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22日电 在抗击疫情的这场人民战争中,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们义无反顾地驰援武汉。在艰苦奋战的一线,我们也看到了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青年工作者们的身影。
青春之歌不只唱响在战“疫”一线,也唱响在医务工作者的后方。
援鄂医务工作者们勇敢地战斗在前线,却无法兼顾家中孩子的学习。为此,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向全校同学发起了“你的后方,我来守护”——复旦大学战“疫”前线医务工作者子女线上辅导志愿活动,组建一支义务的线上辅导志愿队,陪伴和辅导这些孩子,去表达对前线工作者们的支持和尊敬。
复旦大学管院学院就有三位青年志愿者积极加入到了志愿的队伍当中。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故事吧。

第一位参加线上辅导志愿活动的是管理学院18级本科生吉玚同学。
“可能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在被问到为何参加这次志愿活动时,吉玚回答道:“我的父母和姑姑姑父全都是老师,但是我还没有参加过支教或是家教,所以很想知道辅导别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不过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想以这样一种方式去守护支援者的家人。”
和其他志愿者一样,吉玚在提交完报名信息,通过了电话面试等层层考核后,顺利入选志愿者团队。她负责辅导一名初中学生语文科目,辅导的时间是每天晚上八点到九点,辅导的内容则是前期以古文为主,后期再增加一些现代文阅读。为了能够让辅导的效果最大化,吉玚同学每次在课前都会对重点的词句和作者的背景进行整理。当辅导的内容扩展到课外后,她还会特意搜集一些相关的古文练习。
可是辅导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吉玚觉得线上辅导的形式确实存在一些困难。“线上交流不方便,不是特别清楚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只能靠语言沟通,也不是特别能看出对方的状态。”但是尽管效率不如线下,吉玚还是圆满地完成了辅导任务,孩子学习和听讲都十分认真。“比较遗憾的是,在学习之外没有更多地和孩子互动。”
这样一次特殊的志愿活动对于吉玚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守护那些支援者孩子的方式,还是一种给予自我安定感和胜利信心的途径。通过这样一段时间的辅导,吉玚和一位在前线战斗的工作者的孩子产生了联系。在帮助对方、陪伴对方的同时,自己面对疫情时的那种无力感也随之淡去。“感谢他们给了我们参与战疫的机会,如今我们能够看到渐渐好转的局面,其实离不开很多默默付出、坚守岗位的人。看似平淡的工作,能做到最好真的很难。”

第二位参与线上辅导志愿活动的同学是管理学院18级本科生孔振东同学。
说起报名这次线上辅导活动的原因,孔振东坦言,在疫情之初,他就已经开始思考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给予抗“疫”前线一些支持。参与这次志愿活动之前,他就已经参加过一些社会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如wuhan2020的信息平台搭建等。孔振东借用习总书记的话“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和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达了他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多思考当下发生之事的意愿。“因此在国家遇到困难时,我觉得我们有能力也有义务去承担这份责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于是在朋友圈看到校团委的招募信息时,他第一时间就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孔振东对参加这次有意义的活动感到很荣幸:“我们的主要对接对象是一线医护人员的子女,虽然不能在他们身边给他们帮助,但是通过视频的方式,我们希望可以给他们带去一些温暖。”
孔振东的辅导对象是一名五岁的小朋友,辅导内容主要是根据家长和小朋友的需求做一些学前教育,启蒙孩子的表达和认知能力。他的计划是每周对小朋友进行一次英语练习、教小朋友一首儿歌并讲一本绘本。在辅导之余,他也会关心小朋友每天的生活,询问他的日常爱好。他还打算给小朋友看一些防疫宣传片来进行相关的教育。孔振东表示,由于之前报名的志愿者非常多,大家都很积极,他也是最近才和小朋友匹配上的。预计这项活动会持续到疫情结束。
