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我们支持减负,但我们有实验班、培优班、领军班……

我们支持减负,但我们有实验班、培优班、领军班……
2021年02月26日 12:50 新浪网 作者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万书润民】

  寒假下午四点半,初三学生小叶穿好自己的跑鞋准备进行长跑训练,但他并不是体育特长生,也并非热爱跑步,像他这样练习的同学还有许多。

  从2018年起,多地调整中考体育加分,普遍在60分,必考的长跑跑到满分也有些难度。老师倡导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充分的训练,学校也在假期开放运动场,方便学生“备战”考试。平日上课时,“体育老师生病,体育课变成数学课”的故事也不再上演,每周两节体育课,都是满满的训练。

  分数的“指挥棒”迅速调集学生、家长和老师、学校的心神,对于排名靠前、成绩优异的小叶来说,体育需要确保万无一失,除此以外,他每天还要在“虚拟实验室”的APP上模拟化学和物理实验,在钉钉上上交各科作业完成打卡和答疑。

  这一切都是因为,小叶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培优班”。

  

  体育也成了不敢怠慢的考试科目。新华社记者 刘续摄

  公办学校的双重压力

  小叶的家乡是安徽一座县城,城里有一所最好的公办初中A中和最好的私立初中X中,由于无法提供寄宿,A中大部分生源来自于家住县城即周边地区的孩子,而X中的生源则多半是父母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

  作为老牌公办学校,A中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优秀老师、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口碑,而作为历史只有十几年的私立中学,X中则以封闭化管理、全套的基础设施配置和教师工资与成绩挂钩的负责制见长。X中以资本撬动社会资源,随着效益提高,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一面吸收县域内的优秀老师入职,一面向社会重金招聘知名高校毕业生,优秀的配置吸引来优秀的学生,X中逐渐从一所大家起先并不信任的学校变成了一个很值得考虑的选项。近年来,两所学校考取重点高中的人数更是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

  一般来说,对于中考的时间投入越致密、学习安排越合理,分数回报越高。之所以X中的中考成绩能够在十几年内逐渐赶上A中,除去自身的发展、师资和生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基本不受干扰的封闭式管理教学。

  A中属于走读式的公办学校,随着“教育减负”的社会呼声和政策导向,学校很早就取消了晚自习,早自习也是处于检查的“灰色地带”,“学校的课程表上没有,学生的课程表上有”,更不用说周末补课,前几年进一步将下午的四节课改成了三节课,冬季四点半学生就放学回家了。

  按理说,学生的时间确实“自由”地交还给了学生,但X中的学生却在学校里充分享受着全勤的教育服务,自习室灯火通明,学生的时间被充分地组织和利用起来,学校和老师全方位地环绕,而这一切鲜明地指向完成课业、加强练习、提高分数。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A中的学生,特别是家长在压力之下会产生相当大的“补习”需求,希望学生的学习时长有保障,作业有人辅导。另一方面,A中自身也有巨大的压力,初三考取重点高中人数直接影响到初一的入学人数,然而大环境下,教育部明令禁止公办学校、教师补课,本意是杜绝小部分的课后补习乱象,防止老师上课不认真,课后补习捞油水,群众举报得到反馈的速度和效果也非常显著,因此公办学校再也回不到过去全校统一补习的状态,公办学校的老师也无法吸纳众多有补习需求的学生,而县城针对初中的课外辅导机构规模相对较小,各方面配置还不够完善,无法取得家长们的信任。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推动下,“培优班”的想法举措应运而生。

  “自愿”“免费”的培优班

  从初三开始,学校遴选前50名的同学征询意见,对这一部分同学,将原本取消了的45分钟“课外活动”再次开展起来,并延长到一个小时,语数英物三门主课和一门有难度的副课开设专门的自习教室供学生学习答疑,其他科目老师在办公室答疑。

  这些同学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平行班,而这些平行班的“尖子生”所组成的班级,就被叫做“培优班”。除了每天延长的一小时在校时间,同学们周末和假期还需要通过线上微信群和钉钉等软件,组成各科专门的学习拔高小组,每天完成基本的作业打卡之外,老师视频批改作业答疑,组织疑难专题讨论,链接到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

  而这一系列的培优训练不光自愿,而且免费,可以说是县域内公办中学和私立中学竞争后的直接结果,公办中学无论如何都需要保证“培优班”同学能够百分之百地高分考入各级重点高中。也有了小叶假期每天的跑步训练和实验模拟。

