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 | 深圳市民政局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我为群众办实事 | 深圳市民政局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05月18日 08:32 新浪网 作者 深圳特区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记者了解到,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在深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熊瑛带领下,我市民政系统迅速行动,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局党组第一时间成立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结合民政实际,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实现高标准高质量起步开局。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党和政府爱民之情、亲民之意、为民之举的重要体现。我市民政局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推动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具有民政特色的“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实际行动践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人民群众心坎上,增进民生福祉。

  据介绍,市民政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包括3大类共19项。一是推进惠民暖心工程,凸显人文关怀。开展“万件微实事暖民心”深圳行动、“解忧暖心传党恩”关爱困难群众行动、开通“护童之声”困境儿童服务热线“汇聚爱心 纾困惠民”行动、云系亲情——多维度做好老人与家庭的亲情沟通“爱心福彩 常回家看看”活动,“与福彩投注站同心同进”活动,深化科技寻亲改革促流浪乞讨人员与亲人团聚。二是推进济民舒心工程,夯实基础基层。发放“一卡多用、全市通用”的智慧养老颐年卡,10家街道长者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深化智慧核对精准救助改革,推动康复辅具走向高科技、智能化,开展老有颐养“0580”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开展“为老服务插上科技翅膀”行动,建立完善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省内通办”试点和“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全省通办”新机制。三是推进利民顺心工程,兜底民生底线。建立“数据监测发现+上门核查确认+现场办理申请”新机制,让困难群众足不出户便利获得救助,举办儿童关爱项目大赛并支持资助获奖项目落地,开展“指尖民政、便民惠民”行动、“护童成长”关爱服务系列行动、实施关爱儿童“明天计划”、建立完善殡葬一站式服务机制,高标准实施“社工双百工程”和社工援疆“圳”在行动。

  熊瑛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深圳纵深推进“双区”建设的关键之年。全市民政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民政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贯彻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效应,不断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以更实举措、更强担当、更大作为,扎实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全国民政中勇当尖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深圳民政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心系困难群众 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太好啦,低保标准又上调了。感谢党感谢政府,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家住罗湖的周阿姨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连连赞叹。周阿姨来深圳40多年了,身体孱弱,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在深圳,政府给我安排了廉租房,认定为低保对象,让我的生活有了保障。”

  基本生活有保障,困难群众才能心不慌。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基本保障工作,自1997年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深圳始终将兜底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民生工作来抓,建立起低保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相适应的自然增长机制,最低生活保障与项目救助、临时救助有效衔接,实现低保对象和低收入困难群体救助的全覆盖。

  近日,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发文,决定提高我市2021年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相关社会救助标准。其中,从今年1月起,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1300元/人/月;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金标准提高至2080元/人/月。从今年5月1日起,低收入居民社会救助认定标准提高至1950元/人/月。

  “目前深圳的低保标准位居全国首位,而且我们还扩大了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原本只有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1250元才能申请低保,现在是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1300元就可以申请,经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生活状况综合评估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区级民政部门审定就可以享受低保待遇了。”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相关社会救助标准的提高,再次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于困难群众的关怀。

  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我市民政部门始终秉承“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帮尽帮”的工作理念,稳步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织密织牢民生保障兜底网。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4月,市民政局已经部署开展“解忧暖心传党恩”行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民政领域“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特殊困难群众、聚焦群众关切,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传达党对困难群众的关怀,宣传党的民生政策,教育引导困难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政策排忧解难,用行动温暖民心。

  情牵银发老人 智慧养老托起“幸福夕阳红”

  独居在罗湖区桂木园社区的曾女士今年85岁,曾不小心在洗手间摔倒,躺了快一个小时才缓过来爬到客厅去打电话求助。得知曾女士摔倒的消息,桂木园社区日照中心第一时间给她家洗手间申请加装扶手,方便老人日常起居。

  “这个改造非常贴心,为我们居家养老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孩子们也能安心的工作了。”看到自家旧卫生间经改造后焕然一新,曾女士非常高兴地说。

  “每天早上六点半播报天气预报,下午六点播报养生知识,一个人在家没人和我讲话,本来很闷,但有这一套东西在,心里踏实了。”龙华区从2020年10月开始陆续推进居家智能设备安装工作,家住龙华区龙悦居2期的独居老人徐晓东今年83岁,成为龙华区第一批安装居家智能设备的受益者,“有一次不小心碰到设备,孩子们马上就打电话过来了。”老人如在家里出现意外情况,只要触碰紧急求助设备,它就能发出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在工作时间由老人所属街道长者服务中心受理,非工作时间由第三方专业呼叫平台受理,服务24小时不打烊。