孔振东的辅导内容不仅限于网上的材料。他还询问了家长自己在同样年龄段的情况,以使自己辅导的内容更贴合小朋友的现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不少辅导的经历。他是一个喜欢接触社会的人,做过高中生的家教,也在2019年的暑假参与支教。除此之外,他还参加过上海广播电台的“经典947辰山草地生活节”,因此他对自己的绘本教学充满信心。但是,他认为线上辅导的挑战其实比线下辅导更大。“视频的方式传递信息毕竟还是有限,而且我对接的小朋友只有五岁,他经常会开小差。”于是孔振东改进了在线辅导的方法,在与小朋友家长商量后决定增加每周的上课次数并缩短每次上课的时间,以帮助小朋友集中注意力。
孔振东在辅导过程中会尽量增加问答和互动,他认为孩子整体的反应不错。他还遇到过一个“大困难”:“在教儿歌的时候发现小朋友唱得比我好”。他后来才得知小朋友是歌唱大赛银奖的获得者。每天辅导结束后,他都会与家长及时沟通。“这样能为家长提出一些建议,并针对家长的需求进行一部分调整,例如增强孩子看图说话的能力等。”
虽然孔振东刚开始辅导小朋友,但已经感受到为人父母的不易。“教孩子学东西需要一点一点地来,需要足够的耐心,不能操之过急。”同时,他表达了对一线医护人员的敬意:“父母其中一方前往一线支援,另一方留下照顾孩子是更大的挑战。”他希望疫情能早日结束,医护人员的家庭能早日团圆。
孔振东认为学校、学院在为抗疫提供支援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十分用心,而自己现在做的也不过是尽一些绵薄之力。最后,他表达了对疫情能够尽快得到控制的期望和信心:“希望武汉和湖北的同学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而其他地区的同学则安心居家学习生活,这样每个人都为防疫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第三位参加线上辅导志愿活动的则是管理学院18级的本科生张高阳同学。
在疫情爆发后,张高阳一直希望自己能为国家的抗疫工作做点事情。她高中给同学做过一对一的学科辅导,假期也曾去农村给小朋友上过课,对辅导有些经验。于是在看到青志部关于志愿辅导活动的推送,就积极地报名参加了。
这次志愿服务活动面向的主要是复旦医院一线医护工作者的孩子们,年龄从学龄前到高中不等,每位志愿者对接一个家庭。张高阳负责的小朋友是个十岁左右的四年级男孩,辅导的内容主要是孩子的语文和英语。线上辅导是从2月17日正式开始的,每天线上辅导一小时,计划一直持续到疫情得到控制,志愿者们返校的时候。
在准备辅导内容时,张高阳先在网上找到了四年级的课本和教案材料;又提前向家长了解了孩子目前的学习水平。得知孩子语文作文比较薄弱,张高阳便去翻了一些小学生作文书,自己总结了一些写作方法教给孩子;又找了一些作文练习给孩子做。她还找来新概念课本,作为孩子英语方面的补充材料。她会一次备五天的课,准备得非常充分。
线上教学采用的是共享屏幕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即时反馈性较差,形式也相对单一,限制了课堂的生动性。但张高阳还是和孩子进行了许多有趣的互动。她会偶尔和孩子聊聊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孩子也从原先的陌生和拘谨逐渐变得有些调皮和油腔滑调,做题目时还会讨价还价。两人的距离慢慢拉近。
孩子的妈妈是在一线工作的医生。在一次做人物描写的作文练习时,小朋友选择了对妈妈接到通知离开家的场景进行描写。孩子的妈妈是主动报名的,得知能够去武汉去打这场战役时是很高兴的。但是在收拾好东西准备出发时,妈妈还是哭了,并嘱咐孩子要照顾好自己。张高阳当天的授课目的是希望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人物特征。平时孩子在小练习完成后是要进行改写的,可是孩子重新回忆当时的场景后表示,自己不能改写得更好了。张高阳突然觉得,这个十岁的孩子也是懂事的,他的心里想必对远行的妈妈充满了思念和担忧吧?再逼着孩子回忆顿时显得过分残忍,于是那天的写作练习就结束了。
张高阳认为,此次志愿辅导活动为战斗在一线的抗疫医生做好了后方支持,也表达了对他们的感激。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她看到武汉的新闻,心里会有些无力感。相比之下,张高阳觉得自己做的努力是微不足道的,每天一小时的辅导并不会占用很多时间,她也乐在其中。通过做这件事情,张高阳也和武汉人民、身在武汉的医生们产生了一些联系,为疫情做了贡献。
“对于一些事情我们确实帮不上什么忙,但至少尝试着去做些什么。”
面对疫情,三位同学在收到学校号召时挺身而出,为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们保证好大后方,也为同为青年的我们树立了榜样。
相信只要我们能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一定可以早日战胜疫情,迎来春暖花开!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