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北京东城区提升街区环境 推动老城保护

北京东城区提升街区环境 推动老城保护
2021年01月19日 21:14 新浪网 作者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月1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今天,初雪后的北京东城区东四北大街上,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上覆盖着薄雪,使街道别有韵味。

  日前,历时数月的东四南、北大街环境整治提升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昔日违建杂乱的街道被恢复成为“老样子”,一批传统建筑重新展现在市民面前。

  北京东城区东四北大街397号门楼曾经最外层有1厘米厚的水泥墙,除掉这层水泥后,一座古法修建的红砖门楼便跃入眼帘,历经70年风霜,红砖虽然大多保留完好,但仍有近200多块破损残缺。专家们逐一剔补缺损的老砖,采用古法砌筑,最大程度恢复原汁原味的老门楼味道。

  这是北京市东城区在推进东四南、北大街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坚持的重要理念——恢复性修建。据了解,东城区着力在东四南、北大街打造传统生活体验区和商业文创区,塑造“京韵、大市”的城市风貌,以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老照片为参照,以“修旧如旧”的“绣花”功夫,赋予老街历史文化内涵,让老街重现古都历史风韵。

  坐落在东四北大街492号的“精时钟表店”也是一处比较有代表性的老建筑,它的调整就是从老电影里找到的痕迹。调研时,设计师广泛收集了沿线历史、建筑等各类资料,其中还包括一些老电影等影像资料。其中有一部上世纪50年代的老电影《风筝》,是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的彩色儿童故事片,电影中一段街景,正是反映了当年东四南北大街的风貌。这对建筑外立面和门窗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东四南北大街修缮中,共使用了86万块“老砖”、18.2万块旧瓦,旧材回收利用率达43%,翻建各类宅门39座,保护性修缮16处历史建筑及文保单位,让整个街区恢复古都风貌。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委员会专家马炳坚介绍,街道改造时,按照沿街建筑“一家一设计,一户一方案”,结合不同时代及功能,梳理保留了传统、民国、新中式、现代四种建筑风格。

  马炳坚以东四北大街432号永安堂药店为例,他介绍,永安堂药店选用刻字纹样,利用油饰和鎏金勾边工艺,将“实与名副 财以道生”的古训刻在挂檐板上,不仅把老字号诚实守信的经商传统融入到建筑风貌中,还保留了传统拍子式铺面房样式。

  据了解,东四南、北大街从北至南整体风貌从传统向现代有序过渡,传统与现代建筑比例保持在59:41,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景象。如今,这条全长2.74公里的大街沿线商业比例达69%,分布着十多家知名老字号,保留了京城为数不多的老业态。

  此外,街道改造中不忘各种人性化细节,借助道路大修拓宽人行步道和街角空间,补充无障碍坡道或可拆卸无障碍设施,增设非机动车短坡道,设置隐形井盖,将沿街商户占道台阶退入室内。为居住有残疾人、老年人的院落增加扶手,满足商户、居民日常生活、经营、出行需求,为周边居民提供民生保障。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