然后又向周边发展。从现武义与原宣平两地的地理、历史及文化等各相区分的状况(地貌差异,水系不同,行政区域与人际交往各有所宗,文化习俗特别是方言大相径庭)看来,迁来武义的汉族居民大多由东路南下,而宣平的汉民经西路后迁入。

  东吴孙权在建永康之同年又分建武义,主要还是为了对付和打击仙、栝山区的山越蛮民的,但剽悍的山越人,可突于一夜之间,出下杨奔袭武义县治,洗劫县衙而返。山越人的强硬对抗姿态,也硬生生地将东路而下的汉民阻隔于樊岭北麓的宋村之外。这种相邻不亲的状况大约延续到南北朝时才逐渐和合。

  至唐宋以后,江南已基本汉化,百越先民一部分已融入汉族,大部先后迁往黔、桂、滇的西南地区。而现今的畲族都是明清之时由广东逐步迁移入浙的。

瓯江源头之一——陶村东溪。

  江南仙霞岭东段的牛头山,由于地壳变动和雨水冲刷,先民就发现有金银等矿产而有了浅表层的金银矿生产。至唐初,官府就在鲍村(今武义县柳城)设有发运司负责毛矿石的运输。至明代已发展到矿山开采,牛头山垄坑、俞高银矿有采矿工数千人,自明永乐年间以来,两矿年缴矿税达2331两白银。由于矿源枯竭,矿工不堪重负而抗税,却受官府镇压,矿民推陈鉴湖、陶德义为首领举行暴动,并与官兵对抗,屡败官兵而声势浩大。后陈鉴湖、陶德义先后在鲍村称王,建国号太平,年号为泰定。在朝廷的剿抚并用之下,陈鉴湖降明。陶德义继续反抗,征战经年,后终败亡。明景泰三年(即公元1452年),朝廷析丽水县之北的宣慈、应和、懿德(北)乡之地域新建宣平县,县治在鲍村。

  宣平县之地域,大体位于北纬28°与东经119°(以上)的经纬之间,面积为920余平方公里,四周与缙云、丽水、松阳、遂昌、金华、武义等县为邻。县域内崇山峻岭,河谷纵横,田少民稀,是个山区小县。

  追溯宣平远古历史,亦为天远地久。早在太古之时,还是海水浸漫,因海陆变迁而沧海桑田(在柳城畲族镇祝村发现中华鳞齿鱼等海洋鱼类化石)。在远古时代就有原始人类生息(宣平境域出土过大量石锛、石族等新石器时代之文物),汤商时有先民定居繁衍(桃溪镇章岸凤凰山文化遗址),春秋越国时,有剑圣欧治子在欧溪铸剑(有欧溪山铸剑地的“欧女投火助温铸剑”的传说和“神女塚”遗址)等,由于华夏历史中的夏商的历史文献之断代现象,其史料已无从考查。

十里荷花。

  宣平旧地,到了唐初贞观之治时,为文明盛世。有北方先民之入迁,输入了中原之文明。百越之地有了较大的发展。时天竺佛教,早于两晋前后传入东土,而本土道教却显日趋式微。其时有松阳叶法善,传说幼时即受道仙点化,立志弘扬道业,12岁时寻访至宣慈白马山之灵虚福地修炼道术,善驱邪治病,后成为大唐的五代帝师,被唐玄宗封为越国公。功成名就后仍不忘故土,敬孝宗亲。99岁时奉旨回宣阳为父母修坟树碑,并建成“宣阳观”(后改“冲真观”,坐落于今全塘口),102岁返京,105岁在京城景龙观羽化登仙。至今尚有宣阳观唐大历铜钟与叶法善上唐玄宗“三表”(《乞归表》《乞归修祖茔表》《乞貤(yì)封父表》)及“三碑”(《唐故叶有道先生神道碑并序》《大唐赠歙州剌史叶公神道碑并序》《御制叶真人碑》)等遗存。叶法善在中华的道学、医学及史学上的成就地位是处婺之地的金名片。

