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聚焦两会 | 代表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发出龙华“好声音”

聚焦两会 | 代表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发出龙华“好声音”
2021年05月18日 09:07 新浪网 作者 深圳新闻网

  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胡安坤 通讯员 许丽丽)“深圳要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市民、服务好企业,努力让市民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快捷,让惠企政策像快递一样精准直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成为“网红语”,被代表们纷纷以圈注、发朋友圈等方式肯定和点赞,代表们表示对上述这句话记忆犹新。5月16日下午,龙华代表团的代表们在小组讨论中纷纷抢麦,针对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代表声音

  市人大代表王晖

  王晖谈到,最新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深圳仍存在大量产业工人和高中以下学历的人,如今产业高端化趋势明显、制造业不断升级等现状为职业院校发展带来挑战。鉴于职业院校具有与地方产业发展契合的特点,结合龙华区以数字产业为定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信息学科为底色的发展战略,作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他将继续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推动学生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履行好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责。

  市人大代表宋广军

  宋广军提出建议:1.通盘考虑和规划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发扬民族精神、工匠精神,树立以产品为载体的经济和文化标准,打造辐射东莞、惠州的资源配置中心,推动形成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深圳正值“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窗口期,同时又具备扎实的发展基础,理应加快发展步伐,加大轨道交通、核心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例,提升城市发展容量,体现湾区发展的“深圳速度”。

  3.建议推动大浪时尚小镇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加快片区范围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推动地铁6号线南延线在大浪时尚小镇设置站点,并将25号线由六期规划调整至五期规划。

  市人大代表叶家嘉

  叶家嘉建议:

  1.继续修订完善相关政策,扩展适合不同行业领域的产业空间建设,以促进对产业空间有特殊需求的生物医药企业、战略新兴企业的发展。

  2.完善数据共享机制,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制定地方法规,做好大数据安全管理,保护涉及企业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原始数据;政府要充分利用好原始数据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参考作用,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3.加快轨道站点周边交通微循环建设,促进交通和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市人大代表张钜

  张钜建议:

  1.打造高科技创新型城市。着眼未来高科技的核心构建,全力支持AI人工智能产业,出台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抢占未来世界制高点;结合报告第21页“加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协同”,将AI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培养新一代人的人工智能思维和逻辑。

  2.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改革。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金融机构对高科技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并如期推动深交所创业板改革;龙华区设立独角兽专项基金等,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市人大代表陈鹏

  陈鹏表示,报告中的内容包含了每一个深圳人的期望。她建议,未来企业可以承接一些职能部门的工作,让员工在园区内就可以随时随地办事;政府也能通过人力和科技相结合,实现24小时、365天不间断服务送到身边。

  市人大代表付作军

  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有两点让付作军倍感振奋,一是“到2025年深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高含量;二是“建设数字孪生城市”,通过网络世界、数字信息建设智慧城市,具有高水平。

  2021年十大任务中,他对于综合改革试点、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感受深刻:1.40项授权中第一个落地的政策是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企业分站,政策改革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科技企业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撑。2.“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体系是深圳打造创新高地的成功原因。

  鉴于制造业是经济压舱石,他建议,政府支持龙头企业、潜力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开发数字升级平台,加快制造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市人大代表刘湘江

  刘湘江表示,龙华是一个产业大区,却承接了不少市级大型公配设施,特别是不少大型邻避设施。建议在保障住房用地供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区级的工业用地自主权,支持龙华通过“工改工”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地拓展产业空间,为更多好产业好项目的顺利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深圳的未来将是一个人才红利的时代,先进制造业离不开核心人才、研发人才。他建议,政府要重视人才发展,除了要营造宜居环境,还要通过持续发展研发、创新创造、市场信息畅通等软环境,及时出台更多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打造未来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市人大代表黄新

  黄新建议:1.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展数字经济的支持指导力度,解决企业在数字化经济改革中遇到的难点痛点。

  2.按照行业领域或企业产值对各区企业进行分类分级并开展“三个精准”工作:一是精准服务,开通企业绿色通道,提升服务企业的精准性、便捷性;二是精准扶持,加大民营企业建设数字化工厂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数字化发展少走弯路、减轻压力;三是精准供给,加大符合产业需求的新时代高标准厂房的建设供给力度,有效解决企业用地难、厂房难问题。

