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乘用车“牌照”之争梳理

纯电动乘用车“牌照”之争梳理
2017-03-01 10:00:04 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2014年新能源汽车发展元年开启以来,不仅传统汽车厂商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布局,就连上下游企业、互联网公司等也纷纷踏上了造车之路,欲分食新能源汽车市场这块“大蛋糕”。众多造车势力在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盛况添火力的同时,各种隐患也开始出现,良莠不齐的产品给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证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国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制定上从“严格准入”转至“宽进严管”,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制定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并于2015年6月2日正式发布。

于是便有了“牌照”之争,所谓“牌照”,就是汽车的生产资质,对于新能源造车企业来说,这一生产资质就是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敲门砖”,对企业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但是获得“牌照”也并非易事,纯电动乘用车生产准入条件的17项条款中有8项为“否决条款”,只要超过2项“否决条款”未达标,则该企业不符合“准入条件”。

10张“牌照”已尘埃落定

2016年3月16日,国家发改委按照《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核准北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纯电动乘用车的项目,这就意味着北汽新能源拿到新能源汽车第一张“牌照”。

事实上,这并不意外,早在2014年3月,北汽集团就将新能源业务单独从集团中独立出来,成立了“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股份制新能源汽车公司。拥有北汽集团的强大背书,北汽新能源在研发技术、产能等方面都有一定有优势,能率先获得纯电动乘用车资质也在情理之中。

继北汽新能源之后,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敏安汽车、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和云度新能源9家企业拿到了剩下的9张“牌照”。十家企业中,三家是传统车企独立出来的子公司,另外七家是汽车整车企业上游供应商企业,业界关注的互联网造车企业无一入选。

资质审批大门关闭?

前十张“牌照”发放完毕,更多新能源造车企业关注的是未来是否继续发放“牌照”。此前,多位行业专家曾表示,新能源车企资质审批数量预计将在10家左右。但是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明确表示不再核准新能源车企,因此申报企业只要能达到标准要求,原则上就可获得资格批准。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高珩表示,已获得牌照的10家车企约能提供150万辆产能,而我国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到2020年达到200万辆的发展目标。基于产能与市场容量的关系,把新进入的新能源车企维持在10~15家比较合适。

于是,行业纷纷猜测第十一张“牌照”将花落谁家,从目前的猜测来看,大家还是倾向于整车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企业,而互联网企业目前还难获资质。

“牌照”仅是第一步 新能源企业要做的还很多

拿到准入资质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根据《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企业在拿到准入资质后,工信部将委托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组织专家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申请进行技术审查,审查方式包括现场审查、资料审查。通过审查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企业才能正式批量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

另外,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也出台了新政策,如果不能进入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新能源车企则将无法享受到财政补贴。即使进入补贴目录,在抽检中不合格的企业及产品也要被清理出《目录》。同时,目录内的企业及产品如果一年内仍没有实际销售的车型,取消《目录》资格。所以,目前来看新能源车企未来走势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