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绿色发展道路引领的中国扶贫样板

绿色发展道路引领的中国扶贫样板
2019年04月15日 17:15 新浪网 作者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田文生

  除了彩票中大奖,恐怕很难找到比喻德兵更神奇的农民逆袭故事了。

  43岁的他,所在的奉节县目前正处于脱掉“国贫县”帽子的公示阶段中,所在的平安乡曾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在这方堪称中国曾经最贫穷的土地上,他恍若魔术师一般,将脚下的“草鞋”变成“皮鞋”,让梦想的光亮真真切切照进了现实。

  他并非个案,在奉节,像他这么成功“召唤‘锦鲤’”的人还很多。

  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看,位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奉节注定是“打完酱油就领盒饭”的“群众演员”,可是,奉节却绽放出并不逊于“女主角”的光芒:在刚完成的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中,奉节实现了零漏评、零错评、零错退以及零问题反馈,实属罕见。

  截至2018年底,该县已有建档立卡3.2万户12.37万人出列,135个贫困村全部销号,系统贫困发生率降至1%以内。

  这样的扶贫样板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奉节的扶贫攻坚的成功蕴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进行了详细的探寻。

  绿色发展道路引领的中国扶贫样板

  喻德兵在菜园

  “有女不嫁平安槽,一年到头磨儿摇”

  喻德兵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山村:重庆市奉节县平安乡文昌村一组的“根子埫”沟壑附近。

  奉节有80%的国土是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而平安乡,则位于大巴山南麓的一个角落。重重叠叠的山峦,隔开了平安乡与外面的世界。平安乡的主体位于一个“槽”形的倾斜沟壑里,因此得名“平安槽”。“槽”里严重缺水,无法种植水稻,人们填饱肚子主要靠玉米、土豆、红薯“三大坨”。

  当地人必须耗时费力地用石磨将玉米碾成粉粒,外地讥讽平安乡的山歌唱到:“有女不嫁平安槽,一年到头磨儿摇。要吃干的几坨苕,要吃稀的几瓜瓢。一吹一个洞,一喝一条槽”。

  “小时候,连玉米粉粒都不够吃。”喻德兵回忆说,在生存的压力下,“先得活下去,我8岁就开始放牛。”

  他在村小念了几年;四年级转到中心校,上学得用两个多小时走10公里山路,没有人接送,他独自忐忑地踏过乱石、路过坟茔、驱赶沿途的蛇、拿着棍子与狂吠不止的看家狗对峙。

  在那个年代,家境最好的孩子才能带着玉米粉粒到学校去当午餐,用加入辣椒炒过的咸菜佐食;多数孩子不吃午饭。

  彼时,除了填饱肚子,其他念想都过于奢侈。“就算衣服上有很多个补丁,只要有的穿,就觉得是最幸福的人。”每当进入大雪纷飞的冬季,人们就不得不围坐在柴火旁取暖。

  人们总是早睡早起,因为一旦没有阳光就啥都看不见——煤油灯也得花钱——大约1990年前后,村里才出现电灯,“低压电,暗得就像萤火虫一样。”

  他的父亲喻发清、母亲许科香、姐姐喻德翠或他自己,会一大早打着杉树皮做成的火把,到一公里以外的山梁去挑水,每当进入伏天,还得走更远。“我13岁就开始挑水,挑着木桶走山路,如果打倒了,就只能哭一场,回去继续挑。”

  每一滴水都极其珍贵:洗完脸的水,会用去煮猪食。“一滴都舍不得浪费。”

  上世纪80年代,城市孩子津津有味地观看《济公》《渴望》时,文昌村还没有电视机。

  村里第一台黑白电视发出声音时,喻德兵已经开始外出打工的奔波生涯——16岁时,刚念完初一的他就去到大山之外打探另一方世界。

  恰好拿到了J和K之间的Q

  他最初在河北、辽宁和广东的建筑工地上下苦力,也幸运地学会了一些电子技术。他第一次长时间回到村里时,电视已经普及,他留了下来,维修电视,但很快就感觉“还是城里好”,又一次去往远方。

