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常有父母问,自己的孩子“总是想看动画片怎么办?”总想玩手机怎么办?

常有父母问,自己的孩子“总是想看动画片怎么办?”总想玩手机怎么办?
2021年01月15日 07:40 新浪网 作者 王人平

  常有父母问,自己的孩子“总是想看动画片怎么办?”“总想玩手机怎么办?”“总想吃零食怎么办?”诸如此类问题,我想说的是,想不想看动画片、玩手机、吃零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而是否给孩子条件、允不允许孩子做这些事是父母的事情。三、四十岁的父母如果都没有自己的原则,守不住自己的界限,却要怪三、四的孩子不自律,既不客观,也不公平。

  至于界限和规则怎么定,每个父母的价值观、教育理念、行为准则、对人性和亲子关系的理解都不同,没有统一的范式和标准,也没有绝对的对错。比如我对人性的理解是向善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孩子成长中每个阶段的身心需求是不同的,而此一阶段的充分满足,是下一阶段得以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对于孩子的需要,在能力之内我能满足都满足,而并不担心孩子轻易被满足就被惯坏。我认为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孩子物质上被满足,而在于父母在精神、情感、时间、思想上无法滋养和满足孩子。一个精神上独立、情感上丰盈、思想上自由,有内在安全感和生命力的孩子是惯不坏的。

  同时,我也认为关系先于教育、重于教育。能看见并及时积极地回应孩子的真实需求,是建立生命强有力的连接,构建孩子存在感、安全型、归属感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而真正的自律,一定是建立在自尊、自爱和自主基础之上的。实践的结果也让我看到,当孩子确信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能被父母看见、尊重和理解,确信自己随时有被爱、看动画片、玩手机和吃零食的把握时,反而不再迷恋于这一切,因为他内在是丰盈的、笃定的、自信的,他不需要通过这些事情来确认父母是不是爱自己,以及自己是不是值得爱。

  反之,如果你认为人性是向恶的,孩子都是充满奴性的,不严加管教和控制一定会学坏。那么,你严格限制,甚至完全禁止孩子看动画片、吃零食、玩手机等行为,也都是有你的道理的。核心的问题不在于规则和界限定在哪里,而在于你能否身心合一,也就是不纠结、不拧巴、不错位。给孩子营造一个怎样的环境,树立一个怎样的榜样,制定一个怎样的规则,责任在作为父母的我们,而不能把这个责任推给孩子,要孩子对我们的观念、原则和情绪负责。

  #人平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