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石头上种树,荒山里护林——林业“愚公”的绿色希望

石头上种树,荒山里护林——林业“愚公”的绿色希望
2021年04月22日 15:29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社新闻

  在河南省济源市大峪镇方山村的困难地造林基地,当下正值树苗茁壮成长的时节,48岁的李合营和工友侯小中在山坡上忙碌。挖坑,放置好半圆形的白色育林板,坑底覆地膜,填好客土,倒入保水剂,一个用于栽种树苗的鱼鳞坑就做好了。“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困难地山坡上种树,保水保墒。”李合营说。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这里山地、丘陵面积占88%,土薄石厚。植树造林,往往是“一年青,二年黄,三年见阎王”。从20世纪50年代起,济源三代林业人造林近60万亩,2000年前后,已基本完成宜林荒山造林任务。此后,济源林业的“愚公”们又向以风化砂页岩碎砾和石灰岩为主的20余万亩困难地造林发起挑战,依靠垒砌鱼鳞坑、回填客土、施加保水剂、栽植优质壮苗、上下覆盖薄膜的“五步造林法”,让一棵棵树苗从石头上长出来,荒山染绿,造林保存率达90%以上。作为“林二代”的李合营,从小受父亲熏陶,32年前加入了造林护林的队伍。如今,身为国有济源市南山林场资源管理科负责人的他,除了造林季参与造林外,其余时间仍然时常到林场,与护林员们一起巡山管护,守护老一辈人栽下的每一棵树。经过一代代林业人的不懈努力,济源市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10%提升到45%,水土治理率提高到85%以上。“树多了,济源的生态也一直在改善。”李合营说。目前,济源境内植物达1800余种、动物近700种,金钱豹、林麝等珍稀野生动物频频露面,黄腹鼬刷新地理分布最北界限。

这是济源市大峪镇方山村的困难地造林基地,山坡上白色的鱼鳞坑整齐排列,坑里的白皮松树苗伫立,遥望着山下清澈平缓的黄河小浪底水库(4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在济源市大峪镇方山村的困难地造林基地,李合营(右)和工友侯小中一起为栽好的白皮松浇水(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在济源市大峪镇方山村的困难地山坡上,李合营在垒砌鱼鳞坑间隙休息(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李合营(中)和同事侯小中、朱树胜在国有济源市南山林场邵原林区狼窝顶松树林中巡护,查看树木生长情况(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李合营在国有济源市南山林场邵原林区狼窝顶松树林中观察松树(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李合营(右)和同事侯小中(左)、朱树胜在国有济源市南山林场邵原林区狼窝顶松树林巡护间隙吃干粮(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李合营(右)和同事侯小中、朱树胜在国有济源市南山林场邵原林区狼窝顶瞭望台观察火情(4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李合营在国有济源市南山林场邵原林区狼窝顶松树林中巡护(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李合营在国有济源市南山林场邵原林区狼窝顶松树林巡护中修剪灌木(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李合营(前)和同事侯小中(后右)、朱树胜在国有济源市南山林场邵原林区狼窝顶松树林中巡护(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在济源市大峪镇方山村的困难地山坡上,李合营在用育林板做鱼鳞坑(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雅楠 摄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济源市林业济源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