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张健如:令人尊敬的老人教人王泗原先生

张健如:令人尊敬的老人教人王泗原先生
2021年01月13日 16:00 新浪网 作者 人民教育出版社微博

  2020年,人教社喜迎七十周年生日!我们特别推出“我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征文活动,邀您一同畅谈人教社七十年来的美好回忆。

  在近七十年的岁月里,人教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编辑出版专业人才,为全国师生提供了一套又一套质量过硬的教材,积淀了优良的社风和社会声誉,更积蓄了站在新起点继续辛勤耕耘、培育中华少年的磅礴力量。

  七十年来,一代代人教人在这里挥洒青春,奉献一生

  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张健如的《令人尊敬的老人教人王泗原先生 》,与作者一起追忆为人教社奉献一生、一生为学术、艰苦朴素的老人教人——王泗原先生。

  令人尊敬的老人教人王泗原先生  

                                                   张健如

  图1   王泗原先生

  王泗原先生,祖籍江西吉安市安福县。解放初,我们在吉安联合中学读书时,他教语文,是我们的老师。

  王泗原先生1950年被举荐调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教材编撰工作,以后还为我国第一大辞典《辞源》任终审工作。王泗原是著名的《楚辞》研究专家,博大精深,涉猎汉字训诂、训音韵和文字研究,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有《离骚语文疏解》(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古语文例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楚辞校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等。

  说来也巧。王泗原先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语文老编辑,是老的人教人;我1978年调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时,是新的人教人,原是老乡和老师,现又成了同仁。王泗原先生虽已退休,但仍在帮助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教材,我在社里经常听到有关他做人办事好作风的传言,有时看见他到语文编辑室送稿, 商谈审稿……。他年长又患类风湿病行动不便,几次想派车送他回家,但他都婉谢而自行挤公交回家……。

  图2  叶圣陶在寓所与王泗原亲切交谈

  王泗原先生1971年夏从安徽凤阳“教育部五七干校”结业被迫办理退休手续,回京赋闲在家阅读古书,提出了很多独特看法,在叶圣陶先生的鼓励下(图2),一直持续了多年,写了古文疑问339条,共39.9万字,叶圣陶先生一字一句为之审读,这就是后来出版的《古语文例释》,被一些学者评价为“将是今后几代人用之不尽的古语文宝库”。王泗原先生毕数十年之功,覃思精研而成的大作《楚辞校释》(图3),受到了学术界的推崇。该书出版后,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图书奖,以后还重印过。2014年,还列入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泗原先生签赠给我一本。

   图3  王泗原著 《楚辞校释》

  王泗原先生出身名门,世代书香,祖父王邦玺是进士,与湘人王先谦同科,曾任国子监司业及光绪皇帝的南书房行走。他祖父有两部著作存世——《贞石山房奏议》与《贞石山房诗钞——释簪草》,到王泗原晚年,已只有当年捐赠北京图书馆的一部还存世,成了孤本。王泗原通过馆长特批,借了出来,手钞一部,想自费印制成书传承。我当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他找我商办,我当即同意,特批请出版处协办,翟保箴等老同志热情支持,并自愿义务做版式设计,帮助出版。由于要求用繁体字,印数又少(只印350本),印厂很难找到。经多方联系,唐山市胶印厂愿意承办。此时正赶上电脑排版的时代,书中不少字必须拼凑。翟保箴感叹地告诉我,当时还要求是原繁体字体,如“入”字必须在第二笔上端加一小段短线,花费不少时间进行补线,或对一些繁体字拼凑,自感十分难看,难能尽如泗原先生之意。这两部著作,排版后经泗原先生亲自审校,以ISBN 7-107-11055-I/G3178等书号,自费于1993年3月出版。事后,泗原先生十分高兴,并题签各送给我和老伴郭铨一套,送给老伴的那套两本书转赠给泗原先生曾任教的江西吉安联合中学(现吉安白鹭洲中学)留存纪念。

   王泗原先生重视家乡的历史文献,1992年,他担任《安福县志》顾问,为保存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和故乡历史文献作出了可贵的贡献。除整理出版了王邦玺的《贞石山房奏议》和诗集《释簪草》外,还整理明代安福刘铎的《来复斋稿》和南明安福抗清女英雄诗人刘淑的诗集《个山集》,校注后合为《刘铎刘淑父女诗文》一书。北京图书馆藏有《来复斋稿》、《个山集》的善本,为了不使藏书因为复印而遭受损害,王泗原先生决定亲手抄录。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八旬老人每天出入北京图书馆的善本图书室,一字一句抄写十万字的诗文。王泗原先生曾向他的学生致信说:“我在印另一本书,也是为民族文化尽一点力”。王泗原先生要求繁体字排版,并亲自校对。经几年整理校注、排版审校,终于1999年付印。很遗憾,2000年王泗原先生不幸病逝,没看到自己校注出版的《刘铎刘淑父女诗文》新书(图5)。

