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车企争相追逐的自动驾驶,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各大车企争相追逐的自动驾驶,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2019-05-10 00:21:26 36氪

1982至1986年期间,NBC的热门剧《霹雳游侠》是许多人心中的经典之作。观众们除了对主人公麦克奈特这位年轻的孤胆英雄十分敬仰,他那台名叫“基特(K.I.T.T.)”的黑色车子,不仅抗击打能力超强、还拥有人类的思维以及智慧,也让很多人羡艳不已。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曾经只能在影片中出现的自动驾驶场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开始走进人们的真实生活中。当“科幻”照进现实,自称已实现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产品,是否符合大众的预期?我们离自动驾驶时代是只差一步之遥,还是依旧难以触及?

从期待到忧虑,再到共识

从2016年起,自动驾驶汽车就开始成为国内外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被赋予了极高的期待值。以目前国内市场来看,尽管很多国牌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起步较晚,但随着创新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发展,不少企业已具备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实力和资源。从传统车企到互联网公司,纷纷有入局者接连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汽车产品。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由于本土及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车辆及出行服务市场。在2007~2017的十年间,中国乘用车市场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长,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也由9%增至30%。未来,中国也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

无论是技术革新,还是市场势态,都在预告着自动驾驶的世界正在疾步像我们走来,但在谷歌、特斯拉、Uber等知名品牌的自动驾驶汽车频出事故之后,人们对于智能汽车产品的热情明显被冷却了下来,对自动驾驶这一未来畅想也多了一层质疑和顾虑。

安全与稳定是自动驾驶这一场景之中,人们最为看重的两个方面。之前谷歌、特斯拉、Uber的自动驾驶汽车事故,大多由其他车辆引起,极少部分情况为汽车的智能感应系统未能及时响应所致。人们可以从事故当中吸取教训,增强智能汽车的稳定性和安全度,但如果因此否定了自动驾驶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就不免有些因噎废食了。

目前来看,自动驾驶并不是汽车工业中锦上添花的技术理念,而是真正能改善人们生活,利于社会形态构建的必要之举。在服务大众方面,自动驾驶可以帮助不会驾驶的人实现自主出行,并节省大量时间;在社会生态成本方面,自动驾驶带来的新出行模式可以降低每公里的成本,而且事故率的大幅度降低,使得堵车成本和医疗开支也会相应降低。

如今的汽车工业经过不断的演化,已经变成了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随着各大车企在产品设计与技术的不断革新与突破,一步步提升智能汽车的自动化等级,让人们重拾对智能汽车产品的信心。未来的自动驾驶领域,很可能出现下一个万亿级市场,而那些真正掌握了实用自动驾驶技术的公司,将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

能用技术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International)将自动化驾驶分为了5个层级:

各大车企争相追逐的自动驾驶,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图片来源:SAE J3016™《道路机动车自动驾驶系统相关术语分类和定义》

L0级,以人工驾控为主,加入ABS防锁死刹车、TRC系统等提供安全性的技术;

L1级,单一方向(纵向或横向)的驾驶辅助控制,比如应用最为广泛的ACC自适应巡航控制,和LKA主动车道保持;

L2级,部分自动化驾驶,如特斯拉AutoPilot,系统可自动控制油门、刹车和跟车行驶。L3级,有条件的自动化驾驶,自动系统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完全负责整个车辆的操控,但是当遇到紧急情况,还是需要司机对车辆进行接管;

L4级,高度自动化的自动驾驶,车辆将在目的地设置后自主行驶,驾驶员只需在特定区域进行人工干预;

L5级,完全自动驾驶,即无人驾驶,此时自动系统在无需人协助的情况下,依旧都能完成所有的驾驶任务。

目前各品牌厂商的智能汽车产品多处于L1,L2级别,并开始向L3过渡。而在具体的行车情境中,自动驾驶汽车如何精准地定位,实现最佳的路线规划?如何监测和识别行车环境,例如超车变道、近距离“加塞”等复杂场景?如何预判或应对突发事件,避免出现识别计算过久,信息传递延迟等情况?这些基本又关键的问题是挡在自动驾驶汽车升级之路上的大山,也说明了自动驾驶产品的落地,既需要高新技术的加持,也需要完善的安全理念和严谨切合的算法。

针对以上的问题,其实各大车企厂商都已动作频频,纷纷寻求突破和布局。在硬件方面,无人驾驶汽车通常依赖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设备。而在软件方面,高精度定位、计算机视觉、V2X技术,以及未来接入5G网络的高速通讯等,都是组成无人驾驶汽车的重要部分。