  3.市里尽快将鹭湖中心城纳入市级重点区域,推动片区规划建设尽快落地。

  4.市里支持龙华区将华南物流园地块纳入北站国际商务区统筹规划建设,并开展片区交通优化和规划提升,盘活释放梅林关片区存量空间。

  市人大代表钟华

  钟华建议:1.希望政府制定“深二代”创业者的接班培养计划,帮助来深第一代创业者做好民营企业交接班,延长优质民营企业生命力。

  2.建议将大浪时尚小镇规划成为时尚为主、产业多元化的时尚产业新城,使之更能在世界时尚舞台上代表中国形象。

  3.建议政府推动60岁-80岁年龄段群体在对社会、个人健康有益事业上有更多作为。

  市人大代表汤琪

  汤琪建议:1.关于科技赋能金融创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受制约是金融服务机构导入企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深圳市和龙华区结合过去企业技术改造政策等经验成果,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让企业数字化升级与金融科技携手发展。

  2.金融助力科技创新,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建议政府以更积极有力的举措促进创投行业发展,扶持深圳优秀的创投机构做大做强。

  3.市政府工作报告第21页提到加大知识产权证券化力度,目前知识产权证券化存在服务生态尚未成熟、承销商不积极、资金方存疑虑等问题,建议政府多管齐下构建资金端良好生态。

  4.建议政府出台政策,着力推动金融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

  市人大代表龙玉峰

  龙玉峰表示,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其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城区的综合治理水平,但目前深圳建筑行业在科技攻关上的价值尚未有效凸显。

  他建议:1.市政府能够将腾讯、华为等科技龙头企业与制造业、建筑业和设计企业等有机联合,力争在基础研发、软件平台、全产业链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或形成一套有效模式。

  2.希望市科创委、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积极谋划、统筹部署、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深圳建筑业走在全国最前列。

  市人大代表贾西贝

  贾西贝提出,建议全市统筹,集约布局,规划建设数字经济“新基建、新要素、新场景、新试验”,确保深圳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1.以制定《深圳经济特区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为牵引,避免数字化“鸿沟”,保障数字无障碍设施。

  2.以新基建培育新要素,在数字基建上软硬兼顾、产研并重,形成数字经济的基建强度。

  3.以新要素培育新场景,围绕深圳中轴线,集聚人才、技术、数据、算力、算法要素,探索“集中供算、集中供数”和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和数字资产交易,织密数字经济的要素密度。

  4.以新试验检验新场景,推进“无人驾驶、无人工厂、企业无人服务、政府无人服务”四类无人场景,在报告中提及的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智能网联交通测试平台之外,布局更多的智能制造、无人驾驶、数据质量与安全等试验与检测设施,形成数字经济的场景密度。

  市人大代表徐亮

  徐亮表示,龙华区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尤其是在轨道交通及对外道路通道联系规划建设方面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现象。

  在轨道交通方面,他建议:1.深圳五期轨道建设计划向龙华予以倾斜。2.在规划布局上进一步加密龙华轨道网密度,建议增设前海至龙华北部、大浪经坂田到平湖等轨道线路。

  在对外道路交通方面,他建议:1.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加快福龙路改造,推进侨城东路北延、沙河东路北延建设步伐。2.加快宝鹏通道规划建设。3.加快龙澜大道与外环高速的连接,并研究龙澜大道北延与光明科学城及东莞松山湖的联系。4.加快梅观高速市政化北段前期工作,并尽快动工建设。

  市人大代表朱闻博

  朱闻博建议:1.在“十四五”期间强化深圳治水的精神,让深圳的水环境长治久清。

  2.目前长岭陂水库周边建设了深圳北站动车所、部九窝受纳场等市政工程,对水源保护已造成一定的风险。建议调整长岭陂水库水源保护区划,将部分长岭陂2级饮用水保护区调整为标准水源保护范围,以达到保护发展的“双赢局面”。

  3.深圳国企由于过于市场化在基础领域弱于央企,没有装备和人才积累。建议修订相关政策,给予市场充分的竞争,给国企更多机会。

  市人大代表谢春

  谢春建议:1.市层面加大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的统筹谋划和组织实施力度,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政策和资金保障力度,确保改革平稳推进、落地见效,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2.从市层面统筹部署,强化政府公共卫生保障责任,开展公共卫生机构财政补助、薪酬分配、绩效考核、人才培养等制度改革,推动公共卫生机构与医院协同运作,促进公共卫生机构资源下沉、服务下沉,促进医防融合发展。

  3.让市级医院分区组团对口帮扶原特区外医院,让群众享受同质化医疗服务,培养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能力,减少市属医院服务压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