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车也“凉凉”了?

共享汽车也“凉凉”了?
2019-01-21 19:25:56 消费质量报社

共享汽车行业似乎也将迎来“寒冬”。

近期,共享汽车公司途歌接连被曝出资金紧张、运营困难等问题,大量用户押金难退。

自2017年友友用车垮台之后,2018年已有EZZY、麻瓜出行、巴歌出行等多家共享汽车公司宣布停止运营;而在途歌爆发资金危机的一个月前,试运营一年的美团共享汽车也宣布暂停试点。

共享汽车也“凉凉”了?

途歌危机待解

近期,共享汽车公司途歌业务几近停滞,多地运营车辆正在加速退出市场。

途歌创始人兼CEO王利峰承认,途歌将其整个地勤、员工和车辆都做了一些调整,之前北京运营车辆较多,最多的时候有1800辆,现在只剩下300辆不到,且有很多还被上锁以及贴上“欠钱不还”的字条,几乎无车可用。

共享汽车也“凉凉”了?

为解决困难,王利峰表示途歌将在组织结构、业务模型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但是,这无法解决当前用户对途歌的不信任问题,不少用户已经向途歌申请退还押金。

同时,因上门退款用户过多,途歌北京分公司办公场地也将于1月7日改造成专门的用户接待中心,处理用户投诉、退押金等问题,办公将全部集中至北京中关村,而其他业务所在地(西安、成都、深圳等)的办公场所早已“人去楼空”。

“等途歌脱困后,会陆续投入更多新的车辆;途歌不是说不做了,我们还在运营,并且保留了技术平台、用户数据以及少量的车。”王利峰安抚到场的用户。

但一个途歌退押金维权群的群主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王利峰根本没提到具体何时退还押金,他只是在拖延时间,现在没有人愿意接盘途歌。”

1月2日,未退押金用户将途歌CEO及大股东王利峰围堵在了北京六里屯派出所,质问其押金退还情况。面对群情激愤的用户,王利峰坦诚,途歌的确没有做到正常退押金,但也并非如北京分公司登记退押金人员所说,每天只退15个用户,而是对于上门登记退押金的用户,拥有每天15个名额的优先权,其余用户退款顺序以APP提交时间为准。

但是,针对具体押金退还时间等,双方仍协商未果。

共享汽车也“凉凉”了?

背靠大树好乘凉

相比之下,拥有“巨头”支持的共享汽车公司的生存情况明显要好上不少。譬如,背靠上汽集团的EVCARD去年的运营车辆超过4.2万辆,同时,力帆旗下盼达用车的车辆规模在2018年末也超过了2万辆,两家企业均处在快速增长期。

EVCARD总经理曹光宇曾经向媒体坦诚,这注定是一场“重投入的持久战,市场到2020年发展到一定规模,市场主体健康运行,才能够看清楚盈利模式或者(达成)盈亏平衡。”

业内人士表示,共享汽车现在依然处于“烧钱”阶段,想要在短期内盈利不现实。在此大背景下,拥有巨头背景的共享出行公司明显“先行一步”。

汽车分析师孙少军表示,在过去的数年中,国内汽车厂商生产了大量纯电乘用车,许多在市场上无法被私人消费购买的车辆,大多被大汽车集团成立的共享汽车公司内部消化。

GoFun出行CEO谭奕曾经指出,由于“双积分”政策及新能源汽车补贴的缘故,前几年国内车企生产了大量纯电动汽车,它们也因此进入了共享汽车领域。欧拉车享CEO蒋超也曾经向媒体承认,电动车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产品大量流入共享汽车领域。

“为了获得补贴,车辆低价甚至无偿在内部流转的情况也存在。”另有业内人士表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市场上存在有大约400家共享汽车公司,“以获取补贴为目的成立的共享汽车企业不在少数。”蒋超认为。

共享汽车也“凉凉”了?

成本高昂

实际上,租车率和运营成本是“硬币的两面”,国内的共享汽车公司时常陷入“租车率越多,运营成本越高,亏损越发严重”的窘境。

去年倒闭的EZZY的创始人付强曾经表示,EZZY过于关注用户体验,为此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如果消费者每一单的出行价格在30元,那么运营成本将高达60元。此前,在途歌进入上海市场时,记者曾体验过其用车服务,发现即使不计算停车费,途歌对于客户的补贴也占总成本的4成。

此外,共享汽车还需要承担高额的汽车购置成本。共享单车的采购成本约为数百元,而汽车的采购成本则高达数万元,并且还需要配备上万元的商业保险。

记者查询公开资料发现,以盼达用车为例,即使是价格较为便宜的力帆330EV,其补贴后售价也需要5.38万元;部分公司使用的宝马i3车型,其市场价格更是高达40万元。共享汽车公司成本之高可见一斑。

除了车辆本身的“沉没成本”,共享汽车还被坊间称为国民素质的“照妖镜”。

孙少军对记者表示,运营方同样不会公布运营汽车的质损率,“这个数据也很不好看”。EVCARD运营维护团队曾经向媒体称,一些用户会偷走座椅套、脚垫甚至是装行驶证的蓝皮套;另外,汽车内部的清洁、充电装置破损也是大问题。为此,EVCARD每月需要对车辆进行4次大清洗,每天晚上还要进行汽车内部清洁。

在孙少军看来,“这还不是最夸张的事情”。曾经有共享汽车公司向他反映,部分共享汽车使用者的素质堪忧,有用户将运营车辆停在铁路上,险些酿成严重事故,这种行为比用户直播将小黄车扔进河中更为恶劣。

以上问题并非中国市场的特性,即使在提前20多年开展业务的欧洲市场上,汽车损坏的问题依然难以解决。

譬如,巴黎共享汽车Autolib在2011年正式开始运营,但在去年8月宣告结束运营。据当地媒体报道,Autolib车辆被大量破坏,维修成本非常高。不仅如此,车内环境也脏乱不堪,即使有专门的车辆清洁人员和维运人员清理维护,也难以维持最初的用户体验。由于运营车辆脏乱差等问题,Autolib遭到了用户和市民抵制。

随着Uber等网约车的兴起,加上Autolib取车用车的不便,累计烧掉3亿欧元的Autolib终于无法坚持下去。数据显示,Autolib单车每天使用次数仅为4.5次,按照日租会员每半小时9欧元的租赁费计算,租金根本无法抵消运营成本。

对于共享汽车市场出现的种种问题,易观汽车出行分析师余目总结:“共享汽车公司面临的难题非常多,譬如车辆采购成本、运营成本巨大;同时,资金短缺导致公司难以布局足够多车辆,无法实现用户便利取车,进而导致单车租车率不足;再加上创业公司没有资金和低成本布局车辆的优势,自身又没有造血能力,一些共享汽车公司因此难以生存。”

编辑:山星子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相关车系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