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钟求是:等待是一种生命追寻

钟求是:等待是一种生命追寻
2020年12月30日 22:47 新浪网 作者 中国青年报

  钟求是,一级作家,《江南》杂志主编,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当代》等刊物发表小说多篇,作品获《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月报》双年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十月》文学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出版小说集《零年代》《两个人的电影》《谢雨的大学》《给我一个借口》《昆城记》《街上的耳朵》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只恒文)“杜怡仍新鲜地记得,她和他的第一次相遇是在阿尔巴特街。”这是作家钟求是新作《等待呼吸》开篇第一句话,让人想起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那个著名的开头:“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等待呼吸》是钟求是的最新长篇小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这部小说中,20世纪90年代初的莫斯科,友谊大学女留学生杜怡怀着青春的憧憬,穿过拉手风琴的老头和拉小提琴的姑娘,来到充满艺术气息的阿尔巴特街。这条街因俄国诗人普希金而闻名,1831年2月至5月,新婚的普希金和妻子娜塔丽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曾在这里的53号短暂居住。女主人公杜怡和男主人公夏小松在这里的初遇,宿命般地在日后的未知岁月里改变了她的人生。

  为什么会写这本书?在日前举行的“等待是一种生命追寻——《等待呼吸》分享会”上,钟求是说“我自己写小说已经二三十年,写到了某个阶段,会有一个对自己的要求,我想写一部大的东西,一部‘压得住岁月,对得住自己’的作品,后来就想写写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因为我们这代人的经历比较特殊,和80后90后有着很大的不同,写完之后,也想知道不同代际读者的阅读感受。不过我要说,这本书不是供给喜欢玄幻、穿越、盗墓文字的读者看的,它希望遇到那些在生活中愿意思考的人。思考不仅属于脸上沾着风尘的年长者,也属于刚刚进入生活的年轻人。当然,我也必须把这本书交给时间,时间是文学作品的最佳鉴定家。”

  张抗抗

  作为19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著名作家张抗抗认为,“一个人的一生中都是有念想的,这种念想不一定是非常高大上的理想,实际上大多数人的理想是比较私人化的。杜怡的理想有一部分是她的爱情,实现不了的爱情如何在她的内心永远伴随她,这是她的理想。还有她要成为她自己,她要成为当年夏小松爱她的时候那个可爱、善良的杜怡。所以,理想到每个人身上都是很具体的,我们说《等待呼吸》是坚持理想主义的小说,究竟这个理想主义是什么,实际上小说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祝勇

  在著名作家、纪录片导演祝勇看来,“从这部书里可以找到一些我们这个年龄的读者成长轨迹的影子,这部小说设计很巧妙,就这么几个人,但是它给我们这代人做了一个精神传记,这一点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60后这代人,或者说1980年代读大学的这批人,是中国现当代历史上非常独特的一个群体,以这个群体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学作品非常少。钟求是的《等待呼吸》描述的恰恰是这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当然我们没有那么极端,杜怡的经历比较极端,但是整个年代的迭变完全是我们经历过的。我觉得有很强的1980年代的烙印,那个年代精神上成长起来的这批人,在面对命运转折的时候就得这么选择,所以杜怡这个人身上有非常强的必然性。尽管几十年的变迁当中有很多偶然性,但是,她的精神脉络转折有很强的1980年代所赋予她的必然性。”

  季亚娅

  “其实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历史,带着自己的印记去阅读小说的。”青年评论家、《十月》杂志副主编季亚娅表示,自己是70后,作为没有实际经历过1980年代那样精神的人,这部小说最打动她的地方是关于爱情的描写,“《等待呼吸》其实是一个关于爱情的叙事,关于爱情的文本,它不是作为‘恋爱的犀牛式’的爱情出现,它是有英雄主义本身,有理想主义本身,我们去相爱的时候是追随这个而去的。”

  (本文图片均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提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