  “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中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居家养老‘0580’适老化改造工程,让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生活有了更多安全保障。我们将继续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让老年人过上有温暖、有品质、有尊严的晚年幸福生活。”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太方便了,在手机上几个步骤就可以完成资格认证,不用大热天的专门跑去社区办理。”

  今年5月份的高龄老人津贴资格认证(年审)开始了,陈阿姨在子女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认证,她感叹深圳民政公共服务越来越便民。

  在深圳,高龄老人津贴标准全国最高,敬老优待覆盖面全国最广,具有深圳户籍且年龄在7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享受200元-1000元不等的高龄老人津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解决“银发族”申报高龄津贴的困难,市民政局“主动服务”,推进政府服务方式变革,通过智慧养老平台大数据比对分析,成功再造高龄老人津贴申请流程,高龄老人津贴申请、审核、发放管理等事务全程网上办理,在全国率先实现“无感申办”,真正让数据“多跑路”、老年人“不跑腿”。

  “比如说,民政工作人员在户籍老人年满70周岁前2个月,主动向符合资格的老人发送高龄老人津贴申请提示短信,老人短信回复同意,即可实现高龄老人津贴无感申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3月份,年满69岁10个月的张大爷,就收到深圳市民政局发出的高龄老人津贴“无感申办”提示短信,张大爷愉快地回复了“同意”。年满70周岁当月,张大爷开始领取高龄老人津贴,他高兴说道:短信寥寥数语却暖人胸怀,非常感谢市委市政府对老人的关心关怀!

  “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忧”。年轻的深圳聚焦群众关切,未雨绸缪,奋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老有颐养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十四五”期间,深圳将全面推动街道、社区、小区、长者服务设施建设,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今年市民政局将继续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身边事,试点家庭养老床位,通过智能化设备和互联网技术,让符合条件的失能失智老年人突破养老院的围墙限制,在家中就能够享受专业机构的养老服务。

  科技助力寻亲 坚守初心帮流浪人员重获团圆

  咫尺天涯,寻亲路漫漫!滞留深圳市救助管理站9年的受助人员黄先生终于寻亲成功,喜获团圆!这是市救助管理站寻亲工作的又一个成功案例,更是市救助管理站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

让流浪者回到温暖的家,是每一位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初心和使命”。图为2021年4月16日,市救助管理站寻亲组工作人员与受助人员沟通,与其确认公安人像比对疑似信息是否是其本人。

  失散多年的家人再次团聚,离不开救助站寻亲小组每一名工作人员的努力。

  今年已经52岁的黄先生,因其患有精神障碍,与人无法正常沟通,自2012年7月入住市救助管理站以来,工作人员始终无法获取其身份信息。但工作人员一直没有放弃,在妥善安置并送医疗机构康复治疗的同时,制定深挖身份信息工作方案,仔细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详细收集他含糊的话语,深挖细查其身份线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信息收集,今年4月,终于确定了黄先生是广西梧州市藤县人。救助站寻亲小组与属地救助站及当地村委反复核实,利用公安技术比对,最终确认其身份信息,成功把他送回了亲人身边。

  在市救助站,流浪者可以得到有爱的救助服务,但家才是最温暖的港湾,让流浪者回到温暖的家,是每一位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初心和使命”。记者了解到,在深圳市民政局的领导部署下,我市流浪救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始终坚党建引领,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办实事、解难题、送温暖、传党恩”为工作重点,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抓手,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不断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综合运用科技寻亲系统等创新手段,助力一个又一个流浪乞讨人员重返家园,流浪寻亲服务成效显著。

  以市救助管理站为例,这些年来,救助站不忘救助人“兜底、扶弱、行大爱”的初心和使命,坚定“阖家能团圆”的信念,开创实践“3221”寻亲工作新模式,建设锻炼了一支强而有力的专业化寻亲工作团队、建立完善了一套严格专业的寻亲管理制度、组建丰富了寻亲资源库与方法库。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至今,深圳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各种寻亲手段,已帮助665名滞留受助人员寻亲返乡,他们有的与亲人离别长达22年,有的重逢时年龄已有88岁、有的回到父母怀抱时年仅3岁。失散亲人相拥而泣的每一个瞬间,都见证了每一个失亲重逢家庭对党和政府的无限感激。