  在五代之后,有少妃村的陈厍,助宋太祖开国,功成而身退,御封为平舆王,至南宋时,曳岭脚村的蔡仲龙考中状元,还有宋代梁村的梁安世和元代居午溪的陈镒都是文才。

延福寺全景。

  宣平之地,处万山丛中,东有括苍山,西有仙霞岭牛头山两大山脉,支脉纵横,山高谷深,交通阻隔,对外交往主要有石门岭、曳岭、犒岭、寨头岭、樊岭通行。物资运输除宣平溪有竹排水运外,其他的都靠肩担步行。崇山峻岭,山多田少,唯河谷平川之中,才有面积较大的畈田,像溪口荷漾畈、大源保丰畈、县前大流畈、祝村前湾畈,还有曳坑畈和周坦畈等。山坡梯田能称得上规模的只有大莱上周梯田和石牛山东西梯田。凡各山村都以种植稻谷并以山地杂粮相辅,一般可保农民粮食自给自足。其境内虽山高土薄,但气候适宜,雨水亦较充沛,所以动植物生长繁茂。但动物中猛兽类较少,除老虎在60年前还有出现外,大多为其食草类较小型动物。经济作物除竹木柴炭能有大宗出产外,还有靛青、苎麻、箬叶、油桐、茶叶、药材等生产外销,而贡品宣莲、棕棚是最著名两大特产。

  宣平境内,峰峦迭嶂,山奇景幽。较有名气的有“莱山龙眼”“牛头险峰”“乌龙朝日”“白马超尘”“宝剑凝霜”“石门丹鼎”“岩山荷叶”“石牛望月”“月夜荷花”“饭甄风云”等奇山。景致清秀的景点有东西岩、三潭、延福寺、八仙岩、岩山殿、清修寺、台山寺、竹客岭、石门岭、曳岭等;新开发的景点是牛头山天师峰、二龙山寺庙群、十里荷花品莲、小黄山江下畲族风情、陶村陶渊明后裔聚居古村落、俞源星象村古民居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山美水美人亦美,使外方人士一进宣平地面,恍入仙境,故宣平历有桃源之美誉。

  宣平之风尚,百姓普遍会敬天地尊祖宗信神佛。一年之中,多有节气习俗文化,并制作特色之食品,与祖宗共尝。最热闹的民俗活动有元宵节舞龙灯、五月十六庙会擎台阁及畲族三月三的歌舞节,可引得外地观众如潮。而宣平之小吃素有美名,品种多样,如馄饨、油饼、卷饼、蓬糕、豆腐圆,还有特殊工艺制成的菜干、咸菜、泡豆腐等,便于携带,很受外地人士欢迎。

安凤雾凇。

  宣平小县,风光旖旎,民风淳朴,民间口传歌谣常说:县治柳城,有东西两水萦绕,双塔对峙护卫,读书做生意,发才又旺财。祝村种田自在,车门砍柴省力,出北门最大的是陶村,出南门最大的是梁村。宣平最富的是俞源,山头最旺的是少妃,上坦、华塘风水算好,梁村、曳岭脚科考更盛,鲍村郑氏为主,县前县后曹门三坊同脉,宣平陈姓最多,少妃华塘竹客共宗。

  宣平这一方水土,高山大脉,地灵人杰,山清水秀,天地六合,日耕夜读,多有英才。在这崇山峻岭中,从宋至清期间,曾出了状元1名,进士33人,并有宣衙任官之子徐阶、于敏中(在宣平读书成长)2人状元及第,并成为一代名相。而本土历代杰出人才除前文叙述的叶法善、陈厍、蔡仲龙、陶德义之外,还有辛亥革命烈士詹蒙、早期共产主义革命先烈潘漠华、曾志达,新中国成立之后更有隐姓埋名献身国防事业的王茹芝、知名作家谢廷宇、工笔重彩画大师潘絜兹、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等,颇为宣人传颂。宣平在明、清两王朝中共有181位县令,他们大部分能勤政为民,敦教化、励农耕。其中有李叶、郑龙光、王在鎬、侯杲、韩宗纲、张廷祜、皮树棠等县令均有较大建树。在此等良明风气的影响下,“桃源”子民的道德品质逐步提高而得到广大社会“宣平老实”的总体评价。

  我国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史,宣平也与整个中华民族经历了受列强侵略,割地赔款之屈辱。同时参与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和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大事件,直到1958年撤销宣平县建制,将柳城、桃溪、上坦三区16个乡镇划并到武义县、曳岭区5个乡划归丽水县管辖,宣平506年的县纪结束。

  作者介绍,陈力为,别名陈辞,普通农民,八十又一。劳作之余,喜与文学为友,以诗文消遣岁月。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