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让教育回归教书育人本原

让教育回归教书育人本原
2021年01月19日 10:00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网

  编者按:创新引入“防贫保”,防范因病、因灾、因学出现的致贫、返贫风险,探索建立防贫减贫长效机制;推进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把有限教育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让教育回归教书育人本原;不靠海、不沿江、不挨“边”的山区县,却积极构筑开放新高地、打造内陆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让“内陆山区”巧变“开放前沿”;因地制宜,立足自身优势,将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集中连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亮出“游美丽乡村,购世界品牌”新名片……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的湖北“南大门”通城县,在推进县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创造了“通城样板”。

  《县域治理的“通城样板”》(二)

  让教育回归教书育人本原

  新华网武汉1月19日电(胡诚、刘晓丽、夏国燕)红白黄相间的崭新建筑整齐美观,朗朗读书声从教学楼传出,运动场上的学生们尽情挥洒汗水,食堂门口学生们有序列队分批就餐,荤素搭配热腾腾的餐食让孩子们扬起笑脸……虽是寒冷冬日,但在湖北省通城县实验学校校园里,此时却洋溢着一片热腾。

通城县实验学校。

  站在这片新校区门口,通城县实验学校校长吴继明介绍,新校区为该县近年投资3亿元新建,主体建筑含6栋教学楼、1栋科研楼、1栋综合楼、1栋图书馆及报告厅、1栋食堂及会议厅、4栋学生宿舍楼、1栋教工周转房,同时建有1个标准运动场、6个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等配套设施。学校2019年开始招生,规划学位5500个,目前在校学生4000余名,每班学生最多55人。

  这样的办学条件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在实验学校老校区,过去一间教室挤坐上百学生的场景非常普遍。

  2017年,通城县委主要领导针对教育问题展开多轮调研时,看到的教育现状和问题令人触目惊心。

  由于历史原因和县情制约,长期以来,通城县不少学校债务沉重,经审计,截至2018年6月,通城县32所公办学校共负债2.2亿元,仅3所高中就负债1.65亿元……沉重的债务让教育不堪重负,举步维艰。不少学校领导主要精力都用来化缘还债,每年春节,校长们经常被债主追得东躲西藏。

  临时用工乱象横生。全教育系统共有临时用工人员1423人,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和缴纳社会保险的不到20%,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

  校园行政化问题严重。部分教师一心想当“干部”,不愿站讲台。一些学校管理人员占在编人员20%以上,少数学校达到40%以上。

  脱岗现象严重。全县在编教师有162人不在岗,占在编教师的4.8%;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不规范,没有与教师的工作量、教学质量挂钩……

  “校长每天为钱发愁,教师无法安心于教学,教育质量如何能得到保障?”通城县痛下决心,“要解决教育领域的问题,改革势在必行,当务之急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

  通城县委书记熊亚平亲自担任县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通城县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也于2017年11月27日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2018年3月6日,通城县委、县政府召开教育改革工作动员大会,标志着该县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正式拉开大幕。

通城县教育资金管理中心。

  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校财县管。通城县成立教育资金管理中心,隶属县财政局管辖,全县所有公办学校资金集中管理,各校不再单独设立账户。

  通城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夏建斌介绍,财务混乱是教育乱象之源。以前,校长手中掌握资金开支权,在监管不到位情况下,乱进人乱开支时有发生,教育腐败屡禁难止,学校负债不断增长。

  实行校财县管之后,学校资金由教育资金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实行统一预算、统一调度,项目建设统一审批、统一招投标,办公用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教育资金使用权、开支权还在学校,校长还是“一支笔”,但管理中心对每一笔开支都要审核,超标准、超限额、超范围和手续不规范的一律不予报账,未经批准聘请的临时工工资发不出来,违规发放的津补贴财务入不了帐……

  同步推进的还有规范教育编制管理。严格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比例、教职工与班级比例相结合的方式,重新核定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清理“吃空饷”现象。

  “既然是改革,就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利益,但我们不能退缩。”通城县领导对此形成共识。

  短短两年,通城县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释放的红利,惠及城乡学校,给通城的教育面貌带来明显变化。

  两年来,通城县执行“债务全还、工资经费全拨、基础建设全包”机制,由政府分批偿还32所公办学校负债,2018年和2019年共化解学校债务1.01亿元,2020年底预计化解近5000万元学校债务。

  “校财县管”规范支出,教师待遇有保障,乱开支、乱举债绝迹。

  通城县对学校超市、食堂、学生公寓等实行公开招投标,引入社会资本经营管理。食堂统一配送食材,学校再也不用担心食品安全。

  县里对每所学校的管理干部职数严格核定,大力精简干部人数充实教师一线。要求全员带课,“校长不带课就下课”。

  另外,通城县还建立了教育教学奖励机制,设立教育教学工作奖和名师、名校长奖。2019年和2020年通城县评选表彰优秀校长、优秀教师等先进个人203名,发放名校长奖、名师奖24.5万元。2018年度和2019年度,发放在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奖和离退休教师生活补贴共6000万元。

  激励政策的效果显而易见,更多教师愿意多带课、带好课。许多管理人员转岗充实教学一线成为通城教育新风向。

  为改善教学条件,通城县还加快推进“教育十大工程”建设。除新建通城县实验学校以外,县里投入大量资金为县一中新建教学楼和学生食堂、新建隽水幼儿园、改扩建通城县职教中心和通城县二中等。这些项目的推进大大改善了通城县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缓解了县区学生的就学压力。

  剥离债务,让校长专心教学管理;校园去行政化,让老师安心教学;改善办学条件,让学生安心求学……

  “人民高不高兴、满不满意、答不答应才是衡量改革的根本标准。”熊亚平认为,教育改革最终目的是让教育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原,并为中国县域治理闯出一条路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