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夜间经济”不是“夜排档” 委员建议:融入文化元素 提升消费能级

“夜间经济”不是“夜排档” 委员建议:融入文化元素 提升消费能级
2021年01月24日 19:52 新浪网 作者 北青网

  原标题:“夜间经济”不是“夜排档” 委员建议:融入文化元素 提升消费能级

  东方网记者张力韵1月24日报道:“夜间经济”的繁荣程度是一座城市经济开放度、活跃度的重要标志。如何进一步发展上海“夜间经济”,提升消费能级?政协委员张錡提出,应对标国际性大都市,强调城市的“整体消费能级”,融入文化生活板块,全面释放高价值业态潜力。

  针对目前上海“夜间经济”的现状,张錡委员指出,目前不同区块的“夜经济”品牌特色不够突出,存在内容同质化现象。除了剧场、电影院以外,目前本市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夜间开放较少,夜间经济的文化生态不完整。此外,“夜间经济”也尚未能针对活跃的消费人群、不同消费需求进行区分定位,未能完全适应消费结构分化的趋势。

  近年来,纽约、伦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均注重深挖并创新服务消费、文化娱乐消费供给,为世界性“夜间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经验。著名国际性大都市在“夜间经济”发展中具备以下特征:夜间消费内容多样化,注重深挖并创新服务消费、文化娱乐消费供给;发展规划更加系统化,在发展“夜间经济”时善于通过规划引领、错位竞争来保证“夜间经济”持续良性发展等。

  依据《2020上海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年轻群体正在成为上海“夜间经济”的核心消费用户。在夜间人均消费水平较高的上海市,80、90后成消费主力,20-30岁用户对夜间消费金额的贡献度达46%,90后支付意愿更强,客单价更高。

  张錡认为,文化生活元素的加入是“夜间经济”提升的关键。“相对于夜排挡等模式,融入文化元素能够更好地促进‘夜间经济’的发展和提升。比如,静安区的安义夜巷融入了文化生活元素,使其成为具有吸引力且非常成功的‘夜间经济’典型。”

  张錡建议,上海在发展“夜间经济”的过程中,应做好顶层规划,实现各区块业态差异化经营;合理规划文化演出场所配套设施,导入文化周边业态;加大优质供给,有针对性地激活夜间消费潜能。具体措施包括,努力实现各个区块的“夜间经济”的差异化经营,打造各自特色,同时定期变换主题,增强“夜间经济”的生命力;完善周边业态,增加文化艺术领域服务业实体店等。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上海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