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姑姑筵”的美食尝过吗?这好听的名字如何而来?

“姑姑筵”的美食尝过吗?这好听的名字如何而来?
2018年06月22日 17:18 四川农村日报作者:四川农村日报

  “姑姑筵”的美食尝过吗?这好听的名字如何而来?

  “姑姑筵”的美食尝过吗?这好听的名字如何而来?

  1

  岁月印记

  “姑姑筵”的美食尝过吗?这好听的名字如何而来?

  黄敬临的姑姑筵

  红狼

  可怜我六十年读书,还是当厨子;

  能做得廿二省味道,也要些工夫。

  “姑姑筵”的美食尝过吗?这好听的名字如何而来?

  这是成都南门外陕西街老成都公菜馆 (姑姑筵)堂前的一副对联,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厨子对自己的身世与心境所发出的感叹,有感伤、无奈,有自慰、自勉。正如联中所言“读书六十年”,此厨子非一般厨子,而是读书人出身。他就是姑姑筵的创始人兼掌勺人黄敬临。

  “姑姑筵”的美食尝过吗?这好听的名字如何而来?

  黄敬临

  黄敬临(1873-1941),又名黄循,出生于双流县华阳镇(现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名门世家。关于黄敬临其人,《双流县志》中有一份很短的小传:“(黄敬临)善烹调,常与徐氏门徒,同窗好友,诗酒酬酢。每遇珍馐美味,必探本溯源,亲自入厨,时日一久,遂成美食家,烹调手。”所谓“徐氏”,是指黄敬临的老师徐炯。徐炯也是华阳人,乃成都“五老七贤”之一。黄敬临少年时师从徐炯,后毕业于四川法政学堂。

  师出名门,黄敬临练得一身才艺,喜诗文,擅对联,工书法,更喜欢厨艺。后中秀才,出钱买了个员外郎身份,供职光禄寺三年。因受慈禧太后赏识,赏以四品顶戴,故有“御厨”之称。

  黄敬临曾先后担任过射洪、巫山两县知事。只因不愿做军阀的走狗,也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宦生涯,他便弃政从商。一度时间,他在省立成都女子师范学校任过烹饪课教师,很受学生欢迎。他曾被好友推荐,补任荥经县县长。没想到,一年后,他乌纱帽不保。

  之后,赋闲在华阳家里的黄敬临,与家人商议,打算重开饭店。妹妹觉得他不是块做生意的料,便开玩笑说他只能开“姑姑筵”。一听到“姑姑筵”,黄敬临脑壳灵光一现,拍手叫道:“对啦,就叫姑姑筵!”

  “姑姑筵”的美食尝过吗?这好听的名字如何而来?

  成都博物馆里的姑姑筵场景

  姑姑筵,原为四川孩童常爱玩的一种游戏,类似于“办家家酒”。黄敬临觉得“姑姑筵”这个名字,响亮而别致,虽俗且雅。其中包含了地域特色、民俗风情以及童真童趣。黄敬临说干就干,他立马带上徒弟一干人,从华阳赶到成都,在包家巷开办起首家老成都公菜馆 “姑姑筵”,并亲自坐镇厨房。他将宫廷风味与四川风味相结合,潜心研究川菜的烹饪技艺,开厨艺学术化之先河。

  抗战时期,黄敬临在重庆中营街开了一家 “姑姑筵”,后来迁到官邸林立的南岸开业。期间,国画大师徐悲鸿与他交好,最喜欢他做的菜,曾说:“将贵重原料制成美味不难,难在将平凡菜色做好。”

  黄敬临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将价格低廉的普通食材,烹调成色香形味俱全的佳肴。比如,软炸斑指为徐悲鸿的最爱,每到必尝。此菜的原料为猪大肠头一部分,价格便宜。

  “姑姑筵”的美食尝过吗?这好听的名字如何而来?

