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村史|禹城付杨村,一个历史悠久,与“佛”结缘的美丽小村庄!

村史|禹城付杨村,一个历史悠久,与“佛”结缘的美丽小村庄!
2021年01月14日 15:01 新浪网 作者 齐鲁晚报

  一个与“佛”结缘的美丽村庄

  文|王河北

  在我的老家王家坊村正西方向三公里处,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小村庄,叫付杨村。

  付杨村共200余口人,面积不大,环境优雅。该村东临前、后庄科村,西临纯李村,南倚徐庄村,东北靠近邵庄村。村北有条环乡水泥路与该村“村村通”公路交错相连,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

村碑

  有一条辛寨街西直通往金曹苇河的关苇沟,绕过该村村西、村北。这条河沟一年四季水流不断,给付杨村村民灌溉农田提供了便利条件。每到春、夏、秋三季,河两岸绿树成荫,芦苇丛生,鸟语花香,别有一番风采,成为该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付杨村历史悠长,文化底蕴深厚,它的建村史可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大移民时期。

  付杨村村西关苇沟冬景

  “五佛杨”的旧事

      山西泽州人杨寅,出身低微,父母早亡,独自一人靠给富人当长工、种庄稼、看家护院勉强度日。他忠厚实在,心地善良,会几下拳脚,有担当。邻居孙员外,家境富裕,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小青,长的是眉清目秀,尚无婚配。村里一个恶少看中小青,几次到孙家提亲,均遭到孙员外严词拒绝。后来恶少恼羞成怒,强行到孙家抢亲,正拉扯着小青往外走,被从孙家门口路过的杨寅碰了个正着。杨寅早就对恶少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一见恶少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抢亲,便“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按耐不住内心的愤怒和冲动,猛地一拳,将恶少打得是口鼻出血,狼狈逃窜。杨寅见义勇为的义举,深深地感动了孙员外一家。

村两委办公室

     孙员外敬重杨寅满身正气,爱打抱不平的性格,因看重杨寅的为人,孙员外见杨寅和自己的女儿小青年龄相当,又考虑自己上了年纪,正好需要有个依靠,就有意打算让他做上门女婿。经媒人撮合,两家终于结为秦晋之好,杨寅遂招赘到孙家做了上门女婿。婚后杨寅孝敬岳父岳母,小两口恩恩爱爱,夫唱妇随,一家人团团圆圆,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年头,正赶上移民,没办法,“胳膊拧不过大腿”,一家人被强行拆散,杨寅与岳父岳母洒泪而别,带着妻子小青,踏上了移民之路。

  杨氏族谱

迁民路线图

      永乐三年三月,杨寅夫妻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现在的付杨村所在地。那时,由于战乱,黄河泛滥等原因,这里没有人烟,一片狼藉,杂草丛生。杨寅夫妻擦干眼泪,一不怕苦,二不怕累,克服重重困难,起早贪黑,重建起自己的新家园。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忙碌,盖起了草房,开辟了荒地,种上了粮田,开凿了水井,铺设了道路。另外还在村子中间,修建了一座小庙。庙里供奉五尊泥塑佛像,中间是西天如来佛祖、左边是观音菩萨、龙王爷,右边依次是财神爷、关帝爷。据说供奉这五尊佛很灵验,能保佑家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财两旺。也保佑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保佑岳父岳母健康长寿。每月的初一、十五,杨寅都准时到庙里上香祈福,以表虔诚之心。“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准备就绪,就缺一个响亮的村名了。为了起个好名字,多日里,杨寅煞费苦心,绞尽脑汁。

  五佛寺庙(来自网络)

      一日,杨寅又来小庙拜佛,看到眼前这五尊佛像,突然心血来潮,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既然我与佛结缘,何不用眼前这五尊佛做个文章,来取个吉利的村名?”。经反复研究斟酌,最后,杨寅决定用自己的姓氏再加上“五佛”来确定村名。这样既新颖又别致,既没有重名还有纪念意义,故取村名为“五佛杨”。后来,村名逐渐被周边村民所熟知和认可。