  直到2010年,时年35岁的他发现,不能把孩子丢在家里留守,“会出很多问题”,于是返回了家乡。

  此刻,乡村依然非常落后,全社27户人家,没有一户有车,仅有一户靠打工的收入砌了砖房,其他都居住在土坯房里,“多数都是裂口子的危房”。

  这一次,在外漂泊近20年的喻德兵在城里发现,很多人担心食品安全,从而找到了自己的机会。“种菜养猪有前途,毕竟民以食为天,”他开始学技术,开始经营大棚。

  如果忽略掉艰难而充满焦虑的发展过程,只看结果,喻德兵的命运仿佛在牌桌上恰好拿到J和K之间的Q,组成最大的牌:刚出生时,他家里“连盐巴都买不起”,去年,他总收入400多万元,今年,43岁的他带领的团队总收入将超过1000万。他将为在他的农场工作或为他供货的农民给出300多万元的工资或货款。

  几年前,当地人做梦都不敢想象这么大的数字。

  悲壮的应试:答错了,就继续穷

  对于喻德兵和一大批奉节农民来说,“走向人生巅峰”的转折发生在2014年前后——这一年,“扶贫攻坚”开始在奉节县推进。

  如何才能让农民脱贫致富?如何破解三农问题?当无数学者用不同的理论范式、用艰涩的文字进行研究指点时,看不懂那些坐而论道的文字的喻德兵和亿万中国农民一道,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直面这个问题。

  他们别无选择。“脱贫考卷”关乎他们和子孙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命运。这是一场悲壮的应试:答对了,富起来;答错了,继续穷。

  绿色发展道路引领的中国扶贫样板

  朱学兵在自己新建的楼房前

  中国农民在“考卷”上的每一笔书写,影响的并不只是他一个人。只有农民财富大幅增加,才有城镇化的基础,才有更大更有活力的市场,这关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一旦农民继续穷下去,城乡鸿沟进一步加大,社会撕裂将加剧,倒下的骨牌势必会砸中每一个人,无论城乡。

  这张考卷,放在51岁的朱学兵的面前。他父亲入赘到平安乡后,一家人在岩洞里生活了30多年,而今,在政府的帮助下,顽强地与命运“拔河”的他修好了14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喂了羊和猪,领着低保,打扫马路的“公益性岗位”每月还能挣700元,他有了大彩电、摩托车,以及将两个孩子好好抚养成人的瑰丽梦想。

  这张考卷,放在向城钢面前。这名对新生事物有着极大探索兴趣并长于思考的县扶贫办主任,近4年平均每天睡眠不到6小时。

  这张考卷,放在王波面前。作为重庆市政府办公厅一名副局级的干部,如今成为“厅级农民”,超过90%的时间都在平安乡干扶贫。

  这张考卷,放在杨树海面前。这个屡屡因为发言文采飞扬、干事雷厉风行而在网上迅速爆红的县委书记需要兑现打造长江经济带上的绿色生态强县和区域性功能中心的承诺,让奉节真正“好山好水好风光,有诗有橙有远方。”

  “一人一亩高效田、一户一个标准园”

  “要脱贫,手脚勤;要致富,找门路。”“脱贫考卷”的第一道题目,就是用什么门路让留乡农民富起来?

  如今,中国的农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其中,有离乡离土的务工型农民,有离土不离乡的转岗型农民,有离乡不离土的兼业型农民,有在乡在土的务农型农民。

  而从农民家庭角度看,其收入多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包括种养业、手工业收入等;二是工资性收入,包括外出打工和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工资收入;三是转移性收入,包括国家的各项补贴及亲朋之间的转移性收入;四是财产性收入,包括房屋、机械出租等收入。

  前两项构成了农民收入的主体,如何实现工资收入和经营收入的齐头并进,是答好“扶贫考卷”的关键。而无论打工潮如何汹涌,从面上看,土地依然是多数农民的命根子。2017年,中国有农村人口近5.8亿,占比41.48%。其中,近2.9亿人选择成为离开土地成为农民工,这意味着,一半左右的农民依然在土地里寻找生计和希望。

  奉节县有30余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一度有12.15%的耕地被撂荒。这些数据背后,是农民对在自然禀赋很差的“巴掌田、鸡窝地”上搞传统农业的极大怀疑。在他们看来,奉节的大山里,传统农业仅能填饱肚皮,堪称“鸡肋”。

  绿色发展道路引领的中国扶贫样板

  朱学兵在曾经生活30年的窑洞前

  这样贫瘠、零碎的土地,该如何承载希望?