  徐悲鸿

  对于老友徐悲鸿的光顾,黄敬临便每每亲自下厨,做好此菜奉客。为了表示谢意,某次徐悲鸿则当场挥毫画了一幅画相赠,画的当然是马,黄敬临视为珍宝。

  1941年秋重庆频遭日机轰炸,“姑姑筵”菜馆被迫歇业。1942年秋,受日机轰炸惊吓,黄敬临卧病不治而亡,终年68岁。

  虽然黄敬临只是年少时在家,多数时间在成都和重庆两地,但他对家乡影响却是很大,至今都有不少老人还时常提及他。尤其提到 “姑姑筵”,提到现在传统的川菜馆,都以为其烹饪方法,大多传承的是黄敬临的技艺。

  寓厨于乐,黄敬临在烹饪方面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曾自撰的一副对联:

  学问不如人,才华不如人,只有煎菜熬汤,才能算我真本事;

  亲戚休笑我,朋友休笑我,安于捉刀弄铲,正是文人下梢头。

  如今,有几人知道姑姑筵,是黄敬临借小孩所玩的游戏之名,把一些司空见惯的普通食材,为大众烹饪出一道道美味佳肴?黄敬临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成就了享誉川渝两地的驰名川菜馆。

  (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会会员)

  2

  发现地理

  “姑姑筵”的美食尝过吗?这好听的名字如何而来?

  美术馆 一种可能生活

  朱晓剑

  成都的美术馆数量不少,可不,华阳也有了。

  朋友说,华阳街道向阳街87号有一座大浦当代艺术馆。该建筑建于20世纪90年代,吕克宁先生及其眷属在此居住了20余年。吕克宁系华阳籍知名数学家,美国杨伯翰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年,建筑师苏男初团队将其故居改造为当代艺术馆,全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是间定位于社区景观的美术馆。我也看过一些与此相似的美术馆。但当我看到“大浦”时,还是惊讶于此处居然有这样一个独特的艺术空间。随后,我就发现,“地方·再造”是美术馆的主题,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建筑与周边的社区关系,都呈现出一种美妙来,这恰如诗人眼里的“偶然的相遇,展现了社区的可能”。

  近年来,随着城市自然意识的觉醒,才生发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建设理念,社区则具体而微,其所唤起的是“社区记忆”,是可呼吸的人文景观。诚然,美术馆与社区的和谐,正是艺术赖以存在的价值。我在参观“大浦”时,看到的虽然还不是其全部内容,但从空间陈设、材料选用、建筑风格来看,初步呈现出与社区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不仅是可居住的世界,同时也是即视的景观,或者说它消除了都市社区的“功能组合”。

  “姑姑筵”的美食尝过吗?这好听的名字如何而来?

  宜居华阳 王开化摄

  华阳作为成都新风景线的一环,其所承载的社区记忆却颇为复杂,既有旧时的社区记忆,也要有新时代的需求。如今的都市规划强调“走路、观看、思考都是居住的方式”,那么,“大浦”所位于的向阳街分布着众多的食肆小馆,它们市井,然而其所带来的是人气,同时也有喧闹的一面,而艺术再造所完成的就是向阳街和其他城区的风貌。

  在“大浦”游逛,或许更容易感受到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看着那点滴的生活呈现,或可理解为社区人的乡愁寄托,如果我们认同城市也有乡愁的话。艺术并不只是生活景观,其所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元,这就如同看似相似的社区生活,也有着复杂的一面。“大浦”所进行的展览以当代艺术为要点,凸出的新视角,从华阳出发,关照多数人的命运。当我们感叹都市文化趋向单一时,也许在社区可尝试 “自然”——这不仅是一种居住理想,也是艺术自我生发的可能性。

  我理解,艺术生活在我们的日常里所占据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了。而美术馆的一种可能生活,就在于打破现有的界限,呈现出“跨界”的肌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可以借助于“大浦”思考我们的生活,而这所完成的即是“社区更新”,如此,“大浦”也就赋予了社区生活以全新的价值观。

  (作者系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

  3

  人物志

  “姑姑筵”的美食尝过吗?这好听的名字如何而来?

  杏林圣手曾懿

  杨力

  “姑姑筵”的美食尝过吗?这好听的名字如何而来?