   多年来,杨氏家族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虽然虔心敬佛,但是在残酷的社会现实,天灾人祸面前,佛祖也力不从心,并没有给杨氏带来多少好运,本来就人丁不旺的杨氏家族,又逢瘟疫,遭遇灭村之灾。

   “傅杨村”转身“付杨村”

      清朝康熙年间,随着社会趋于稳定,清政府继续推行移民政策。期间,傅氏由直隶枣强火龙店,杨氏杨子旺由禹城县季李胡店(现在的房子镇南店村),先后来到禹城西南“五佛杨村”定居。此时的五佛杨村由于战乱、黄河决口、瘟疫、蝗灾等原因,早已市满地狼藉,到处是残垣断壁,破碗烂罐。原来的庙宇也只是剩下遗址。五尊佛像均遭破坏,摆在傅、杨两姓氏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重新规划村庄蓝图。两姓氏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在原来村庄的基础上,适当地划分了区域。傅氏,杨氏都建起新茅草房,将荆棘丛生,废弃的荒地重新进行开垦,村名也做了更改。因傅氏来的最早,紧随其后的是杨氏,双方经协商,决定将村名改为“傅杨村”。

  小康  民  居

整齐干净的街道

      随着时间推移,“傅杨村”的“傅”字逐渐演化成“付”字,“傅杨村”也被称之为“付杨村”。后来,白氏夫妻带着两个成年儿女,也由直隶枣强白塔迁到该村。因为和傅氏都来自直隶枣强,“他乡遇故知”“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白氏与傅氏年龄虽然悬殊,相处时间不长,但感情甚笃,两人经过交往发展成了“忘年交”。白氏见傅氏心地善良,人缘好,身体健壮,勤劳能干,早打好主意,和妻子私下里商量,有意把女儿嫁给傅氏,妻子也中意此事。不久,白氏就直接给傅氏撩开了此事。傅氏满心欢喜,选良辰择吉日,与白氏女儿成婚,娶妻生子,传宗接代,成就了一段人间佳话。想当年“白家始祖的女儿嫁给傅家始祖”这一轰动周边村庄的陈年旧事,始终被一代代的傅、白两家后辈津津乐道。至今,白家和傅家后人开玩笑都留有余地,不敢过分,怕乱了辈分,原因就是因为这层亲戚关系。

  龙井的传说

      在付杨村杨统富家门前左侧有一口敞口井,是数代付杨村民和邻村徐庄村民赖以生存的唯一一口甜水井。听村里知情老人讲,这口甜水井已有200余年历史。据说立村以来,付杨村的村民们曾尝试着在村里各个方位,不论深浅,挖过数眼水井,但均因为挖到的是苦水而告终,几代村民野很难喝到甘甜的井水。“早知道这里挖不出甜水井,就不在这里立村了!”,早在明代,无数付杨村的村民就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逐渐,人们开始怀疑这里的土层地质天然有问题。但付杨村村民们寻找甜水的挖井行动却从未停止过。

付杨村唯一的敞口甜水井“龙井”

      村里有一杨姓村民,年轻力壮,胆子特别大,人送绰号为“杨大胆”(真实姓名谁也叫不上来)。“杨大胆”热心肠,乐于助人,在村里也有一定号召力。他能吃苦,敢“啃硬骨头”、是该村锲而不舍挖井人的代表。“杨大胆”曾多次帮人家挖井,有好几次因挖井土方塌陷,被埋在下面,险些丧命,但他毫不惧怕,痴心不改,执意坚持挖井。他常说“我就不信,咱村挖不出甜水来”“挖不出甜水,我誓不罢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或许杨大胆的过分执着,感动了龙王神。有天晚上,挖了一天井的杨大胆草草地吃了口晚饭,就躺在炕上歇息,不久就恍恍惚惚进入梦乡。梦境中,有一位自称龙王爷的白胡子老头,怒气冲冲来找“杨大胆”兴师问罪:

      “杨大胆,你可知罪?

      “龙王爷爷!我不知道身犯何罪?还望你老人家讲来!

