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林海雪原里的蝶变

林海雪原里的蝶变
2021年01月17日 15:13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社新闻

  

  新华社哈尔滨1月17日电(记者王君宝、董宝森、孙彪)驱车在黑龙江省张广才岭的山路中行驶,车窗外,是白绿相间的林海雪原,重峦叠嶂,一眼望不到边。樊兆义的家就住在这山里。

  “我家这叫双峰林场,过去这里大多数人都以伐木为生。”指着家门外的高山,樊兆义说这里植被茂盛,树木似乎多到砍不完。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双峰林场每年积雪日可达180天,年平均降雪厚度2.6米。在樊兆义的记忆里,以前因为雪大,运送木头十分困难,“林业工人最烦的就是雪”。

  樊兆义在柜台前记账。新华社记者 王君宝 摄

  同样因为寒冷等气候原因,这里并不适合农业生产,但靠着山林,这里的人们也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稳定的日子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变化。由于经济形势改变以及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加强,木头失去了往日风光。

  “很多林场的工人去外面打工,我家房子卖500块钱都没人要。”樊兆义的邻居高秀丽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高秀丽的爱人也从林业工人转行干起了汽车维修。

  可望着眼前的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樊兆义觉得,不能就这么一走了之。“当时的领导鼓励大家搞旅游,很多人开始不敢尝试,我是第一批开民宿的林业工人。”回忆2002年,樊兆义记忆犹新。

  “一个月工资两三百,开个民宿好几万,打死我,我也不敢搞这玩意。”

  “把钱投进去,哪年能挣回来?”

  这是当时不少林业工人心里的真实写照。但樊兆义的尝鲜也不是毫无底气。

夜晚的雪乡景区。新华社记者 董宝森 摄

  由于山高林密,风速小,温度湿度适宜,双峰林场的雪粘度大,降雪随物具形,千姿百态。中国有雪的地方很多,但双峰林场的雪与众不同,于是后来人们更记得这里的另外一个名字:雪乡。

  靠着别致的雪景,樊兆义发现,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他的家乡游玩。“第二年民宿就见了收入。”樊兆义投入的一万多元没有打水漂,同批开民宿的十几户人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2006年,高秀丽和丈夫也开办了民宿。“林业工人收入仅够维持生计,那时候政府帮我们在银行办理小额贷款,亲朋好友也伸出援手,慢慢我们从4间客房扩展到带独立卫浴的10间标准间,还把前院改成了餐厅,现在食宿齐全。”高秀丽说,随着雪乡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也越来越多,更多人开起了民宿,规模也逐年扩大。

  “一开始是翻建自己家的老房子,就三个房间,一个厨房。”指着身后的走廊,樊兆义说前几年投入了400多万,现在民宿有30个房间。

  游客在雪乡玩“泼水成冰”。新华社记者 王君宝 摄

  如今,从林场退休的樊兆义,冬天是民宿老板,夏天则和家人去外地旅游,上山砍木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这些年家门口的山林越来越茂盛,雪成了大家最喜欢的东西,因为这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樊兆义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雪乡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