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致敬海南这些城市美容师!

致敬海南这些城市美容师!
2022年10月26日 09:22 新浪网 作者 北青网

  致敬城市美容师

  编者按

  他们每日披着星辰出发,用勤劳唤醒城市的黎明;他们被誉为“城市美容师”,用双手带走脏乱、用汗水扮靓城市“颜值”;他们顶烈日、冒风雨,坚守岗位,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环卫工人。10月26日是海南省第二十届环卫工人节,海南日报特推出策划报道,走近环卫工人、垃圾分类志愿者,聆听他们的劳动故事,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环卫事业,高质量推进我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助力我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琼海龙马环卫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环卫工人胡承标:“马路就是我终身的战场”

  ■ 海南日报记者 陈子仪 通讯员 林子睿

  今年55岁的胡承标,是琼海上千名环卫工人中的一员。胡承标2007年参加工作,一直以来负责琼海市大路镇墟近4万平方米的卫生清洁工作。

  大路镇是一座农耕小镇,人口居住相对集中,垃圾产量较大。

  为加大力度整治,琼海市龙马环卫环境工程有限公司选派胡承标等员工一同拉开了这场环保“接力赛”。一开始,胡承标并没有一味地埋头苦干,而是深入村镇,走走停停又看看,大家以为他在转悠,其实他在观察:哪个地方是死角,哪个地方是盲区,哪个地方易清洁,应该怎样集中清理提高效率?

  胡承标开拓思路,带领同事逐一“攻破”清洁难点。很快,大路镇的垃圾回收效率显著提升,环境卫生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升镇容镇貌,胡承标带领同事们对辖区内垃圾、污水、杂物等进行深度清理,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今年以来,大路镇镇墟日清理垃圾3.5吨,累计清理1200余吨,农村垃圾处理率达93.5%。

  在同事和领导眼里,胡承标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是他们学习的榜样。但胡承标总是谦虚地说:“我是环卫工人,马路就是我终身的战场。”

  (本报嘉积10月25日电)

  万宁环卫园林局清洁站站长王儒强:“精致环卫”绣出城市画卷

  ■ 海南日报报记者 陈子仪

  凌晨5时的万宁,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而万宁市环卫园林局清洁站的环卫工人已经走上街头开始工作。带领这支队伍的,是万宁市环卫园林局清洁站站长王儒强。

  在环卫工人的印象中,王儒强是个在办公室里“坐不住”的人,他总会拿上纸笔,来到垃圾站、街头了解情况,探索改进环卫效率。

  起初,万宁城市绿化带保洁和路面清扫工作步调不协调,王儒强大胆创新,对工作区域进行细致划分,将绿化带保洁和路面清扫保洁合二为一,统一交由环卫工人负责。改革后,绿化带与路面保洁质量均有较大提高,实现了综合保洁一体化。

  细致工作不止于此。王儒强通过走访、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大胆取消主干道垃圾池桶,在各居住小区合理配备高标准、高质量的垃圾收集桶及大型垃圾压缩车,直接挂桶、倾倒、压缩、转运至垃圾场,为垃圾暴露难题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

  “精致环卫”无止境。王儒强表示,他将带领环卫工人扛起城市美容师的担当,将平凡的卫生保洁工作推向精细的极致,用新时代环卫力量绣出万宁靓丽城市新画卷。

  (本报万城10月25日电)

  文昌环境卫生管理局驻场组组长符柳:不惧脏累为城市“梳妆”

  ■ 海南日报记者 刘梦晓 通讯员 冯静雯

  在平凡的环卫工作岗位上,他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奋斗了13个春秋,用辛勤的汗水“洗刷”城市的“污迹”,为城市“梳妆”,他是文昌市环境卫生管理局驻场组组长符柳。

  符柳在工作中。海南日报记者 刘梦晓 摄

  10月24日临近中午,符柳还在文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项目的中央控制室里,与几名同事一丝不苟地关注着大屏幕,查看全厂设备的各个监控画面。紧接着,他又来到另一边的垃圾吊控制室查看生活垃圾处理的进度。

