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每月追星打榜1000元,农民工子女“寒门富养”到底对不对?

每月追星打榜1000元,农民工子女“寒门富养”到底对不对?
2021年01月16日 11:01 新浪网 作者 齐鲁晚报

  央广网一条新闻,看了挺吓人的,虽然只是个例:

一些不太富裕的打工家庭,在孩子身上却很舍得花钱——一双760元的运动鞋只穿一个月,为明星偶像打榜每月花掉1000元……“寒门贵养”“未富先奢”在农民工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并不鲜见。

   然而,这些孩子的父母,生活都十分节俭。记者这个小标题有些做作,但一对比,还是挺震撼:

   “女儿一首歌买108次,父亲一袋榨菜分两顿吃。”

   一袋榨菜分两顿吃没什么好奇怪的,但一首歌买108次,确实有点过了。这些孩子似乎没有节俭的概念。

   “寒门富养”到底对不对?

   首先没必要批评这些农民工父母。他们之所以“富养”,是出于一种渴望,一种“自己没本事、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的积极动力。对孩子的这种期待,既很正常,也有助于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

   同时也证明一点,现在的蓝领,虽然劳动强度依然很大,但收入相对可观,有了支撑“富养”的资本。

   但核心的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富养”的内容。如果把“富养”仅仅理解为物质、金钱,显然大错特错;这样的“富养”,不仅可能让孩子一事无成,反倒适得其反,和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驰。

   真正的“富养”是什么?一定是精神层面的。孩子感到内心充实,精神上满足,具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种“精神富养”,单纯靠“砸钱”,不仅买不来,反倒有可能让孩子越来越空虚、越来越空洞、越来越不安。

   如何才能实现“精神富养”?

   第一是陪伴。很多人没时间陪孩子,但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陪伴的质量,而非数量。

   最大的问题是,父母上了一天班,很劳累,回到家,根本没心思再去搭理孩子。家是安全港,安全港意味着你可以放下伪装、放下羞耻感,肆意发泄一番。

   这种心态很正常,但要注意,孩子——尤其是上了学的孩子,和你的心态完全一致。他回到家,目的也是找到安全感。在外面矜持了八九个小时,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

   父母想放松、想发泄,孩子也是,大家都无所禁忌,话里带刺,刺里带针,吵吵闹闹的事情,就会很多。

   所以,回到家,如果今天在单位很开心、很顺利,就尽量包容一下孩子,安安静静地看孩子闹腾——那是他在倾倒情绪,和你小时候一样一样的;如果相反,工作不顺心,就去自己的房间,静一静、哭一哭,都不是不可以。

   孩子如果这时候非要找你,就和他坦白:“妈妈(爸爸)心情不好,很沮丧,很郁闷,过一会儿再和你玩,好吗?”

   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家成为一个更加安全、可以宣泄而且宣泄之后心情放松的港湾,这样的环境之下,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如果陪伴的时间很少,工作确实忙,一定要记住家里还有个孩子,你可以换一种方式陪伴,打个电话,给孩子发个微信,手艺好的自己制作个小礼物,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是了解。很多孩子之所以缺乏安全感,是对父母的离开,感到了很强的不确定性:他不知道父母在哪里,不知道父母在干什么。

   在他的理解中,父母离开,意味着“父母消失”,而非“父母换了一个地方,在干别的”。

   只要有条件,可以利用周末,带着孩子一起去工作单位看看,让孩子知道,父母离开后,到了什么地方、在干什么。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也会让他知道父母挣钱不易。

   第三是体验。农民工有一个非常好的条件,可以让孩子体验一下自己的工作。

  当然,去工地是不安全的,但农民工多数自带工具,完全可以在家里让孩子体验一番。

   如果是木工,可以一起制作小家具;如果是泥瓦匠,可以带孩子一起刷刷墙。这种体验,比花钱的夏令营,效果还要好。

   孩子只有明白了“钱和劳动”的关系,对物质才会珍惜,精神才会富足。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人生是一场修行》《乔布斯告诉中国》《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3本。

  壹点号高了高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