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找到《敦刻尔克》封神的原因,但中国观众能买账吗?

找到《敦刻尔克》封神的原因,但中国观众能买账吗?
2017年09月02日 18:02 欢哥看电影作者:欢哥看电影

  因为保护月,大部分中国观众看《敦刻尔克》比其他地球人晚了一个半月。在这一个半月里,电影的海外口碑已经充分发酵,“诺兰最好作品”、“明年奥斯卡大满贯的最强领跑者”、“《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的二战电影之一”……简直到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地步。

  物极必反,难免让笔者心里怀疑是否过誉,毕竟经典不是割韭菜也不是自来水,不是那么轻易就有的。

   

   

   

   

  但终于揭开《敦刻尔克》面纱后会发现,它配得上之前几乎所有赞誉。

  这是一部每个环节都彰显大师功力和强迫症精神的精良之作,是全程掌控观众情绪的沉浸式观影体验,而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几乎极致纯粹的真正电影,是完全属于诺兰的作者电影,是每一个爱电影的人都不可错过的美妙旅行。

  最后一点也注定《敦刻尔克》难以在中国成为爆款,但这对于诺兰和爱电影的人来说,who cares?

   

   

   

   

  经历了《黑暗骑士》到《星际穿越》的多年积累,诺兰拥有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度。这对于有追求的导演来说无比珍贵。王家卫为了拍摄《东邪西毒》不得不套拍《东成西就》来补贴可能的亏空;贵为国师的张艺谋也要在《长城》里塞入满坑满谷的鲜肉偶像,《三枪》的被动选角时隔多年还被他拿出来抱怨。

  毕竟明星效应放之四海而皆准,故事先行被好莱坞编剧奉为圭臬,即使诺兰本人,在之前的作品中也不能完全忽视这些“常规打法”。但到了《敦刻尔克》,诺兰终于拍了一部不掺杂其他影响,单纯自己想拍而且是想怎么拍怎么拍的个人电影。这也是诺兰自称《敦刻尔克》是自己最具实验性的作品的原因。

   

   

   

   

  诺兰在《敦刻尔克》上的创作目标,是打造最极致的身临其境体验。

  和同胞前辈希区柯克一样,诺兰无比重视和观众的互动。一部好的作者电影,当然可以是私密化的、忽略观众的自我表达,但更见功力的是调控观众情绪的同时完成个人创作和探索。对于希区柯克和诺兰来说,重视观众不等于迎合,而是创作能力的体现。毕竟,自诩曲高和寡和赤裸裸迎合圈钱要容易得多。

   

   

   

   

  《敦刻尔克》的观影过程是不由自主全情投入的过程。

  从第一个镜头观众就被诺兰空投到敦刻克街,透男主角的眼睛去观察,透过男主角的身体去经历。电影极少做铺垫和历史背景介绍,刻意拒绝铺陈支线和丰满人物性格。角色的任务,就是化身观众的替身来亲历诺兰复原的九死一生的归家路。

  这背后是诺兰从剧本就开始的苦心经营:最初诺兰甚至有不写剧本的设想,最后折中而得的剧本也极为精炼,76页107分钟,是诺兰除处女作《追随》之外最简短的。电影对白也极少,完全靠镜头语言来讲述推动,让观众的感觉更倾向于“经历者”而非“旁观者”。

   

   

   

   

  每个场景都能将观众牢牢按在座位上,带来握拳揪心式的感觉,用惯用的通稿语言说就是“全程紧张刺激无尿点”。

  有一场戏十分典型:一群士兵躲进在德军控制区的搁浅船只里等待潮汐:

  忐忑等待,交代各方角色->疑似敌军登船探查,气氛紧张(简称紧) ->擒获来客探清是友非敌,气氛缓和(简称缓)->德军射击船体,紧->判断出德军只是练习打靶,缓->倒霉士兵堵弹孔被击中大叫呻吟,疑似被同伴捂死,紧……

  一直分析下去不是一波三折而是一场十折,更层层加压最终推向高潮,生死抉择更引发“生存与公平”命题,直击人性的弱点和极限,可以说是跌宕起伏、俯仰生姿、花团锦绣的一大段好文章。为防剧透不再细说,而这只是《敦刻尔克》的一个小段落而已。

  海陆空三线都不乏类似的精彩场景,生在身的空,在空船里等待潮汐遭遇德,沉船密闭舱室里的扎,姆·哈迪在碧海的空中肉搏,吓破胆士兵在民船中的爆发……都人全程绷紧

  诺兰以对节奏和悬念的设计掌控来挑逗观众情绪,远非电脑特效无所不能之后的填鸭式场面堆砌可比。更何况《敦刻克》的故事原型是没什么念的史故事,更是刺刀见红热血沸景都欠奉的溃败撤退,二战时期的抗也不如“复”“形金”之的火爆刺激,但《敦刻克》影体的冲力却更一筹,笔者次几乎没有人交接耳甚至上所。

   

   

   

   

  有对比更可见可贵。要展一个争事件,常的方式是演一个置身其中的个体,他丰富的故事,情更是不可缺少的尔贝的方式——《珍珠港》就是最好的例子。

  丰富的铺垫和背景展示也必不可少,就是诺兰不屑的“将军们在会室指点江山的景”。

  有更等而下之的,也会靠堆特效的感官刺激,也会借助廉价的综艺式的撒狗血煽情(不管是个人英雄主义还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无论哪一种,都是见惯了的平庸之作。

   

   

   

   

  《敦刻尔克》的成功是多方面的。

  海陆空三线交错的叙事结构是诺兰的新尝试,不像《记忆碎片》、《盗梦空间》那样复杂但结合精准;

  调用大量真实战斗机和军舰民船逼近历史真实,分辨率最高的IMAX摄影机上天入地拍摄全片70%的镜头,用质感粗粝的胶片捕捉令人惊叹的细腻真实画面,同时创造个人作品记录(《敦刻尔克》必须在大银幕看而且最好是IMAX格式,这是一部经得起放大镜考验的美好电影。);

  突破选角惯例的小鲜肉们挑大梁,在诺兰的调教下拿出令人信服的表演,汤姆哈迪、马克·里朗斯这样的老戏骨更是自带焦点的光芒四射;

   

   

   

   

  汉斯季默的配乐锦上添花,“谢巴德音阶”(循环播放的音阶+音量变化=音高无限上升的听觉欺骗)的使用增强了层层递进的紧张氛围;

  太多美到极致的镜头,比如最后汤姆·哈迪的战斗机失去动力滑翔迫降,掺杂了悲壮和凄美的震撼,无声胜有声。

  诺兰的电影向来对爱情友情亲情并不着重渲染,这也成为他最受质疑的地方。但至少在观众“亲身经历”了敦刻尔克的惨烈之后,平民的救援、飞行员的牺牲、归国后的温情,自然而然感动人心,一往而深。

   

   

   

   

  《敦刻克》本上是完全属于诺兰的作者影。

  这类电影里,“演就是牲口”(所以我很难理解章子怡甘愿大尺度出演《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初衷)本故事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诺兰这次极致地摒弃了这些让影片更纯粹)。是《敦刻尔克》得如此广泛和如此高度誉的原因,也是每个爱电影的人必看的理由。

  但同也是影在中国未必能票房高企的原因。众的味蕾一旦习惯了麻辣龙虾鸡精味精,也就基本了。如果观众要的是血肉横飞枪林弹雨,要的是激情四射不分热血狗血……那除了给他们琼瑶和手撕鬼子还有什么办法?

   

   

   

   

诺兰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