  这个房间的落地玻璃外面是能够储放几万吨垃圾的垃圾仓,一只巨大的机械手,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将刚进仓的垃圾,抓起转移到角落。符柳说,他每天都要在发电厂各运行车间、调度室、周转场、飞灰填埋场等场所中奔走忙碌,终日与垃圾“打交道”。

  2019年11月,符柳被派驻到文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担任驻场组长,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各镇生活垃圾处理等工作。对待工作,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三更半夜,符柳总是随叫随到。他会时常到气味难闻的渗滤液池查看水位水质情况,会沿着厂区外延的排水管道检查水体排放情况,防止周边环境受到污染。

  “不管风吹雨淋,他都坚持带领我们坚守在岗位一线,把各项工作做好。”文昌市环境卫生管理局驻场组驻厂监管员邢文说。

  (本报文城10月25日电)

  洋浦环卫公司三都生活垃圾转运站维修电工李明伟:环卫战线上的“能工巧匠”

  ■ 海南日报记者 林书喜

  “无论哪个设备发生故障,都会影响垃圾处理,必须及时排除。”10月24日下午,儋州市洋浦环卫有限公司三都生活垃圾转运站的维修电工李明伟正带着同事唐天林对站里的设备仔细巡检。

  入职5年多来,他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巡查站里的所有运行设备。该转运站卸料大厅使用的运行设备都是新购置的新型先进设备,技术含量较高,这对维护电工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尽快掌握各种机器设备的性能和技术,李明伟常加班加点,查阅技术说明书,不懂的地方,就向同事请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钻研,他就对站里所有设备的操作步骤等了然于胸。

  李明伟记得,2019年的一天,巡检时听到正在运行中的设备声音异常后,他判断是压缩机出现了故障。经过进一步排查发现,1号压缩机推头仓内的一个信号丢失,导致电机发热。他立即给设备断电,穿上雨衣雨鞋,爬进五六米深的推头仓里,仓里的淤泥和垃圾水发出的恶臭令人作呕。他全然不顾,泡在垃圾水里坚持把故障排除后才爬出来。

  “环卫工作真正体现了‘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的无私奉献精神,因此,选择在垃圾转运站工作,我不后悔。”李明伟说。

  (本报洋浦10月25日电)

  三沙环保中心工作人员谢曾存:用汗水守护岛礁清洁

  ■ 海南日报记者 刘操

  10月25日清晨,第一丝曙光刚从海平面露出,三沙市环保中心的垃圾清运车已整装待发,驾驶员谢曾存擦洗车灯、调试检查车辆,做好最后的准备工作。7时30分,谢曾存驾驶垃圾清运车准时出发,穿梭在三沙市的大街小巷,收集垃圾。

  谢曾存驾驶垃圾清运车。受访者供图

  谢曾存是三沙市环保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永兴岛上已经工作了8年多,每年驻岛时间超过300天。“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收集转运垃圾,将三沙市的各条道路维护得整洁卫生。”谢曾存说。

  从2014年来到三沙环保中心工作开始,谢曾存经常身兼数职,负责清扫街道、城市绿化、分类垃圾等工作。三沙气候高温、高湿、高盐,长期的暴晒令他的脸庞黑中透红。

  三沙环保中心有20多辆不同类型的车辆,谢曾存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掌握了铲车、挖机、叉车、抽污车等驾驶操作技能。“希望自己成为环保中心的多面手,哪一个岗位缺了人自己都可以顶得上。”

  同时,作为垃圾清运车司机,谢曾存每天上下午各一次负责将永兴岛22个分类收集屋(亭)的垃圾收集到垃圾清运车上,再运至垃圾转运站。

  谢曾存说,能给岛礁居民带来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他感到很欣慰。

  (本报永兴岛10月25日电)

  三亚天涯区环卫所车队副队长冯永清:绝不让环卫车辆“带病”上路

  ■ 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楠

  “绝不让环卫车辆‘带病’上路。”32年来,三亚市天涯区环卫所车队副队长冯永清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修理了近万辆环卫车。