  奉节的选择是,在农业中找到新的细分市场,不再执着于水稻、玉米、红薯这类作物。

  “我们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注重精准发展、精心管护、精深加工、精品营销,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形成了低山发展脐橙、中山发展油橄榄、高山发展中药材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杨树海介绍说,2018年,奉节的脐橙面积达33.5万亩,综合产值24.3亿元,带动贫困户7000余户;油橄榄面积达13万亩,综合产值2000万元,带动贫困户3600余户;中药材面积达13.5万亩,产值突破6亿元,带动贫困户4500余户;小水果面积达12.5万亩,产值3亿元,带动贫困户4200余户。

  换算下来,即便计入外出务工人员,奉节平均每个农民能有1亩特色农业产业和1类农特产品。加上打工收入,足以托举更美好的梦想。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吃上了这个蛋糕,少量农民游离于特色产业之外。奉节进而量身定做出25种增收模式,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试图接近“一人一亩高效田、一户一个标准园”的愿景。

  就这样,通过“七分果、两分菜、一分药”,奉节被打造成全国优质农产品基地大县,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有了特色产业,接下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特色”打造成为具有辨识度的“品牌”?如何让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精品、精品变极品,再让极品能卖出好价钱?

  这是“考卷”上的第二道题。

  奉节非常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到2018年底,奉节县共有市级以上认定或评选的有效期内农业品牌281个。其中区域公用品牌1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名特优新目录农产品2个、重庆名牌农产品12个。

  经过不断地品质提升和改良,“奉节脐橙”成为“中华名果”“中国驰名商标”“中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是中国橙类美誉度最高的知名品牌之一。

  与此同时,奉节县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目前,该县的红杉醇、紫杉醇提取等项目建成投产;投资3亿元的脐橙深加工、投资1.4亿元的油橄榄深加工、年处理2万吨的中药材加工等项目启动实施,这些项目也能让“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奉节农户得到更大的实惠。

  奉节县金峡油橄榄公司建成1500亩油橄榄产业示范园,着力打造育种、种植、加工、营销一条龙产业链,带动企业、大户、专业合作社86家,利益联结农户2329户,年产值达1亿元。该企业业主胡秋滨说,搞农产品精深加工,从延伸产业链中找到了“金矿”。

  天上不掉馅饼,干活才能领饷

  “考卷”的第三道题目,是农民以什么样的组织方式去劳作?

  家庭承包到户的路子,让农民吃饱了肚子。如今,和其他地区一样,奉节也在探索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若没有适度扩张的规模,喻德兵的追梦故事势必不会如此动人。最初,他在约50平方米的铁皮房里养6头母猪,年收入仅两三万元。2014年,乘着“扶贫攻坚”的春风,铁皮房扩展到200平方米,养了120头猪,年收入很快就以百万为单位了。

  然后,他自己流转634亩土地,加上他为贫苦户高价保底收购的“带种土地”,一共种植了1100亩蔬菜,他不仅自己获得又一笔大收入,还让乡亲们得到实惠:去年,农户便分红165万元,另有包括8户建卡贫苦户和1个五保户在内的农民领取了40多万元的打工收入。

  “有了规模,加之品质的提升,同样的一亩地,收入能达到过去的七八倍。”他说。

  壮大集体经济是奉节的又一发力点,奉节在重庆率先对集体经济组织登记注册,着力消除“空壳村”,为每个村至少落实资金40万元,通过服务创收、物业租赁、资源开发、资产经营、股份带动等不同模式,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由此,全县30%的村(社区)盈利达3万元以上。

  第四个问题,对于贫困农户的扶助如何才能精准?如何才能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输血”为“造血”?

  在奉节,每户贫困户都有“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以及名目繁多的扶贫款项。如果一股脑地直接支付给贫困户,固然能“输血”,却可能“养懒汉”,甚至可能出现“等着送小康”“靠党来救济”思想,甚至“把牛牵到河边都不喝水”的现象。

  为此,奉节将其中一部分留作工资或补贴,农民如果去农场或公司务工,还能获得额外的工资。

  换言之,政府并不从天上往下扔馅饼,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要想得到这笔钱,就必须去工作,而不是宅在家坐吃山空。

  同样的思维模式,让当地摈弃“用土地或税收优惠”的方式去“招商引资”,而是“使用贫困户农民,给予工资补贴”的方式。

  对于企业来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仅仅是钱给到左手和右手的区别,”这样的举措却能让当地农民有活干,也就有新的收入。

  贫困户用“政府的蛋”孵出“自家的鸡”

  第五个问题,农民干事缺钱的老大难问题,怎么解?