  “微实事”撬动大幸福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日前,罗湖区民政局成功举办2021年度首届民生微实事对接会,42家提供民生微实事项目的社会组织与街道社区进行供需对接洽谈,通过线下集会+路演+现场洽谈的方式,推动民生微实事项目落实落地,最终达成意向项目近200个。

深圳奋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老有颐养民生幸福标杆城市”,让老年人过上有温暖、有品质、有尊严的晚年幸福生活。图为福利中心工作人员带领老人们做“手指操”。

  “这场民生微实事项目对接洽谈会,按照‘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要求,把社区居民需求摆在第一位,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链接了很多优秀社会组织,推荐了很多社区找不到、不好找的好项目,为社区下一步做细做精服务居民工作提供了更多资源。”据悉,今年罗湖区计划投入1.5亿元实施民生微实事,聚焦“微空间环境营造、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为老服务、青少年社会培育、心理关爱”五大主题。

  类似的对接会近期在我市各区陆续展开。记者获悉,2015年9月以来,“民生微实事”项目以“群众点菜、政府服务”的创新模式,快速解决社区居民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广受好评。深圳市5年多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过70亿元,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超过7万件,具有关注度高、受益面广、贴近居民等特点。在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和社会治理领域,“民生微实事”的实施使基层党组织在靠前服务社区居民中有了重要载体和抓手。社区党委建立了“民呼我应”“马上就办”的机制,真正成为社区的“主心骨”“带头人”;在社区党委领导下,居委会通过开展“民生微实事”项目征集、评议、主体实施等工作,搭建了“我的实事我做主”的居民自治平台,使居委会的自治功能作用得到有效提升。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推进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把基层党建、政府职能转变和基层自治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社区服务由“政府配菜”向“百姓点菜”转变,社区事务由“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社区治理由“单一供给”向“多元参与”转变,充分激发了社区自治活力,为加强党的领导、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等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民生发展格局。

  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我市民政系统把民生微实事项目作为党史学习主题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项目,今年计划开展“万件微实事暖民心”深圳行动。对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双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新任务,深圳的“民生微实事”工作将进一步坚持改革创新,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地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为率先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幸福标杆”提供更多生动的深圳范例。

  “身后事”一站办 殡仪馆综合延伸服务创新殡葬服务格局

  “学党史,办实事”,面对每年约18000的办丧户,深圳市殡仪馆设立“一站式综合延伸服务中心”,解决群众身后烦心事,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免费为群众提供身后事一站式服务指引。涵盖证件注销指引、心理抚慰、法律咨询、失独孤残救助、生命文化教育等一站式公益服务,拓展殡葬传统服务格局,开创行业先锋。

  按照政策要求,深圳户籍群众办丧需要先注销户口才能办理火化手续,因此开具死亡证明后还需要前往户籍地派出所加盖派出所印章并注销户口才能前往殡仪馆办理手续,多重跑腿不胜其烦,加上本地风俗逝者过世后需要当天火化,家属在悲痛的同时,还需东奔西走处理逝者的各种繁琐的身后事,疲惫不堪。

  “深圳市殡仪馆一站式综合延伸服务中心已列入深圳市民政局‘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并于3月31日下午正式揭牌启用,极大地方便了办事群众。”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市殡仪馆引进公安户籍部门驻点,办理户籍注销事宜,极大地方便群众办事,获得广大市民点赞。

  值得一提的是,服务中心站在群众的切身利益考虑问题,改变了殡葬服务格局,将服务既延伸到了群众实际问题的解决,又延伸到了生命文化哲学高度,该做法将在全省推广。服务中心通过特别设立心理抚慰室,为市民提供现场心理抚慰、电话咨询抚慰及其他服务;针对遗体可能涉诉涉赔的疑难复杂问题,服务中心设置法律咨询室,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遗产分割处置、继承、公证等问题的法律咨询服务;同时开设生命文化大讲堂,引导群众树立正确丧葬观。

  民生无小事,点滴总是情。深圳市殡仪馆将不断赋予一站式综合延伸服务中心新的内涵与外延,持续继续书写行业的精彩。下一步,深圳市殡仪馆将提供综合注销指引服务,对社保卡、银行卡、手机卡及微信、支付宝等个人账号注销提供服务指引,并对一些特殊群体进行关心和照顾。

  (原标题《凝心聚力办实事 民政为民葆初心深圳市民政局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深圳市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