  “工作都由车辆定,不分时间、地点,有时三更半夜接到求助电话,他二话不说就往现场赶。”在同事符艳琳看来,冯永清是名副其实的“劳模”。

  而让同事们更为佩服的,是冯永清过硬的专业能力。他不仅把无人会维修的多路阀控制液压系统维修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大大降低成本,还会改装系统优化料斗运行方式,促使厂家将该技术运用到后续新车生产中。

  此前,环卫所里一批车辆经常断电,导致垃圾桶提升不到位,无法卸装垃圾。冯永清发现,是车辆液压和线路出现故障。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当即咨询车辆厂商,得知维修车辆需一个多月时间,一辆车就需要花费5000多元。

  “太贵了!”冯永清说,维修要用最低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效果。为了节省时间和成本,他亲自上阵,挤出时间搞研究。经过16次的失败,他终于成功,而花费仅不足100元。

  冯永清说,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会积极带动环卫车队职工们提高维修技术和效率,为三亚环卫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本报三亚10月25日电)

  海口白沙门环保教育站站长蒋付军:垃圾分类玩出新花样

  ■ 海南日报记者 余小艳

  “旧衣改做环保袋,不再使用塑料袋。”10月24日上午,在海口市白沙门环保教育站,站长蒋付军随手拿起志愿者刚缝制好的环保布袋,说着顺口溜,向前来参观的市民科普环保知识。在他身后,几名老年志愿者正坐在缝纫机前,将回收来的旧衣服赶制成环保袋,实现二次利用。

  蒋付军向前来参观的市民科普环保知识。海南日报记者 余小艳 摄

  2017年9月,海口美兰区环卫局出资建设白沙门环保教育站,决心投身环保事业的蒋付军被任命为站长。他把该站分为垃圾分类区、宣传教育区和活动体验区。为了使环保教育站规范化、科普化,他前往全国各地学习优秀环保经验,自己动手研制环保用品,再手把手指导志愿者学习实践。在他手里,旁人眼里的“垃圾”重获新生,塑料瓶被做成环保墙,旧衣物被改制成环保袋,厨余垃圾被制成环保酵素……

  为了让垃圾分类变得更通俗易懂,参观者能记得住,蒋付军总结出“环保十指口诀”——“瓶(塑胶瓶)、瓶(玻璃瓶)、罐(铝罐)、罐(铁罐)、纸(纸类、纸容器)、电(电池等有害回收物)、1(衣物)、3(3C产品)、5(五金制品)、7(其他)”。平时,他常带领志愿者团队,挨家挨户发放环保袋、垃圾分类引导图,引导市民游客学习垃圾分类,科普环保知识,身体力行传递绿色环保理念。

  (本报海口10月25日讯)

  海口绿星垃圾分类服务中心负责人林大委:当好垃圾分类宣传员

  ■ 海南日报记者 孙慧

  10月25日上午,在海口绿星垃圾分类服务中心负责人林大委的办公桌上,放置着红、绿、蓝、黑等4种颜色的垃圾分类模型桶,办公桌后面的书柜上,挂着印有禁塑标识的环保布袋。这些小细节,都在折射出他是一名践行垃圾分类的环保志愿者。

  林大委在开展宣讲培训。受访者供图

  “我刚刚接到海口市妇女联合会的电话,邀请我10月27日去举办一场垃圾分类培训宣讲活动。”接完电话的林大委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他上周去了三沙市,协助当地相关部门开展垃圾分类专题培训,这周又接到了其他单位举办垃圾分类培训宣讲活动的邀请。

  2017年以来,林大委带领他的公益团队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垃圾分类和环保禁塑专题培训。截至目前已举办垃圾分类培训活动达500余场,组织我省垃圾分类公益讲师团参加各类培训达500余人次,助推我省垃圾分类工作。

  “开展垃圾分类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蔚蓝的天空、肥沃的土地和干净的水源,是一个需要持续推进、由量变到质变的工作。海南的垃圾分类工作仍处在起步发展阶段,还需要大家一起推动,一起努力。”林大委说。(本报海口10月25日讯)

  海口京玉环境服务有限公司经理陈柏钧:助力乡村有“颜”又有“值”