  3年来,奉节累计整合资金超过50亿元用于脱贫攻坚,确保有钱干事、脱得了贫。

  对于那些有发展产业意愿的建卡贫困农民来说,他们还希望“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直接为产业发展提供扶助。为此,奉节推出5千至5万元的小额信贷,支撑他们的大梦想。

  政府全贴息、无抵押、无担保贷款,几乎没有任何门槛,想贷就能贷。

  帮扶的干部需要为风险担责,“贫困群众有逾期贷款,帮扶干部就连带赔偿”。

  为了缓释风险,县上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为贫困群众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政策性农业灾害保险。

  小额信贷为产业发展引来了“活水”,这些钱或“搭车”农村电商,或“参股”集体经济,或“托管”能人分红,都能让贫苦户赚到一些钱。

  冯坪乡百福村的20户贫困群众利用小额信贷100万元,参股发展200亩贝母,2017年底,既享受集体收益6%的保底分红,又获得4.75%的入股分红,户均年增收3350元。

  龙桥乡的190户贫困群众,用小额信贷在70家星级农家乐入股950万元,农家乐扩大经营规模后,每年向贫困群众按贷款资金的6%保底分红。

  就这样,贫困户“用政府的蛋”孵出了“自家的鸡”。

  第六个问题,是偏远地区的农产品如何对接市场?如何完成销售?

  借助于“扶贫攻坚”的强力推进,奉节的每个村都都通公路,公路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物流已经极为畅达。

  电商进入各个村落,颠覆了这片山区的销售模式。如今,全县所有行政村都实现了4G网络和光纤覆盖,无论买还是卖,淘宝已经成为奉节农民生活的一部分。

  奉节与阿里巴巴合作“村淘”,从初次接洽到开业,仅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全县60个村淘选点、合伙人招募培训、特色馆装修布展等工作。

  奉节当时的首批开业,村点有60个,全国最多;首次开业时就有1386公里的到村物流线路,全国最长(目前更是攀升至4800公里);开业时的总交易达到1210万元,全国最高;开业时,单个村点交易额达到257万元,全国第一。

  奉节在做好工业品下行的同时,也全力冲刺农产品上行。年度工业品下乡交易额1.75亿元,直接为3.5万户贫困户节支2000万元以上;网销农产品突破4.5亿元,带动贫困家庭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位列中西部区县第一。

  奉节建成了县级电商服务中心、配送中心和24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全县有1300户贫困户开设网店。

  而今,农特产品线上销售累计25亿元,带动1.1万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

  电商推动着全县1.2万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缔造了很多造梦故事。

  草堂镇竹坪村蔡茂林,通过电商合作社带动102户贫困户养殖土鸡,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8000元。

  竹园镇义和村吴超宾带领4个年轻人开办“山里二娃子”网店,带动1200余户贫困户养殖生猪、加工腊肉,连续5年位居重庆地区同类目销量第一名。

  兜底治病,不再“一场大病,脱贫再困”

  第七个问题是,如何规避“一人得场大病,全家拖入深渊”的宿命?

  奉节通过多种渠道的叠加,实施医疗救助的“兜底”,确保贫困患者自付比例不超过10%。

  几年来,全县为6.34万人次补助2.91亿元,建卡贫困患者平均自付比例低至6.55%。这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家庭因为该项政策免于陷入“因病致贫”的深渊。

  建立医务人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制度,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100%。

  第八个问题是,如何规避“一人失能、全家拖累”的窘境?

  针对智障、残疾等几乎无法自己拔除穷根的“失能”贫困家庭,奉节在全国率先采取集中供养方式,将失能人员进行集中供养、统一护理,让失能人员生活得有尊严。

  过去,失能人员的家属不得不留下来照顾,陷入治病-欠债-无力挣钱-再治病-再欠债的循环死结之中。集中供养失能人员,让家庭的其他劳动力得以“松绑”,能够心无旁骛地务工或生产。

  实现“全托管”后,财政按1名失能人员1500元/月的标准统一拨付费用,政府兜底保障;按1∶7的比例聘请专业护理服务人员;入住的失能人员还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由供养中心指导,从事力所能及的手艺。