2018年4月,汽车制造商宝马与以色列初创公司Innoviz和一级供应商麦格纳合作,在自家的无人驾驶汽车中部署Innoviz开发的固态激光雷达扫描装置,以尽力提升激光雷达感知效果和降低传感器成本;试炼多年的奔驰,也成功将Distronic Plus(主动巡航系统)和Pre-SAFE(碰撞预警系统)等行车辅助系统延展到自动驾驶技术,由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逐步向自动驾驶的过渡;通用则是收购了自动驾驶创业公司 Cruise和激光雷达公司 Strobe,还推出共享用车业务 Maven,在自动驾驶上下游实现从设计制造到出行服务的全面布局;而国际老牌车企福特更多的侧重于车联网技术与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场景上,例如出行服务、共享汽车等。

如今的自动驾驶汽车市场可谓是百家争鸣,国外争议较大也是风头较盛的相关企业,无外乎以自身科技实力领先全球的谷歌,打法精准激进的后起之秀特拉斯,率先推出无人驾驶汽车试点项目的优步。转看国内车企品牌,吉利汽车是率先看到无人驾驶这一未来趋势的引领者。

在和其他车企一样专注研发、试验自动驾驶技术之余,吉利对于5G +MEC以及V2X技术十分地看中。因为这两项技术,前者决定了自动驾驶的未来,后者决定了汽车工业的未来。

MEC被称为“边缘计算”,通过将计算存储能力与业务服务能力向网络边缘迁移,使应用、服务和内容可以实现本地化、近距离、分布式部署,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5G网络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以及低时延高可靠等技术场景的业务需求。因此,5G +MEC的组合,可以极大地提升自动驾驶过程中信息的计算速率和传递速率,实现快速反应和高智能交互,为最终级别的无人驾驶提供了可能。

而V2X技术即未来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V2X能够让车辆在不受视线、障碍物、天气等因素的干扰下,在车与车、车与基站、基站与基站之间形成各方的信息交互,从而提高驾驶安全性、减少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提供车载娱乐信息等。随着未来5G网络的应用,V2X必将成为车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工业的市场边界也将因这项技术的深耕,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

无人驾驶要建立在复杂的传感系统之上,这不仅需要各大车企不断地突破软件技术和硬件条件的标准,也要耐心等待,看准时机,做好提前布局。正如Waymo、特斯拉、苹果、百度这些深耕自动驾驶多年的企业,在网络通讯条件尚未成熟之时,尽管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搞研发,也很难有突破性进展。

从单车称王时代,走向系统称王时代

吉利集团的创始人李书福曾公开表示:“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将从单车称王时代,走向系统称王时代”。确实,当汽车产业逐步深入智能化、信息化,这使得光凭借单一车企的力量难以撑起整个行业的未来,更多拥有高新科技的互联网企业势必也将介入汽车领域,共同筑建更为完善的智能汽车车载系统。

在百家争鸣的自动驾驶赛道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大众之于苹果,阿里之于上汽、福特,百度之于一汽、奇瑞、长安、比亚迪等这样车企与互联网巨头联手的组合。很明显,车企需要互联网企业的高新技术,互联网企业需要车企的产业链优势,彼此资源互补,共同深入自动驾驶领域。

作为国内自动驾驶领域的先行者,拥有自己研究院的吉利将打造智慧出行生态,2019世界移动大会上,联合中国联通与华为,共同演示了业界首个“5G Edge-Cloud智能驾驶方案”。从吉利接连与航天科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华为等网络运营商和科技企业的合作不难看出,促进智能化终端与智能化网络环境的互补与融合,丰富智慧出行生态圈的应用场景,才是它寻求合作的根本目的。特别是5G网络支持的先发优势,将大幅度加快吉利在自动驾驶领域,以及汽车工业互联网研发应用的进程。此外,尽管吉利与高德的地图、科大讯飞的语音交互等多家互联网公司均有合作,但在系统的合成上,吉利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

除了对未来智慧出行生态圈的布局,目前在吉利已推出的车型中,LDW主动偏航警示、盲点探测、城市预碰撞安全等有关自动驾驶技术也已被应用。吉利还与沃尔沃合作,搭建无人驾驶试验场,并预计今年完工,足见其深耕自动驾驶领域的决心和魄力。而此前吉利汽车已宣布成为2022年第19届亚运会汽车服务官方合作伙伴。届时,吉利汽车将在亚运区域内全面实现自动驾驶,打造智慧亚运村等智慧出行生活场景。

吉利在此次亚运会中给出的智能完善出行方案,成为亚组委决定委任吉利的重要考量标准。吉利已经凭借着深厚的实力和独到的行业认知,在智能汽车领域打出了自己的节奏,得到了主流权威的认可。今后,随着吉利智慧出行生态圈越来越丰富,它能给所在行业领域带来的启发与推动也会更多。

尽管现在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但自动驾驶领域依旧大有可为。人们期盼从繁复的驾驶操作中抽身,这样的愿景不曾改变,就会一直推动着汽车工业向更加智能化、信息化的未来前行。而若想成为这条道路上的领军者,除了要拥有行业高度视角和创新科技实力,产业链布局与资源整合能力也会是持续比拼的重要项目。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