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让冷门绝学“火”起来】它曾是四川“流行歌”,如今列为国家级非遗,这种四川调子你听过没?

【让冷门绝学“火”起来】它曾是四川“流行歌”,如今列为国家级非遗,这种四川调子你听过没?
2021年04月01日 15:32 新浪网 作者 北青网

  原标题:【让冷门绝学“火”起来】它曾是四川“流行歌”,如今列为国家级非遗,这种四川调子你听过没?

  “四川清音”去法国演出

曾恋演出剧照

  改良后的“四川清音”舞美效果更加大气典雅

  老茶馆中的“四川清音”

  四川新闻网成都4月1日讯(记者 王滟雨 摄影报道)青砖红瓦的老房,排排摆放的斑驳竹椅,白瓷盖碗间茶香馥郁……位于成都市大慈寺社区的曲艺研究基地依然保持着成都老茶馆的模样,在繁华的太古里的侧面,它以另一种热闹传承着一种古老的调子——“四川清音”。

  先是“碦碦”两声干脆利落的击鼓声,随后,月琴、琵琶弦起音落,如玉珠滚盘,明亮的调子飘扬而起……在没有在外演出的日子,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的“四川清音”青年演员曾恋和她的同事便会轮流来到这里,为那些依然坚守的“老曲迷”们演唱。

  作为别具四川风情,并以四川方言演唱的曲艺艺术,“四川清音”其实已有了百年历史,只是在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下,它的声音已显微弱。观众老去,演员队伍缩减,曾经的主要演出场地老茶馆等数量萎缩,都是令“四川清音”爱好者们揪心的现实。为了保护与传承这门珍贵的曲艺艺术,曾恋和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的艺术家们做着新的努力……

  穿越百年的“四川清音”

  你听说过吗?

  属于四川的符号很多,川剧、火锅、熊猫等符号更是早已深入人心。然而,作为四川重要的曲艺艺术,“四川清音”虽已有百年历史,却鲜少被人提及,年轻一代中听过这种调子的更是寥寥。谁能想到20世纪30,40年代时,“四川清音”也曾在四川遍地开花,留下“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盛景?那时,不光大街小巷里几乎人人都能唱上几段,“四川清音”演出更是成都老茶馆招揽顾客的“法宝”。

  “四川清音”是什么?2003年刚考入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时,曾恋也曾有同样的困惑。此前,她主修的是民歌,对于“四川清音”所知甚少。现有的资料上写着,“四川清音”是由一些扬州等地传来的小调与四川当地民歌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地方传统曲艺,表演时,演唱者右手击竹鼓,左手打板,以四川方言站唱,曲调婉转多变,富有节奏感,伴着月琴、琵琶,曲调间唱的是巴山风光与历史人情,流传至今的8个大调、100多支小调、200多支唱段也是四川重要的文化载体,《昭君出塞》、《江姐上华蓥》、《布谷鸟儿咕咕叫》、《川菜博士》等新旧曲目都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但这就是“四川清音”的全部吗?唱了18年以后,曾恋认为,要回答这个疑问也只有“坐下来细细地听一场,才能真的明白什么叫做四川清音。”她说,这也是自己的切身体会。“刚来到单位学习四川清音时,因为对这个曲种的不了解,我一度很迷茫,直到有一次,团里公认嗓音与唱功都是第一的四川清音国家级传承人肖顺瑜老师亲自来给我们演唱示范,当那清亮婉转的嗓音一响起,便立刻抓住了我的心。”她说,“肖老师的演唱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四川清音的魅力所在,而她对四川清音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更让我感受到她对清音深深的热爱。”

  这份热爱透过旋律打动了曾恋,从那以后,她坚定了自己学习四川清音的决心,也扛起传承“四川清音”的责任,探寻着“四川清音”新的可能。

  “复原”成都老茶馆

  找回“四川清音”最初的舞台

  “‘四川清音’需要找回自己的舞台。“曾恋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四川清音”的传统演出场地数量日益萎缩,舞台缺失,又受到新兴的流行文化等冲击,生存空间日益压缩,许多清音艺人迫于生计不得不选择转行,“四川清音”一度出现断层。”

  曾恋告诉记者,为了能够将这一曲艺传承下去,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在成都市大慈寺社区办了一个曲艺研究基地,只要有空余时间,她就会和曲艺院其他的清音演员们每周轮流去到这里演出,“这里是我们相对固定的一个阵地,也保持着‘四川清音’曾经在老茶馆演出时的样子。”有四川清音演出时,这里依然会像早年一样,在门口挂出水牌,写出今天的表演曲目及演员,感兴趣的观众点上一杯盖碗茶,便可听上一场地道的“四川清音”演出。