  ■ 海南日报记者 余小艳

  3年、14万公里,这是海口京玉环境服务有限公司经理陈柏钧在海口市琼山区的驾驶里程。3年来,他几乎每天往返于琼山区各乡镇、村庄,忙于督促、整治环境卫生工作。

  2019年9月,海口京玉环境服务有限公司接管琼山区“环卫一体化”服务,致力于改善乡镇“脏乱差”面貌。陈柏钧带领团队,深入乡镇,通过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道路冲刷、道路清洗组合作业,对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进行全面清洁作业。

  “通过调研发现,乡镇农林废弃物多,运输处理成本高,适合就地资源化利用。”陈柏钧说,在进行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他成立工作室,带领团队积极探索琼山区乡镇垃圾分类,建立以垃圾分类、环卫保洁“两网融合”的作业工艺及“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及处理”的分类模式,并在琼山区红旗镇建设起1吨级农林废弃物堆肥点和10吨级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

  记者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看到,秸秆、枯枝烂叶等农林废弃物被粉碎堆肥后,再加入自主研发的菌种,覆膜发酵,经过腐熟、细分后,最终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种植瓜果蔬菜、养殖蚯蚓等,有效减少秸秆焚烧等环境问题,实现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达到资源节约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

  陈柏钧表示,2021年,琼山区乡镇垃圾减量率为38%,既降低了农村垃圾往返转运站、焚烧发电厂的运输成本,又减轻海口市焚烧发电厂后端处理的压力,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本报海口10月25日讯)

  澄迈玉禾田环境服务有限公司环卫班长王君荣:坚守环卫岗位三十载

  ■ 海南日报记者 高懿

  10月24日凌晨5时,澄迈玉禾田环境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禾田公司)环卫班长王君荣和同事已经来到澄迈金江镇江南社区包点街道开始一天的工作。

  昏黄的路灯下,王君荣与同事将垃圾桶内的垃圾倒进保洁车后,先将路灯周围的垃圾大致清扫干净。待到天色渐明,她们就趁晨光,交替使用不同的扫帚进行细致清扫。“主要是生活垃圾和树叶,虽然量不大,但是每个地方都要很仔细地去扫。”王君荣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路面清扫干净后,还要用清洗液清洁垃圾桶内外的污渍。

  这样的日子,王君荣一过就是30年。作为环卫班长,王君荣为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清扫、保洁、巡查、洗清果皮箱和垃圾屋等工作从未间断,常常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痛。天气炎热时,她就坐在路边擦擦汗,喘口气。

  “你一个打工的,这么卖力干什么?”“就凭你的劳动强度,到哪儿不比在环卫行业挣得多?”这是30年来王君荣常能听到的话,但她总是淡淡一笑,然后又收拾好清扫工具继续工作。

  “自从加入环卫队伍,我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这么多年来,早已和环卫事业结下了深厚情谊,再也离不开这个行业了。”王君荣告诉记者。

  (本报金江10月25日电)

  保亭园林环卫服务中心环境卫生服务站清扫保洁班班长陈思:做好工作的关键是用心

  ■ 海南日报记者 王迎春

  10月24日上午10时许,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城镇七仙大道,刚下了一场大雨,湿漉漉的地面给清扫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该县园林环卫服务中心环境卫生服务站清扫保洁班班长陈思卖力地挥动手里的扫帚,将残枝落叶归拢到一起。不一会儿,汗滴顺着下颌流下来,将她的环卫工装衣领浸湿。

  陈思在工作中。海南日报记者 王迎春 摄

  “干环卫这份工作,眼睛要看得远,手脚要做得快。”陈思坚守环卫岗位的17年里,扫出了一条条百姓满意、城区亮丽的街道。

  今年,陈思和组员共同负责七仙大道从廊桥到迎宾桥的路段。这是县城的主干道,沿街的行道树茂盛,工作量也比较大,保持洁净十分重要。除了清扫落叶、杂草、垃圾等,陈思还会进行沿街巡逻,不放过任何一个卫生死角,在她看来,用心是做好环卫工作的关键。