  浣花溪公园

  大约1862年的秋天,一骑马车经由华阳县城出发,一路向西穿越繁华的成都城,最后停在了与唐代大诗人杜甫故居近在咫尺的浣花溪一带。从车上下来的是一对母女,母亲左锡嘉是当时有名的才女,时年仅十岁的女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女医曾懿。

  “姑姑筵”的美食尝过吗?这好听的名字如何而来?

  曾懿

  曾懿的父亲名叫曾咏,祖上三代就已定居四川华阳,清道光年间曾咏考中进士,娶左锡嘉后到江西吉安任官,50岁时因积劳成疾而亡。左锡嘉在夫君故亡后,就和女儿曾懿回到华阳县老家。工诗善绘的左锡嘉为了让女儿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专门把家搬到当时兴学盛名的浣花溪一带,曾懿自此发奋刻苦,耳濡目染,禀承母训,熟读经史,兼治诗词,工图画、针黹烹饪之术,天姿聪颖又学得真传。

  1870年前后,很多地方发生了瘟疫,《吴江县志》记载的“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并非危言,而成都、华阳瘟疫流行也时有发生。曾懿那时经常随母亲往返于华阳成都两地之间,亲眼目睹了身边很多百姓因医治不力而殒命,心中十分着急。

  忧国忧民而心怀抱负的曾懿回到家中就放下了稔熟的诗文,悄悄学起了仲景之术。左锡嘉发现女儿志向变化后最初不解,曾懿就说她要遍尝神农之草,研习歧黄之术,用医学知识解救民众。左锡嘉听后十分赏识。

  “姑姑筵”的美食尝过吗?这好听的名字如何而来?

  张仲景

  几年间,曾懿苦读了医圣张仲景的 《伤寒论》和各类医书典籍,却被一个问题一直困扰,就是为什么上千年的传统医术不能对瘟疫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十九世纪末的晚清西风东渐,但守旧者却对西学一味反对。曾懿却觉得应该广收博采,传统医学也必须在借鉴中求变出新。

  曾懿创新性的思维为她后来治病救人,攻治瘟疫找到了正确方向。那时,江浙一带已有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中医对外感病的治疗分为两大派,一是伤寒派,认为仲景论述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统称;另一派就是温病学派,认为还有一种寒邪之外的温热之邪,这种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后,治疗方法与伤寒是不一样的)大家出现,所著《温热论》《温病条辩》提出了“三焦辩证”的全新理论体系,让曾懿找到了治疗瘟疫的方向。

  曾懿开始遍访民间搜集各种验方,一天她听说一个士兵得噎病不能食,后在一个集市买了鸡汤解渴,这鸡汁又浓又鲜,食下即到了下焦,不像从前饮水进食,往往阻于上焦而不入。之后士兵常用鸡汤煮粥作为主要饮食,胃膈渐开,噎病也慢慢好了。曾懿用心记住,以后凡遇到这类噎膈症,她就用浓鸡汁,略加姜汁治之,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曾懿还在自己身上实践,她前后得过四次温病,都是自创良方而愈。民间所学加上不断创新,曾懿治疗瘟疫渐渐有了心得,她把悉心所学用于救治百姓,医术精妙又态度谦和,深得患者和百姓爱戴。

  “姑姑筵”的美食尝过吗?这好听的名字如何而来?

  医学篇

  曾懿把一生所学,著成《医学篇》二卷留世,另就教育子女、勤持家政、医学卫生、中馈烹饪等术,撰成《女学篇》《中馈录》各一卷,三书合刊为《古欢室医书三种》。

  曾懿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力,既通晓医理,又有行医救国思想的重要医家,被后人尊称为中国古代十大女名医之一,是四川的骄傲,也是华阳的骄傲。之外,曾懿的诗词工夫也很了得,一生留下的诗词不少,她晚年客居北京,对家乡的思念就留有数十首《浣月词》,如:

  “家乡好,家住浣花溪。锦树琪花春妩媚,月台风榭水涟漪。诗梦草堂西。”

  “家乡好,春满锦官城。南浦波长情渺渺,故园风景半销沈。有梦也难寻。”

  曾懿生于1852年,卒于1927年,终年75岁。

  (作者系四川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米强 廖慧

  校对:张立峰

  审核:官国雄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