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张良欲从赤松子游,真的是为了明哲保身吗?司马光还真看轻了张良

张良欲从赤松子游,真的是为了明哲保身吗?司马光还真看轻了张良
2021年01月14日 18:34 新浪网 作者 有洁癖的猫咪

  

图片来自网络

  前言

  后世人对汉初功臣评价最高者,莫过于张良。尤其是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提出的“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更被后世人认为是张良能够得以善终的明哲保身之策。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评价道:明哲保身,子房有焉。那么,张良欲从赤松子游,真的是为了明哲保身吗?司马光还真看轻了张良!

  张良为什么愿意跟随刘邦?

  张良投靠刘邦,其实纯属巧合,而和刘邦情好日密,关键是刘邦能够理解自己的方略。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在这段记载中,“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这句话比较耐人寻味。

  在汉初功臣中,张良的出身最高贵,其父祖五世相韩,属于老牌贵族。被这种家族中培养出来的人,其行为方式和语言自然有不同于世俗的地方。而秦末起义初期,各路将领绝大多数都出身社会下层,就以刘邦的部下为例:萧何为县吏;曹参为县狱掾;樊哙以屠宰狗为业;周勃充当吹鼓手,指望他们能够理解张良的战略,确实难度比较大。所以,张良的言论自然也就被他们视为迂阔。刘邦虽然不学,但却属于那种“不学有术”的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但并不是没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天赋异禀”吧!

  但是,即使刘邦能够领悟张良的战略,但这并不意味着张良从此就永远跟随刘邦,因为此时的刘邦并不能帮助张良实现其反秦的终极目的。

  那么,张良反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呢?

  

图片来自网络

  张良反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那就是兴复韩国,这一点从项梁初立楚怀王之时就可以看出。据记载:

  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後,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

  兴复韩国是张良心中的一个情结。也正是因为这个情结,才使得张良“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成为了历史上有名字记载的第一位行刺秦始皇帝的人。

  而张良在有了兴复韩国的希望后,也离开了刘邦。据记载:

  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如果一切按照这个步骤进行下去,那么张良和刘邦有可能只是来去匆匆的一对知己而已。可是,项羽却帮了刘邦的大忙,把张良彻底推向了刘邦。

  灭秦后,项羽先是立韩成为韩王,后因韩王成跟随刘邦一同作战的缘故,不放其回国,一直带在身边。又以其没有战功降为侯,最后无罪被杀。项羽的种种举措已经失去了原韩国故民的信任和拥戴,并把张良彻底推到了刘邦一边,为刘邦谋划再无顾忌。

  图片来自网络

  笔者这么说是有根据的,我们从张良跟随刘邦之后的屡次献计中可以看出,张良在韩王成死之前给刘邦献的计策都是用于自保的,没有一条是进攻性的策略。如:

  其一、鸿门宴上救刘邦

  其二、厚赠项伯,求汉中之地。

  其三、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而在项羽杀死韩王成,张良死里逃生投奔刘邦后,再无顾忌,其计谋也愈发老辣起来。如:

  其一、举荐黥布、彭越和韩信

  事后证明,刘邦能够灭楚,这三个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即史书中记载的: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其二、反对封六国之后为王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

  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

  其三、汉王四年,劝谏立韩信为齐王,以免除内患。

  其四、劝谏刘邦不要养虎自遗患,应乘胜追击项羽。

  其五、在韩信、彭越不从约合击项羽时,提出立即划分封地,使其各自为战,打败项羽。

  图片来自网络

  不知大家是否发现,在这期间,历史上还发生了一次非常蹊跷的事件,那就是韩王信封王。

  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为了更好的建立统一战线,分化瓦解项羽的势力,郦食其向刘邦建议封六国之后为王。可此事受到张良强烈的反对,这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

  可是,就在此事发生后不久,本来已经在荥阳投降项羽后又逃出的韩信(韩王信)却被封王了。刘邦对张良反对给六国之后封王的建议言听计从,而后不久就给韩王信封王,是否厚此薄彼?张良为什么对除了韩国之外的五国之后封王反应这么强烈,而对韩王信封王却视若未见?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其实,这其中的原因也并不复杂。刘邦和张良可以算作是知己,刘邦深知,张良心中的情结就是为韩国报仇和兴复韩国,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也唯有自己一人而已。既如此,那自己为什么不能满足一下张良的愿望呢?

  为了更好的把张良留在身边为其效力,所以,刘邦才逆势而动,封韩王信为韩王。张良自然也投桃报李,高明的计策层出不穷,最终逼得项羽垓下战败,乌江自刎。

  图片来自网络

  结论

  汉初的功臣中,能够被刘邦始终信任如一的恐怕也只有张良了。而刘邦信任张良并不仅是张良那“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的能力,而是张良对已经灭亡了的韩国的忠诚。试想,一个能够对已经灭亡了的故国怀有如此忠心的人,又怎么会对自己不忠诚呢?这也是刘邦为什么要把太子交由张良来辅佐的重要原因。

  而张良呢?无论是在刘邦还是吕后面前都毫无隐瞒自己效力汉朝是因为“家世相韩”和“为韩报仇强秦”。可谓是来的明白!

  在刘邦和吕后这对雄猜之主面前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直白的剖露自己的心胸,光明磊落,自然会打消刘邦的猜忌之心。可谓是做的明白!

  在功成名就之时,“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再一次表明了自己已经完成了心愿,功名利禄于己皆为浮云。可谓是走的明白!

  来的明白、做的明白、走的明白!这三个明白把张良的忠臣孝子之心剖露于青天之下,使那些困于荣辱和利害的韩信、彭越等辈拍马不及。

  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的时候,见惯了历史上那些为了利益而尔虞我诈、打生打死的记载,也见多了那些功臣宿将们为了避免受到猜忌而做出的韬晦隐逸举动,因此,才把张良的“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同样视作明哲保身之举。在这一点上,司马光是有失误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司马光对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的举措视为“明哲保身,子房有焉”的评价是片面的,是没有真正领悟张良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的主观之言,是真的看轻了张良!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