  图5  王泗原校注的新书

  叶(圣陶)老生前非常赞赏泗原先生的文字功夫,凡经泗原先生改过的书稿,叶老就放心。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叶老对自己的一次公开讲课记录稿表示不满,准备修改后再正式发表,可一场大病初愈又无法集中神思,就委托王泗原代为修改。才过了一天,王泗原就把改得的稿子誊得清清楚楚送来了。叶老满意自不待言,随后叶老自己写了一个小按语,说这篇讲话记录,请他极亲密极钦佩的一位朋友修改了一遍,改得比他自己修改还要满意。泗原先生请求叶老删掉这句话,因为人教社中语室的同事一看就知道这说的是谁。叶老颇有些孩子气的回答说,“我就是要他们知道”。在叶圣陶老社长的言传身教下,人民教育出版社这个时期的编辑能都以近乎“苛刻”的眼光来编写和审校教科书,从内容到文字,包括标点,一点也不放过。叶老说过“我们编的是课本,不能误人子弟。”

  我听说王泗原曾当过胡耀邦的家庭教师,每周为其授课,讲解古文,自然是有专车接送,但是他坚持只在远处的胡同口上下车,不让接送的小车开进丁章胡同,以免过分张扬。胡耀邦敬佩王泗原的学问,执弟子礼甚恭,王泗原先生却从不以此为荣耀,终生不改本色。

  1992年他应邀到江西师范大学讲《楚辞》,深受师生欢迎,临别时他婉言拒收校方给他的讲课费,连路费也自己掏腰包。他说:“为家乡做点事,难道还要钱?”当时,王泗原退休多年,收入并不高,生活清贫,人教社总编辑吴履平多次提醒语文室领导,要给王泗原先生支付返聘费、审稿费。

  有关王泗原先生晚年生活的回忆文章,都会提到他自奉甚薄、生活清贫,老伴早逝,女儿远在京郊不能照料。泗原先生却从来不向人教社提解决个人生活困难或女儿调动工作问题。他最后的几十年,一直居住在西城区丁章胡同的一所小破院里的小小三间东屋,朝西。泗原先生的书房兼卧室,夏天热的像蒸笼,冬天冷如冰窖,确实是个“寒舍”。

  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约好友、中语室熊江平登门拜访王泗原先生,看到他的简陋居室,透风的纸糊窗户,家里没有电视机,中间屋里有个煤球炉,书房兼卧室里有一张桌子和方凳,床上只有一床薄被,使我们深为感动。他送我们出门后,熊江平说:“这是最后一个颜回!”我回社里,请工会干部去看望王泗原先生,她们还送了一床棉被。

  我退休以后,1995年10月18日与老伴郭铨买了点桔子,到西四丁章胡同一座破旧小院,去看望我们敬仰的老乡和老师王泗原先生。泗原老师衣着朴素,看上去很干瘦,但还康健。我们回忆往事,谈到在江西吉安联合中学听泗原老师讲语文课时,穿一身中山装,很帅气,讲课有板有眼,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他还记得我老伴郭铨坐在左边前排的位置,并说郭铨的“铨”字不念全(quán),应念圈(quān)。他说不爱看电视,但订阅《北京晚报》和《参考消息》,了解信息。他退休后,多半“宅”在家里,看书报、写东西,唯一的嗜好是到戏院听戏。他说如有好的京剧演出,会早早去排队买票,而且争取买第一排的票,他认为京剧,听更有味道。

  图6  泗原老师送出门后合影

  当我们告别时,泗原老师一定要出屋送到大门口(图6 )。以后,老伴郭铨几次提及去看望泗原老师,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如愿,洗扩好的合影照片也没送去。没想到泗原老师几年后不幸病逝了,我们这次见面竟成了永诀!

  泗原老师为人之道,饱含了儒家“兼济天下”“悲人悯世”的道德情怀。他一生好学,勤于学问。张中行先生评价王泗原“有所作就重如泰山,甚至压倒古人”,觉得他的文章“不读书破万卷就写不出来”

   泗原老师为别人付出了那么多,为自己却考虑得极少。他几十年只有一件毛衣,冬天常穿一件母亲留下来的绒毛脱尽不辨颜色的旧夹袄。他认为不仅是为了保暖也是为了怀念母亲。

  泗原老师一直住在西四丁章胡同一座破旧小院落里,直到他生活实在难以自理时,在女儿“强令”下,才搬到女儿家住,在女儿的关照和护理下,2000年静悄悄地走了!

  泗原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平凡普通的学者和编辑,当你走近他、了解了他的事迹,便不能不肃然起敬,确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人教人。

  泗原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设计:刘   咪(实习)

  编辑:周   丹

  主编:吴海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