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诸葛亮自毁长城:错斩马谡,冤杀魏延】

【诸葛亮自毁长城:错斩马谡,冤杀魏延】
2021年01月27日 16:50 新浪网 作者 托尼富

  【诸葛亮自毁长城:错斩马谡,冤杀魏延】

  这里不讨论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像妖怪一样的诸葛亮,而是讨论三国志中真实的诸葛亮。

  从三国志中记载的史实来看,诸葛亮应该无自知之明,为什么呢?

  因为,诸葛亮只是一个比较合格的政治家,在军事方面并不擅长,然而,蜀国六出祁山讨伐曹魏,统帅却都是诸葛亮,从宏观上来讲,失败是必然的。

  其实诸葛亮最适合的作法是:派出大将出征,自己坐在朝中负责全局。

  由于他对自己错误的定位,导致第一次北伐时,就犯了两个重大错误,这两个错误,都是用人不当。

  公元228年,诸葛亮决定第一次讨伐曹魏,魏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战略,如果实施成功,蜀国的疆土将扩张到关中地区。

  “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长安中惟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这个战略提出的背景是:刘备已死,曹魏正与东吴在缠斗,魏国以为蜀国正处于国丧期间,不可能北上,因此,在边境对蜀国毫无防备。

  而镇守长安的夏侯楙是个花花公子。可以说对蜀国极为有利!

  魏延的子午谷奇兵战略,其实就是魏延版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由于曹魏根本没有防备,那么,沿着秦岭的子午谷(谷长330公里,沿途悬崖绝壁,栈道无数,至为险要),可直达长安。

  如果魏延真的通过子午谷直到长安,夏侯楙一定吓得弃城逃跑,那么,魏延就可以获得宝贵的粮草辎重;这是奇兵一路;

  另一路则由诸葛亮走褒斜谷大道北上,吸引曹军注意,可与魏延的奇兵在长安会合。

  而首都定在洛阳的曹魏反应过来后,至少需要20多天,才能够集结兵力,而这时,关中地区早已为蜀汉所有了。

  政治家诸葛亮听到这个计策后,怎么反应的呢?“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诸葛亮一生唯谨慎,生在谨慎,死,也在谨慎。于是错失了这一良机!

  魏延的计策在当时能够实施吗?“魏以汉昭烈既死,数岁寂然无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应亮”,曹魏三个以上的郡居然直接投降了,为什么?因为根本没有防备!那么,魏延的计策是绝对可行的!

  我们来看一下正史的记载吧。诸葛亮是从大道去北伐的,结果呢?

  别急,这还只是诸葛亮的第一个错误,紧接着,第二个就来了。

  政治家诸葛亮出征,把谋士马谡也带去了,并且把一个谋士摆在了先锋官的位置,叫他去打头阵,马谡马上就犯了幼稚的错误,“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大破之,导致蜀国全军溃退,陷于进不能进,守不能守的绝境。只能撤退。

  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夭折了。

  诸葛亮回去,马上逮捕马谡,处斩,然后在马谡的灵堂前哭哭啼啼;自己去只降三级!结果连蒋琬都看不下去了,说:“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诸葛亮居然回答曰:“孙武之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就在于执法公正严明。”看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

  然而却没有抓住根本,根本原因在于:诸葛亮本就不应该把一个谋士当先锋官使用。

  马谡并非一个傻瓜,如果是傻瓜,诸葛亮也不会信任他,马谡在此之前的杰出表现就是:攻心战,七擒孟获。他的作用就是:出谋划策。是一个优秀的参谋。

  在历史上,除了韩信,还没有哪个将军没有打过败仗,打败仗如果不惩罚,军纪荡然,士气当然瓦解。但是如果败一次就斩一将,恐怕所有将军都会死光,包括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打得大败,也没见斩首。

  而诸葛亮自己,第一次北伐就丧师辱国,为什么不自杀?只贬三级呢?

  马谡只不过是战败,并不是叛国,一个谋士初次带兵,缺乏指控大部队实战的经验,很正常。

  当初,如果刘邦派遣张良率军深入垓下,代替韩信围困项羽,恐怕百面埋伏也围不住项羽。马谡是一个智囊型的谋士人才,应该放在帷幄之中,提出决胜千里之外的策略,这才叫人尽其才。

  如果诸葛亮赦免马谡,入在身边,加以历练,在将来辅佐姜维,未为不可。而在当时,如果诸葛亮坐镇成都,让魏延挂帅出征,让马谡辅佐他,恐怕根本不需要六出祁山,第一次北伐就可以成功。

  而魏延,就是蜀国的韩信。

  可惜可惜,最后魏延居然死在诸葛亮的不信任与杨仪诬告之下。蜀汉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其真实意思,其实是:诸葛亮没有用人的本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