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治愈不安最好的方法:读书

治愈不安最好的方法:读书
2022年12月24日 20:12 新浪网 作者 十点读书

  被誉为“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安贝托·艾柯曾说:书籍就像轮子,代表想象秩序中的某种完美,无法超越。

  人类社会发明了轮子,轮子从此就周而复始,没完没了。

  曾经无数次我们质疑“书会被取代吗?”、“还有人读书吗?

  然而我们经历了磁带、VCD、MP3等无数种媒介的消失,书籍依然还在。

  为了让大家不错过海量书籍中的优质好书,10月起,十点读书设立“十点好书”栏目,发布我们从过去三个月上市的新书里选出的10本好书,11月已发布第一期的10本优选好书。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十点好书11月榜”,涵盖心理、文学、社科、历史等诸多领域。

  愿你在11月的“十点好书”里发现知音。

  01.《花花草草救了我》

  [英] 苏·斯图尔特-史密斯

  文汇出版社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块土地,让本能苏醒。”

  英国精神病学家苏·斯图尔特-史密斯花了数年时间研究园艺对人类身心健康的作用。

  她的祖父在一战中被俘之后经历了种种身心创伤,却因参与园艺劳作而奇迹般渐渐康复;而她本人在求学志业道路上遇到困境时,也通过园艺及养育花园的日常来治愈自身。

  《花花草草救了我》以诗性和富有哲思的语言将园艺之美与人类心灵困境的故事娓娓道来,向我们揭秘花草撩拨人心的秘密。

  每个人都有园艺天分,照料土地、养育植物是我们的本能,播下一粒种子,也种下了未来的可能。

  02.《妥协社会》

  [德]韩炳哲

  中信出版集团

  “你幸福吗?”

  这样的提问让人回想起很多幸福的时刻,哪怕是苦中作乐,在幸福的引导下也会格外香甜。

  “你痛苦吗?”

  如果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大部分人一时都无法给出答案。

  德国作家韩秉哲在《妥协社会》一书提出,如今,随处可见一种痛苦恐惧症,一种普遍的对痛苦的恐惧。

  人们对所有痛苦状况避之不及,对痛苦的忍受度也在迅速下降,冲突和分歧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因为它们很可能导致令人痛苦的争论。

  人们习惯了点赞,沉溺于讨喜的妄想中。一切都被磨光、理平,直至称心如意。

  然而如瓦尔特·本雅明所说:在所有身体感受中,唯痛苦像一条可以通航且永不干涸的河流,将人类带向大海。

  真正的幸福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使幸福免于被物化的恰恰是痛苦。

  《妥协社会》便是一部直面痛苦、思考生命,重建意义世界和价值体系的勇气之作。

  03.《现代死亡》

  [巴基斯坦] 海德·瓦莱奇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死亡只会拜访每个人一次,而我们一生都在试图预判这场拜访。

  生命为何有限?生死如何界定?死亡能否逆转?怎样超越死亡?我们是否拥有死亡权?安乐死何去何从?照护为何成为重负?如何商讨临终?谁才是有权拔下插头的那个人?网络社交怎样影响死亡……

  13个围绕死亡、临终、医疗的核心议题,都涵盖在美国心脏病学会青年研究者奖得主海德·瓦莱奇的《现代死亡》一书里。

  它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生与死的区别,一件看起来如此简单的事是如何变得如此复杂、如此重要的。

  作者直面禁忌话题,探索死亡和医疗的纠缠过往,透视生命的至暗时刻,解析命运的终极选择。

  从细胞之死的精妙探索,到生命与死亡恢弘的哲学问题,作者带领我们经历死亡的“医学化”,反思一路上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回归人性本身。

  04.《母爱毋伤》

  [美]布兰达·史蒂芬斯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你和你母亲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德国心理学家伯特·海灵格的这句话,道破了人生诸多困惑的密码。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中磕磕绊绊、甚至撞得头破血流时,回到内心,发现很多问题在童年时会找到答案。

  《母爱毋伤》就选择了母女关系这一微小又至关重要的视角,揭开自恋型人格的母亲是这样影响女儿一生的,包括:

  厌女幻觉:我所有的不幸都来自于我不是男孩儿;

  被爱幻觉:他们已经很爱我了,我过成这样是因为我不够好;

  讨好幻觉:我的一生就是来承受不幸、讨好他人的……

  母爱会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力量,但是没有界限的爱,会变成一种伤害。学会守住属于自己的情感界限,让“母爱毋伤”。

  05.《中年之路》

  [美] 詹姆斯·霍利斯

  浙江大学出版社

  提到“中年”,我们总会条件反射般的想到“危机”。

  为什么这么多人在中年遭遇众多挫折?

  为什么我们会把这些挫折当作一种危机?

