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全运会场馆故事|借盛唐气韵“织”出一件不留遗憾的作品——全国残特奥会吉祥物“安安”的创作之路

全运会场馆故事|借盛唐气韵“织”出一件不留遗憾的作品——全国残特奥会吉祥物“安安”的创作之路
2021年05月17日 16:47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社客户端

  

  新华社西安5月17日电(记者郑昕)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教师王鑫给学生上了十多年的吉祥物设计课,参与创作过的视觉形象没有一百也有八九十,但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1990年亚运会的“熊猫盼盼”。

  “这个形象打开了我设计梦的大门。”王鑫告诉记者,那年才8岁的他只是单纯喜爱“盼盼”憨态可掬的造型,直到在大学学了设计之后,才明白这个吉祥物真正摆脱了国内形象设计领域当时对国外的效仿,开始带上中国气韵。

  与王鑫结识多年的该校新媒体艺术学院外聘教师、视觉设计师张玮,最认可的运动会吉祥物同样出自中国人之手——北京奥运会的“福娃”。

  “‘福娃’的辨识度高,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传达,就算放到现在也不落伍。”他说,“当时才上大学的我还在想,什么时候能有属于自己的经典之作。”

  如今,这两人所属设计团队的佳作已经呈现在了世人眼前,那就是2021年全国残特奥会的吉祥物“安安”。

  在5月16日的全国助残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足球项目比赛在陕西省宝鸡市正式启幕,成为本届特奥会的首个开赛项目。身着唐代“运动员服装”的打马球俑形象吉祥物“安安”,出现在了宝鸡的街头巷尾。

  “‘安安’的诞生,不只是我们历时5个多月的创作成果,更是不断打磨、反复推翻重来的心血结晶。”王鑫介绍,去年4月本届残特奥会视觉延展设计项目负责人联动西安工程大学,形成了一个由该校8名师生组成的专家小组,吉祥物的设计故事就此展开。

  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他们提供了海量素材,也带来“甜蜜的烦恼”。从陕南的茶叶到陕北的窑洞,设计团队挖空心思,在尝试了三秦大地上几乎所有的特色元素之后,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了打马球俑造型上。

  “选择这个形象是灵光一闪的创意,但前期已经做了大量积累甚至‘试错’。”吉祥物主笔张玮说,把想象力徜徉在历史长河里,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唐代打马球俑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包容’‘多元’与‘积极向上’,是我们设计这次残特奥会吉祥物时的理念,而大唐盛世恰恰能够体现这些要素。”王鑫接着说,“再加上打马球俑本身就是个体育形象,与运动会更加贴切了。”

  有了“安安”的概念,后面具象化的过程也并不轻松。因为要考虑到吉祥物从二维变成三维、从纸面走向实体,设计团队前前后后拿出上百套方案、制作数千幅草图,对吉祥物的比例、体态、配色、质感、表情等不断打磨。

  “现在可以说,吉祥物的每一处细节设计都有说法。”张玮说,比如系在“安安”腰间的S型丝绸飘带,既展现出人物形象的俊逸大气,又与“丝绸之路”“体育”“陕西”的英文首字母相合,点出了残特奥会在陕举行的几个关键词。

  2020年9月15日,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的会徽、吉祥物正式公布,“安安”面带笑容、姿态奔放,展示出残疾人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与会徽“太和”相得益彰。

  在吉祥物公布之后,设计团队也没有松一口气,而是继续拓展“安安”的外延,根据残特奥会比赛项目为它设计具体的动作造型。

  “要让‘安安’的每个动作专业到位,必须对体育运动有足够了解。不过这对我们来说不在话下。”王鑫说,“工作室里的足球、球拍、杠铃可不是装饰。我们闲下来就到操场约场球,否则做设计这个要死掉很多脑细胞的工作,不靠运动‘充充电’,根本干不下来。”

  作为我国西部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西安工程大学在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上不仅在设计上贡献力量,还将举行全运会空手道项目以及残特奥会盲人柔道、跆拳道项目的比赛。承接赛事的文体楼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总座位数3500个。

  “我们学校文体楼的建成,是师生都很期盼的一件事,我现在已经迫不及待想看到‘安安’的形象出现在校园里了。”王鑫说。

  海报、短视频制作:郑昕

  文字编辑:陈地

  新媒体编辑:实习生沈婉茹、卢羽晨

  校对:黄绪国

  签发:彭东

  版权归新华社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安安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