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南渡长江的西晋政权,面对赤壁之鉴,他们如何应对?

南渡长江的西晋政权,面对赤壁之鉴,他们如何应对?
2021年01月12日 11:29 新浪网 作者 蓝夜小语

  诸葛亮借东风,周公瑾将吴军火烧曹营,一场赤壁大战将曹孟德统一全国的野望化为泡影,也初步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赤壁之战的胜利,标志着长江以南之地首次有了自立门户且抗击北方的胆量与资本,第一个本土的孙吴政权凭借长江天险割据南方的形势已经十分明了。

  反观北方,由于赤壁之战带来的战争阴影长期笼罩在他们心头,以至于让北方政权内部许多人对是否可以重新拿下江南产生疑虑。长此以往,如果北方不能短时间内平定江南,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变很可能常态化。在这个历史当口,代替曹魏的西晋政权担起了这一历史责任,面对赤壁之鉴,他们如何应对?

  

01 充足的准备与否

  赤壁之战发生在曹操北征乌桓之后的第二年,可以说曹操率领的北方精锐部队虽然身经百战,却是跨越了长城到长江两千余里的疲惫之师。

  在与孙刘联军对峙之前,曹操的实际占领区域其实仅限于北方的关东,雍凉巴蜀之地皆未收复,因此北方并不安稳。即使是曹操轻易得到的荆州,也没有在短时间内获得充分的资源整合(水师都督蔡瑁被误杀,荆州水军难以用命)。

  因此,赤壁之战前的曹操其实是意图以快打乱,以强吓弱,利用快速进兵与大军兵威对东吴进行战略恫吓与威胁,但是在实际战术层面着实没有真正有实际意义的准备。

  反观西晋政权,早在司马氏代魏之前,晋武帝的父亲司马昭就制定了“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再平吴国”的战略方针。

  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晋秦始五年(公元269年)开始,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对荆州地区的吴人开始德政心理战,用十年的时间达到了吴人“翕然悦服”,从而为后来迅速夺取荆州打好基础。

  另一个方面,晋朝从秦始八年(272)开始,就令益州刺史王濬在蜀地修造舟舰,整治水师,以备将来顺流而下直取吴地,这样打造出来的水军舰队远远不是曹孟德用几个月时间编排的垃圾水师所能比拟的。

  

图/羊祜

  02 高能战略

  从南北战争的战略角度看,长江确实在从三峡到长江口的区域内形成了难以逾越的天险防线。

  因此,在兵力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南军更加倾向于向淮河流域争取战略纵深来迟缓北军的兵锋,然后某一个固定的区域内对意图渡过长江的北方军队发挥水军优势,用一场大胜来击溃消灭敌人主力,这便是东吴军队历来对曹魏军队的制胜之道。

  以赤壁之战为例,曹操“舳舻千里”的水陆军云集于赤壁附近,与东吴南北对峙,并没有分兵向下游或者南岸进行战略迂回或者渗透。这份盲目的战争自信恰恰合了东吴人的意图,也保证了南军可以集中兵力在局部战术上来寻求克敌制胜之机。

  

图/赤壁之战示意图

  与曹操不同,在大战略上有着敏锐直觉的晋武帝司马炎,就在灭吴战争中果断采取了羊祜的建议:

  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平南将军胡奋)、豫州(豫州刺史王戎),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向秣陵(南京),鼓旆(旗帜)以疑之,多方以误之,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

  这一战略提出的恰恰是与赤壁之战截然相反的布局,放弃了盲目的战略自信,不追求在局部战场上一战功成,而选择在边境线上多方佯动,从而让依靠长江天险的吴军不知所以,疲于奔命。这种战略的严格落实,最终让西晋一雪曹魏赤壁前耻,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图/西晋灭吴之战

  03 传之后世

  西晋司马炎与羊祜的南下战略计划与实施,可以说奠定了后世以北统南战争的总体战略格局。这种多点开花,一点击破的战略思想对于长江南岸的政权十分致命,是一种全方位盘活地缘军事战略的开创之举。

  在此之后的南方政权,基本上都难以在与北方的对峙中占得强手,这一方面是地理环境的限制所在,一方面也是西晋灭吴之战的战略传承使然。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