  这种危机与经历又代表了怎样的意义?

  心理学家詹姆斯·霍利斯将“中年危机”称为“中年之路”。

  在书中,他呈现了中年经历的层次,带领我们重新审视、界定、调整自己的人格,从而了解内心真正的需求,抛开童年创伤与“临时人格”的束缚,从痛苦出发,穿越“中年之路”,前往意义的彼岸,最终形成稳定、成熟、完善的人格。

  中年,是一段从痛苦到意义的旅程。

  许多人把生活当作一部小说,我们被动地从一页翻到另一页,以为造物主会在最后一页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但并非如此。

  勇敢踏上中年之路,会让我们更加清醒,为人生余下篇章担负起责任。

  06.《文学七日谈》

  梁永安 / 刘盟赟

  文汇出版社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

  在《文学七日谈》中,复旦大学人文学者、硕士生导师梁永安与读者刘盟赟对话,探讨七部经典文学作品:《堂吉诃德》、《十日谈》、《傲慢与偏见》、《包法利夫人》、《了不起的盖茨比》《印度之行》、《黑暗的心》。

  按图索骥,抽丝剥茧,为读者探明那些曾在小说中发人深省,却早已遭人遗忘的历史坐标点,撬动我们看似熟极而流的固有概念,在小说的世界中入定,在深一度的阅读里,找到精神的树洞。

  07. 《未婚妻》

  阿乙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未婚妻》是青年小说家阿乙的最新长篇小说。

  小说以县城青年的初恋为主线,捕捉蓬勃的爱情袭来所引发的家庭波动。

  阿乙发挥他擅长写县城伦理的特长,发挥他擅长自我反省、自我审判的特长,用炼字炼句的经典式写作,从情感入手,写县城的改革开放和流动变迁,由此写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流动带给青年的命运改变。

  同时,他也写未来尚未展开的青年被困在病与死中,用美善和爱向命运挥出铁拳,向不朽张开怀抱的过程。在爱的甜蜜温暖中,生命展现了又蓬勃又狰狞的一面。

  书里有可拥抱的温暖,也有无结局的虚无;它世俗、狡黠、骄傲,也漫漶、散逸、妖冶……这美好的、过渡的、暧昧的“未婚状态”,像极了人体验活着的全过程。

  08.《承诺》

  [南非] 达蒙·加尔格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布克奖被认为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承诺》就是2021年布克奖获奖奖品。

  作者达蒙·加尔格特是南非小说家,他从斯瓦特家族一家由盛转衰的历史出发,折射出南非时局变幻莫测。

  四场葬礼,三十余年,两个种族,一份承诺。

  差不多每隔十年,斯瓦特家族的成员便会聚在一起,为又一位逝去的亲人举行葬礼。

  季节交替,时局变更,欲望、偏见,以及一份久未兑现的承诺,却始终笼罩着他们的生活。

  人世间所有的羁绊,家庭中一切的纠葛,都在这四场葬礼与一个家族的苍凉故事里娓娓道来。

  09.《我就是这样变笨的》

  [法] 马丁·帕日

  贵州人民出版社

  大智就要若愚,无知才更幸福?

  25岁的安托万极其聪明、醉心知识,从小被大家叫作天才,但他最大的一个毛病就是想太多。

  他觉得自己和社会格格不入,受够了自己敏感的心思和过度的自我意识,发誓要不择手段把自己变笨,成为一个快乐的“正常人”。

  安托万拟订了一份详细的行动计划书,比如变成酒鬼,像《飞越疯人院》里那样切除脑叶,服用对生活自带滤镜的“快乐扎克”,不停吃喝玩乐……

  读完本书,你会感觉自己比以前聪明多了。

  10.《不稳定的自尊》

  [德] 贝贝尔·瓦德茨基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身处当下,我们能感受到很多女性的矛盾。

  经济独立、独当一面,但依然渴望小鸟依人;

  亲密时,会害怕受伤害;选择远离时,又害怕孤单……

  资深心理治疗师贝贝尔·瓦德茨基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往往有着严重的自我怀疑与自卑的特征,光鲜亮丽的自信外表常常只是用以隐藏内心的不安。

  她们想用成功、金钱、别人的认可来弥补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她们表现得理智、坦率,却都有深度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

  在《不稳定的自尊》中,她从大量的女性案例出发,将女性自恋的表现分为8个方面:体重、饮食、外貌、对孩子的自恋利用、成就感、自尊感、渴望承认与亲密关系,并深入分析自恋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原始人际关系”的影响。

  培根曾说:讲究实际者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仰慕读书,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一本经过时间沉淀的好书,会让你对眼前的困惑有更多视角、更深的理解,让你拨云见日,找到自己的立场和安定。

  如果想看到更多好书、收听更多好书解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