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张金龙:在南极中山站的351天

张金龙:在南极中山站的351天
2019年12月13日 04:06 新浪网 作者 北京日报

  张金龙:在南极中山站的351天

      张金龙在南极中山站周边进行野外作业。

      本报记者 李如意 通讯员 李春兰

      据悉,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昨日在南大洋宇航员海执行科考任务,这是中国首次在这一海域开展考察。南极是什么样?在南极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越冬队员张金龙。

      “你只有去过南极,才会真正爱上南极。”张金龙对记者说。坐在衡水市安平县气象局的办公室里,张金龙曾经黝黑的肤色已经慢慢褪去,在南极工作时的极昼极夜、极端天气以及孤独寂寞都抛在脑后,沉淀下的是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南极的怀念。作为南极考察队队员,张金龙曾在中国南极中山站工作生活351天。去南极进行气象工作,是气象人的梦想。

      张金龙今年31岁,生在河北,长在黑龙江,硕士毕业又回到河北衡水工作。2017年,他接到了入围第34次南极科考队的正式通知。在那次遴选中,全国气象系统只有3人成为科考队员,张金龙便是其中之一。

      2017年11月8日,在上海中国极地考察中心的码头,随着汽笛的一声长鸣,“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缓缓离开,张金龙和18位队友开启了南极科考之旅。张金龙回忆,刚刚登上“雪龙”号,大家都十分兴奋。当穿越南半球“魔鬼”西风带时,又仿佛经历着电影里的灾难场景,十几级的大风卷起巨浪向“雪龙”号迎面扑来,1万多吨的“雪龙”号就如沧海一粟。连续四五天,他基本没吃什么东西,因为“吃了也要吐出来”。

      “有山,很洁白,阳光很强,反射着耀眼的光芒。”第一眼看到南极大陆的张金龙说,“只有‘震撼’能形容我当时的感受”。2017年12月27日,经过近两个月的漫长航行,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终于登上了南极大陆。

      踏上南极大陆,张金龙才开始面临真正的挑战。在南极中山站,张金龙主要承担大气化学观测及地面气象观测任务,每天4次将观测数据发回北京总部,发报时间要求分秒不差。

      中山站平均气温零下10摄氏度左右,8级以上大风天数占全年一半。在极寒的户外工作,每天都要穿着厚重的连体企鹅服、雪地靴。极夜来临后,南极天气更加恶劣,张金龙曾遇到风速每秒30米的天气情况,“这几乎就等于12级台风,走起路来像背了四五十斤的沙袋”。无论什么样的天气,他和队友每天都要去天鹅岭,巡视大气成份仪。站区到天鹅岭不到1公里,深一脚浅一脚单程走下来,有时需要1个小时,低于零下20摄氏度的天气里都能走出一身汗来。

      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沿海,每年有55天极昼期、58天极夜期。“极昼时,晚上12点钟的时候太阳还高高挂在天上,虽然工作了一天,身体很疲惫,却没有丝毫困意;而极夜时,晚上想睡觉睡不着,早上想起床又起不来。”但与生理上承受的挑战相比,在杳无人烟的南极大陆上生存,心理上承受的压力更大。

      在漫长的寒季里,仿佛一切都冻住了,只有安静地等待太阳的升起。极夜来临之前,张金龙一度失眠、情绪低落,甚至开始掉头发。后来,他和队友互相鼓励,及时调整。他还帮着队医一起搞无土栽培,种出绿色蔬菜。他说:“到后期,补给的蔬菜都坏了,我们每周能吃到一次无土栽培的绿色蔬菜。”中山站还有图书馆和体育馆,队员们可以看书、运动,排解孤独。

      2018年12月12日,执行完第34次科考任务的19名越冬队员乘“雪龙”号离开了南极中山站前往新西兰。至此,张金龙和队友在南极中山站已经坚守了351天。

      “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贡献!”离开南极时,张金龙又想到了出发时写下的那句话。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