      “就因为你挖井,我的地下水宫被你弄了个乱七八糟!你不知罪吗?

      “龙王爷爷,实在没办法,俺村老百姓没有甜水吃,就会渴死!求您老人家大发慈悲,指点迷津,救救我们吧!

      “看你这个年轻人,能有如此为民爱民之心,难能可贵呀!”

      龙王爷爷转怒为喜,接着说:

      “念你一片赤诚,我就成全你的赤诚之心,给你指个地方,赐给你个水眼,保证让你挖出甜水。不过以后可别再胡乱挖了,搅得我水宫不得安宁!

      “晚辈还请龙王爷爷明示。

      “你村里老湾北沿上,有棵小柳树,小柳树底下就有个水眼,你顺着小柳树的位置往下挖5米左右,有一块沙层,准保有甜水。

      “多谢龙王爷爷指点!我再次替全村人向你老人家表示感谢!多谢龙王爷爷!”

  村西的小桥

村里村外水泥路相连接

      “孩子他爹,你这是怎么了?你刚才在跟谁说话呀?”杨妻还没有睡觉,正在做针线活,用手捅了一下说梦话的丈夫。“杨大胆”和龙王爷爷的对话随即被打断,突然惊醒,脸上也吓出一身冷汗。睁眼一看 ,炕上只有做针线活的妻子和正在睡觉的孩子。再往四周看了看,哪里有什么龙王爷爷?原来是自己做了个梦。

      妻子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杨大胆”就把刚才梦中经历的奇遇,告诉妻子。杨妻哈哈大笑,说:“想必是你想甜水想疯了吧!”“杨大胆”却不以为然,心想,也许是自己的虔诚感动了上天,好梦成真,说不定龙王爷爷真要暗中帮忙哩!明天何不试一试啊?“杨大胆”注意已定,第二天一大早,就召集了几个青壮村民,来到梦中龙王爷爷指点的地点,果然见有一棵小柳树,就在树前摆上供品,点香烧纸,祈求龙王爷爷赏赐甜水。随后,几个人便开始行动,先将小柳树刨下,然后继续往下挖,四个人忙忙碌碌地挖了快一天,挖到指定深度,终于见到了梦里所说的沙层,只见顺着井底井眼处,咕咕地流水已开始向外冒出。  “杨大胆”激动地用双手捧着井水,尝了几口,瞬间感到甘甜爽口无比,随后咧着大嘴哈哈大笑,冲着井口看热闹的人,嘴里不停地大声吆喝着:“出甜水了,出甜水了!”。

小河沟水潺潺流过村庄

      不一会儿,“出甜水了”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大街小巷。村民们奔走相告,纷纷涌向水井,有几个好事的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燃起鞭炮,以示庆贺。临近井边的村民,早已从家里拿来盛水的木桶,递到井下,让“杨大胆”盛满水,再用绳子提上来。大家轮流品尝着甘甜的井水,激动的泪水,早已夺目而出,多少年的“甜水梦”终于变为了现实。

      后来,村里出资买了一些砖,“杨大胆”和几个村民将井壁用砖垒砌起来,井口周围还铺了几块大石头,以方便村民们取水。因为该井,是龙王梦中所赐,所以大家就称此井为“龙井”。

      上世纪90年代,村村上了自来水,这口龙井才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吃水不忘挖井人”,“杨大胆”为村里义挖水井的壮举,至今还在付杨村民中传为美谈。龙井的故事,也永远成为付杨村民们难忘的乡愁记忆-----

  被采访人:付兴州,付杨村村民,现年79岁

被采访人:退休教师付修利(左),64岁;付杨村人白方彬(右),72岁

  作者简介:王河北,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山东散文学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德州作家协会会员,平时爱好读书、上网学习、旅游、唱歌、喜欢村志的挖掘与整理。文章散见《禹城市报》、《德州日报》,《德州晚报》报刊,《鲁北文学》《禹城文萃》《禹城与禹文化》《德州》等杂志。

  敬请关注“河南王豫”壹点号

  编辑信箱:599268545@qq.com 

  壹点号河南王豫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