  走进这里,也犹如走入一段老成都的时光剪影,茶香馥郁,竹鼓清脆,铿锵错落的琵琶月琴,明朗婉转的唱腔……无不复原着另一种时空。而这个固定的表演场地,也很快成为了四川清音曲迷的聚集地。“四川清音不是没有观众,痴迷它的人不少,”曾恋笑了笑,“许多来听曲子的老人比我们演员都还要懂,你哪里没唱好一下给捉出来,有时候还会偷偷给你递词,不少人听说这里有四川清音演出,大老远地也跑过来听。”

  可一个显著问题是,这些观众大多年事已高。当从台上望向这些白发苍苍的老者时,曾恋也时常感慨,但她并不认为这就代表着“四川清音”已经“过时”。“四川清音主要依靠口口相传,在这样一种方式之下,它能够传承数百年,这足以说明它本身的生命力,”曾恋说,“我们缺少的是让‘四川清音’走进更多观众的渠道。”

  搭乘文化保护东风

  “四川清音”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好在,不止只有“四川清音”的演职人员们在为其传承所努力。2008年,“四川清音”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四川清音”走进俄罗斯克林姆林宫,作为中国传统曲艺的代表之一,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四川不少也纷纷建立起了相关的组织以保护传承这一属于四川的曲艺瑰宝。

  乘着这股东风,曾恋和曲艺团的清音演员们几乎连轴转地在外演出,他们把舞台带去茶楼,学校,还曾将舞台搬上4500米海拔的藏区高原为驻扎边防的战士慰问表演,更曾跨越数千公里去向了法国卢森堡。

  让曾恋意想不到的是,在法国演出后,法国观众对四川清音的评价很高,“即便他们听不明白唱词,但也能从曲调中受到情绪的感染,这也是音乐跨越国际的力量。”曾恋说。

  更让曾恋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年底,她曾去往宜宾一所中学演出。演出结束后,一个高二的女孩跑到后台来找她。“四川清音真的太好听了!”女孩拥抱了一下曾恋,她说,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到“四川清音”。这段小小的插曲让曾恋很受鼓舞,她感到,对于听惯了流行乐的年轻人而言,要接受“四川清音”其实也没有那么困难。

  2021年春节期间,“四川清音”还登上了一场面向全球的曲艺春晚。在现场演出遭受疫情影响的背景之下,“四川清音”用这样一种方式,将自己唱去了更广阔的天地。

  跨界融合

  “四川清音”突围

  找回舞台只是一个开始。“四川清音这样的传统曲艺创新发展并不容易,并不是把现在流行的风格直接拿过来就行了,”曾恋说,“有人也曾建议我们多迎合现在观众的口味,但观众的口味时刻都在变化,你追着口味去改变,很可能最后把自己改得面目全非,我想,我们在的传承之中,更需要去保护‘四川清音’的根基。”

  为增强‘四川清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今,一些“四川清音”曲目的伴奏器乐搭配更加丰富,甚至还能在传统的月琴、琵琶之外见到大提琴等西方乐器的身影。同时,“四川清音”还探索着与其他曲艺艺术的跨界碰撞。

  “莫道牡丹爱富贵,栽遍乡村亦寻常,不老江南亘古月,月照姑苏诗千行,明月从不负流水,万丈清辉逐水巷……”2018年,四川省曲艺艺术家们与苏州弹词表演艺术家们共同创作了一首《彭州牡丹苏州月》,典雅的词曲间仿佛能望见一轮苏州白月高悬沉沉夜色,清冷银辉勾勒着彭州牡丹娇艳的花蕊……巧妙地将“四川清音”的欢快与苏州弹词的婉转两相碰撞融合,绽放出别样雅致古典的火花,表演在业界反响热烈,而曾恋正是这首曲子中“四川清音”的表演者。

  “想不到‘四川清音’和‘苏州弹词’的跨界可以这么好听。”曾恋说,“四川清音”的传承,离不开新曲子的创作,“‘四川清音’本是为时而歌,我们现有的曲目虽然丰富,但更需要一些贴合当代生活历史的新曲子,写一写我们现在的生活,才能有更好的传唱度。”

  然而和大多数传统技艺传承之路一样,人才的困境依然是横亘在“四川清音”发展之路上的一道尴尬的栅栏。曾恋介绍,在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目前四川清音的专职演员不到10名,而能够进行“四川清音”曲调创作的新鲜血脉则更加紧缺。“创作四川清音需要很深厚的积淀和对四川清音的理解,现在能创作的还主要是一些老老师,”曾恋说,“我想现在最主要的还是让‘四川清音’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当中,有更多演出需求以后,‘四川清音’的演员队伍才能扩大。”

  如今,“四川清音”已从曾经的茶馆楼肆走向国际大舞台,但曾恋更希望它能在未来再次返回到民间的茶馆中,返回到‘四川清音’最开始演出的场景里面。“听‘四川清音’的最好方式,就是一边喝茶,一边品味,这是一件很有韵味的事。”曾恋说,“我希望它能重新返回到大家的生活当中,也希望我们每一位“四川清音”执艺者能够树立自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四川清音”的生命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茶馆曲艺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