  同样的逻辑也发生在高中,很久以前,县高中为了确保尖子生考入重点大学,也设置了“实验班”的培养模式,将中考成绩优秀的学生分成两到三个班进行集中培养,配备“明星老师”、教室设立在专门的位置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如今在学校层面,其他班级同样不再要求进行周末、假期的补课和自习,也没有时间进行“周考”和试卷分析,不强制要求晚自习,完全符合大环境下的“减负”要求。

  但是实验班内部,通过“上届传统”、老师“暗示”,学生自愿,家长集体出资租赁学生自习场地的方式,重新将学生的时间组织起来,在这样的班级内,老师看堂,家长轮流值日,负责后勤、安全甚至是“放风”。这样,学生的假期和周末的闲暇被全方位调动起来,保证学习时间和随时都可以得到老师辅导的状态,这种班级模式进一步被称作“领军班”。

  在这样的班级外部,私立的辅导机构和自习室大量出现,以满足其他平行班同学的学习需求。返乡的高校学生私下里也组织起来,或开展一对一辅导,或进行“集体创业”,利用寒暑假时间带学生。这些私立辅导机构和个体,近些年在小县城里越来越流行。

  更进一步的,通过网络平台发售的网课也成为许多学生的选择,私下里要好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利用假期时间买好网课,通过网络平台视频进行小组学习,相互督促。

  

  虽然一直在提倡减负,但学生的负担并没有真正减下来。图片来源网络

  “减负”减了什么?

  “减负”的话题伴随着“关爱未成年人”和“提倡素质教育”的呼声,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县城调研后笔者还了解到,全县的学校都开始禁止张榜公布学生的名次,班级内部也禁止公开排名,在家长群里也不公布,名次和成绩只能通过私聊老师来加以了解,也开始出现“禁止公布高考状元”的相关规定。这一系列举措一方面确实意在不断削弱“唯分数论”的氛围,保护学生隐私,防止激化学生心理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却始终面临着中考高考基本框架不变,分数依旧非常重要的现实。

  在教育的过程中反对唯分数论,实际上是希望学生可以学到单纯做题、重复练习以外的东西,这一出发点同样也是好的,因之伴随着社会舆论影响,政府政策不断对教育领域进行调整,有弱化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倾向,这确实是适应新时代变化发展的应有之义。但是另一方面,现实也在发生急速的变化。

  从现在的教育模式上来看,原先笨拙的“多媒体”早已经从放录音和放投影,走向了联网互通的多功能演示白板,除了数学这样的逻辑式、概念式、偏向练习的科目很少用到以外,语文课上学生可以轻松了解到老师准备的丰富的课外知识,并且以图片视频的方式,甚至带有互动参与式的方式完成学习,同样的,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等科目也在课堂上焕然一新。硬件上,再也不是几个人共用一台显微镜的年代了,软件上,再也不是老师满堂灌、学生机械听的时代了。

  在班级管理上,有些班级采取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相互之间督促学习,将平时的纪律、课程、考试情况按照组别记录下来,与选择班级座位和评选荣誉挂钩,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习资源上,课后老师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同学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习软件和互联网社区,链接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初中老师同样也会规定接下来的教学进度和每月一次的考试,让“练习”和“兴趣”产生一定的冲突。

  早在2017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局长陆建国,就在一片声讨应试教育的骂声中提出应试教育的正确性,文章引起广泛讨论,他认为“应试教育在技术上已经相当发达和先进了,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了,甚至很多方面也借鉴了素质教育的一些手段,在融合,在往前走”。

  在现实的情况来看,确实所言非虚,那么“减负”究竟是在什么意义上来谈的呢?过多的“减负”是否使得原本具有办学独立性的公办中学陷入一定的窘境,造成所谓的掐尖“培优”,家长“领军”的现象呢?在这些尖子生背后,更多的平行班学生如何学习,他们的家庭如何应对呢?同样的,在绕不开最具公平性的高考和中考模式的前提之下,尖子生的家庭为了维持他们在教育上的投入,迫于压力而选择了再次将零散化了的时间组织起来,而这种组织的成本最终还是需要学生家庭自己来垫付。

  公办学校的运营维护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财政的支持,但是,也会部分地依赖于学校自身房屋的出租,食堂宿舍服务的外包,与学校周边商户的合作,这并不是单纯的“贪腐”问题。在不给补习的大环境下,资料费、补课费、自习费都无从谈起,学校仅仅只凭借激情和热情来发动所有的老师无偿奉献吗?这显然不可能,否则也不会出现培优班的现象,从而,学校自身办学的独立性部分遭到“减负”的打击。

  那么更进一步的,优秀的老师会不会因为薪资待遇的绝对下降和在职业群体当中比较产生的相对下降而流向私立学校?面对私立辅导机构和私立学校的高薪保障,高校学生是否还会愿意选择公办高中作为人生职业?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思考。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