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平凉崆峒区持续改善民生 民众满满的获得感

平凉崆峒区持续改善民生 民众满满的获得感
2019年02月22日 09:59 新浪网 作者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甘肃新闻2月22日电 (通讯员 朱元军)岁末年初,盘点这一年的生活,人们各有收获:“路通了”“脱贫了”“搬新房了”“在城里落户了”“老旧小区改造了”“天更蓝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汇成了一幅多彩斑斓的民生画卷。

  近日,在崆峒区安国镇上李村设施蔬菜基地,一阵阵冷风袭来让人瑟瑟发抖。然而,香菇种植大棚却温暖如春。“像我这个大棚,香菇产量一般在1.5万菌棒,一年收入9万余元。”大棚主人、香菇种植大户史小平介绍说,赶上了好时代,就要想法子、找路子、赚票子,这样心里才踏实。

  在索罗乡汝林村,在不久前建成的索罗乡汝林村至白水镇杏林村通村油路上,汝林村村民感慨地说:“原来路破损严重,运输砂石一天最多跑两趟,费油费车得很。现在,每天最少跑四趟,收入也不错。”

  路通则畅,畅则人聚,聚则业兴。如今,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跨过沟壑,越过山岭,通到村社、家门口,打通了祖祖辈辈向往幸福生活的“高速公路”,连接起了群众的“小康梦”。就在去年9月,崆峒区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摘掉了片区贫困县区这一沉甸甸的帽子。翻开崆峒区脱贫成绩单,一组组减贫数据让人瞩目:贫困人口减少到501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6%,设立公益性岗位1121个、帮扶贫困户新建暖棚牛舍1149座,新植苹果、核桃、花椒等果树经济林1500亩,实现劳务收入1.25亿元……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您好,请拿好体检流转单到这边排队。”“没事儿,您放轻松,一会儿就好。”在花所镇卫生院,前来参加免费体检的群众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有序地排队进行体检。

  近年来,崆峒区不探索新型养老模式,打造了一批以城市党建为中心,集社会治理、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为一体的新时代现代化社区,广受辖区居民点赞和好评。

  “第一感觉就是工作人员对我们很热情,服务周到贴心,老年健身器材基本都有,健康自测小屋、休闲娱乐室、日间休息室和红色放映厅这些特色功能室,为我们老年人还提供了日间照料、健身娱乐等养老服务,平常我们还开展手指操、唱红歌活动。”崆峒区东郊社区居民容淑霞说道。

  奋斗者最幸福,实干者最美丽。去年以来,崆峒区计划三年内投资3700万元实施公厕建设116座,其中新建11座、提升改造88座、配建17座,目前已新建、改造、配建公厕41座,并为每个公厕还配备了专职保洁员。

  “这个冬天公厕洗手的时候感觉不太冷了,地板和玻璃打扫的非常干净,随时随地都有保洁人员清理。”每天早晨在柳湖体育场锻炼的广成路社区居民张少义说,现在公厕服务更加人性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公厕环境卫生有了大提升。

  改厕,正成为中心城区的重要民生工程。作为西北地区优秀旅游城市,崆峒区从城市的“面子”到城市的“里子”,从城区环境提升到城区环境美化,从党员干部到群众,一场打造中心城市“高颜值”的行动正在进行之中。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精准扶贫、医药改革、“厕所革命” ……惠民政策一个接着一个,既指向群众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又瞄准百姓日常生活的“关键小事”,不断满足新需要,时刻回应新期盼。

  据介绍,去年以来,崆峒区始终把增进群众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全力改善基本民生,重点保障底线民生,精准解决热点民生。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8.5个工作日,项目审批时限由161个工作日压缩到139个工作日,新建公办幼儿园6所,白水王寨、大寨黄家等12所村级幼儿园完成日托制改造升级,区实验小学教学楼等58个“全面改薄”项目建成投用,顺利通过国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平凉十中公共体育场、柳湖镇八里村等5个文化广场、15个村级农民健身工程和34个省级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活动服务中心;累计发放各类社会保险费3.15亿元,完成城乡医疗保险整合并轨运行,省内异地就医实现直接结算。建成城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个,花所敬老院完成主体工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我们坚持财力优先向民生集中,政策优先向民生倾斜,服务优先向民生覆盖,让新时代的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崆峒人民。”崆峒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