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上午召开的政协北京市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小组会上,如何把好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成为医疗卫生界别委员们热议的焦点。委员建议,本市建立疾病防控“吹哨人”激励机制、多点触发型预警系统。
市政协委员韦再华在市疾控中心信息统计中心工作,专门负责收集在京医院上报的各类传染性疾病、不明原因肺炎等信息。在她看来这张“传染病监测网”是否畅通有效,直接关系着本市疫情的早发现:
医生他看到一个传染病病人需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一些相关的记录,要耽误他十几分钟,看下一个病人。虽然这个是医生的职责,但是耽误他对于传染病报告的积极性。
对此,韦再华《关于加强基层疾控“神经末梢”功能及协同预警机制建议》的提案中,她建议本市建立“吹哨人”保护制度和激励机制:
最早发现的应该是医疗机构,所以医疗机构要建立首诊医生负责制。那我们就变惩罚为奖励,对于一些及时发现疫情的苗头,我们给医生有一些奖励。
政协委员黄芳是北京市疾控中心免疫所副所长,她认为本市应借鉴国际上多点触发的智慧型预警体系:
H1N1流感在在社会上流行的时候不是专业部门去做的,就是从药店里、超市里发现大家开始囤物了,然后药店的治感冒药上升了,就从这些数据中来推断可能是什么样的一个传染。我们也想建这个。可能不需要我们特别判断,这些各行各业大数据一出自然会给你一个预警。
新浪热榜
微博/微信扫码去APP查看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