  多年来,她多次获得环卫站月考核评比“优秀个人”称号。

  (本报保城10月25日电)

  海口龙马环卫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片区副经理陈小丽:不放过一个卫生死角

  ■ 海南日报记者 计思佳

  10月25日清晨5时许,天还未亮,柔和的路灯笼罩着静谧的街道,陈小丽已骑着电动车出门。身为海口龙马环卫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片区副经理,她每天要不间断巡查负责管辖区域的路面保洁情况。作为一名“老环卫工”,这样早出晚归、风雨无阻的工作节奏,她已坚持了19年。

  来到日常负责的滨海新村片区,陈小丽掏出一副长杆夹和一个垃圾袋,一边骑车一边查看路面保洁情况。沿路看到街面上的垃圾,她便麻利夹起放入袋中。除了路面卫生,果皮箱是否擦洗干净、公厕清洁是否达标、垃圾有没有及时清运……这也都是陈小丽要巡查的内容。凭着特有的细腻、耐心和韧劲,陈小丽不放过一个卫生死角,一旦发现问题立马提醒工友进行整改。

  超强台风“威马逊”后城市面貌恢复、“双创”椰城环境卫生大提升、疫情期间为封控小区居民上门清运垃圾……在海口环卫岗位工作的19年中,每次碰到急难险重的任务,陈小丽也都冲锋在前。

  (本报海口10月25日讯)

  乐东龙马环卫公司资产管理部部长何海江:争做垃圾分类“带头人”

  ■ 海南日报记者 周月光

  “垃圾分类是给城市减负,迟早都要做,晚做不如早做。”日前,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居民何海江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从2020年开始他就主动在家里进行垃圾分类。

  何海江现场指导专车清运分类垃圾。海南日报记者 周月光 摄

  何海江是乐东龙马环卫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资产管理部部长,工作职责是管理公司的资产设备。垃圾分类是一项专业的工作,一开始,他像大部分人一样,并不了解垃圾分类。为了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何海江在业余时间多次前往海口、广州等地参加专业培训。2022年,他参加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培训中心举办的专业考试,并取得“高级垃圾分类项目经理资质证书”。

  热衷垃圾分类,何海江见人就普及垃圾分类的意义和知识。刚开始,有不少人说风凉话,但时间久了,越来越多的人为他的真诚感动,慢慢改变之前乱投放垃圾的习惯,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

  两年多来,何海江受邀走进机关、学校,深入乡村、商超,义务开办垃圾分类讲座10多场,覆盖群众近千人。他说,随着“绿色、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宣传推广,相信垃圾分类逐渐会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本报抱由10月25日电)

  临高首家垃圾分类宣教体验馆设计者周晓珍:寓教于乐倡环保

  ■ 海南日报记者 李豌

  卡通图案设计的垃圾处理流程模型、垃圾分类版本的飞行棋游戏、垃圾分类四分法大转盘……10月22日下午,在临高县首家垃圾分类宣教体验馆,直观的垃圾分类知识、有趣的游戏互动,引起了海南日报记者的注意。

  周晓珍正在与孩子们互动。海南日报记者 李豌 摄

  “下面问题难度升级!X光片属于什么垃圾?”在垃圾分类知识大比拼墙面前,体验馆设计者、临高东飞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垃圾分类负责人周晓珍正从墙面上拿下一张垃圾示意卡片,和来体验馆的孩子们玩知识问答游戏。

  据了解,体验馆每周五、周六对外开放,周晓珍会早早等候在这里,以宣讲、一同玩游戏等方式,和前来体验的学生、市民分享垃圾分类知识。“前期工作中我发现大家对于垃圾分类知识掌握程度不高,而且学习渠道比较有限,所以我们想做一个乐园式的宣教屋,让大家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周晓珍说。

  为了让垃圾分类更有效地深入群众,周晓珍每周一至周四经常带队到小区、学校、乡镇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活动。截至目前,周晓珍策划47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培训”进单位、进校园、进企业活动59场,参与分类宣传入户60余次。

  (本报临城10月25日电)

  (海南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