  奉节建成3个困难家庭失能人员供养中心,提供床位460张,累计供养失能人员453名,释放劳动力682人,每年增收2500余万元,让失能家庭相继走出贫困。

  2016年,白帝镇鸡山村二组饶福寿将女儿送入永乐集中供养养护中心后,养了21头牛,当年卖了8头,年收入达4.2万元。当年的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7000元,是之前的2.5倍。此后,他们逐步扩大饲养规模,实现了创业脱贫致富。

  公平镇桂坝村7社丁泽明于2008年车祸导致肢体残疾,长期瘫痪,生活不能自理,送入草堂福利院集中供养,由专业护理员护理,照料生活起居。妻儿到湖北外出务工,每月收入4000元,实现就业脱贫。

  纵然“家里有矿”,仍与绿色共生

  “奉节在脱贫、发展的问题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归根结底,是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从而找到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路子。”奉节县委书记杨树海说,奉节为此打出了6张牌。

  第一张牌,突出源头防、重点治、全面管,维护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站好保护长江母亲河“奉节岗哨”。

  该县统筹推进“三水共治”,让长江母亲河“一江清水向东流”,目前,境内主要江河的水质均达Ⅲ类标准。

  第二张牌,突出护林、增绿、添彩,保护和修复山体生态,重现“两岸猿声啼不住”的自然景观。

  奉节“放下斧头、管住山头、守好源头”,开展“护林”行动,全面禁止保护区内探矿采矿和经营性采石挖砂;开展的“增绿”行动,植树造林,修复长江两岸青山,做到应绿尽绿、宜绿则绿;“添彩”行动在夔门一带栽种红叶18000亩,打造300亩龙会花谷、150亩爱情海花谷、50亩三峡之巅林下花海,既美化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群众收入。目前,奉节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2%。

  第三张牌,突出弃“煤”启“美”,推进煤矿企业停产转产,促进GDP的底色由“黑色”转向“绿色”。

  纵然煤炭产业一度贡献全县50%的GDP和60%的财政收入,县里依然将9万吨及以下煤矿全部关闭,持续推进煤矿企业停产转产。有的矿区变成了林区,采煤造成的环境“创伤”正被郁郁葱葱的森林抚平;有的矿区变成了园区,发展起了林果业;有的矿区变成了景区,乡村旅游方兴未艾。

  第四张牌,是突出靠山吃山、“养”山吃山,培育高中低山经济林带,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农业。

  奉节依托自身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低山发展脐橙、中山发展油橄榄、高山发展中药材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以发展精深加工为着力点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农村电商为依托拓展农产品市场。

  第五张牌,是突出自然、人文、旅游深度融合,保护和传承三峡历史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

  奉节境内的夔门是三峡的标志性景观,小寨天坑、天井峡地缝、龙桥暗河都是世界奇观。目前,该县正在形成处处是风景,时时能体验,事事可融入,人人都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并打造以“原山原水老家原滋味,乡里乡亲邻里乡情浓”为特色的“三峡原乡”乡村旅游品牌。近年来,全县接待海内外游客量、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2018年,奉节接待游客1842万人次,旅游收入80.2亿元。

  诗歌是奉节文化资源中最闪亮的“宝贝”,“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等绝句千古流传,成就了奉节“中华诗城”的美誉。该县全力打造诗意天地、诗歌高地、诗人圣地“三地诗城”,举办国际诗歌节等活动,让奉节与诗一起“走向远方”。而张艺谋执导的《归来三峡》文化演艺项目,正在成为奉节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第六张牌,是突出“净化靓化”,加强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奉节。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奉节的产业在‘蝶变’,我们曾经‘家里有矿’,煤炭经济盛极一时,但代价却是‘山挖垮、水挖断、树挖死、人挖残’的累累伤痕。”杨树海说,近年来,奉节关不可再生的物质“富矿”,开取之不尽的人文“宝藏”,从“一煤独大”到“弃煤启美”,探索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奉节将守护好得天独厚的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之巅、四美奉节、十里瞿塘、百里橙香、千年诗城、万年夔门。全力打造“诗·橙”奉节,重上三峡之巅。“明天的奉节,山水‘颜值’更高,人文‘气质’更佳,发展‘体质’更优,社会‘本质’更好,让每一段文字、每一处遗址都诉说过去的故事,让每一个奉节人都知书达礼、追求真善美。”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